快科技资讯 09月17日
USB接口命名演变与混乱解析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回顾了USB接口标准自USB 1.0到USB4的命名演变过程,重点剖析了USB 3.X系列命名混乱的问题。USB 3.0初期命名清晰,后经USB 3.1、USB 3.2标准升级,USB-IF组织多次更改命名,将USB 3.0改称为USB 3.2 Gen 1,10Gbps接口称为USB 3.2 Gen 2,并出现了20Gbps的USB 3.2 Gen 2x2。这种混乱的命名方式让用户和媒体难以辨别,厂商也借此宣传。USB4虽然在初期恢复了简洁命名,但随着规格增加,命名规则再次变得复杂。文章指出,USB接口不仅关注速度,还涉及充电能力、物理接口类型(A、B、C)以及USB-C接口内部的细微差异,整体命名体系依然复杂,混乱尚未结束。

🔌 **USB接口命名历经多次混乱演变:** 从USB 1.0到USB 2.0时代命名清晰,但USB 3.0之后,特别是USB 3.X系列,USB-IF组织通过引入USB 3.1和USB 3.2等标准,不断更改接口名称,将原本的USB 3.0多次重命名为USB 3.2 Gen 1,10Gbps接口则变为USB 3.2 Gen 2,甚至出现了20Gbps的USB 3.2 Gen 2x2。这种反复的改名导致用户和媒体难以区分不同速度和版本的接口,增加了理解成本。

💡 **命名混乱的背后可能存在商业考量:** 文章指出,USB-IF组织并未对命名混乱给出明确解释,但这种混乱的命名方式使得厂商有机会将旧接口以新名称宣传,从而在市场推广中获得优势,例如将5Gbps的原始USB 3.0接口宣传为新接口。

🚀 **USB4虽尝试简化命名,但复杂性仍存:** USB4接口在推出时采用了更简洁的命名方式,以速度标识为主,如40Gbps。然而,随着规格的增加,命名规则再次变得复杂。最新的USB 80Gbps接口虽然速度可观,但普及度不高。同时,USB接口的命名还需兼顾充电能力等指标,并根据线缆和设备区分认证Logo和颜色,使得整体命名体系依然庞杂。

🔌 **物理接口和USB-C的细分增加了复杂性:** 除了速度和版本,USB接口还存在物理接口类型(如USB-A、USB-C)的区分。尽管USB-C接口在近年来实现了统一,但其内部在针脚设计、供电能力和速率等方面仍存在细微差异,这使得USB-C接口的全面理解也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快科技9月17日消息,USB是当前最普及的数码产品接口,各领域几乎都离不开它,最新的标准到了USB4这一代。

然而对于USB接口标准,大家感谢它带来的方便同时也忘不了这个标准在命名上的一系列骚操作,尤其是USB 3.X这一代,简直让人无语。

PCWtach网站日前刊文又梳理了USB命名的变化过程,当然也少不了对USB命名混乱的吐槽,来简单看下。

USB 1.0及USB 2.0时代没有问题,这时候接口标准就一个,顶多是物理接口不同,08年之后USB 3.0问世,接口速度从2.0的480Mbps提升到5Gbps。

USB 3.0初期的命名也没啥槽点,而且这一代接口应该是大家使用最多的,5Gbps的速度在现在来说也不算多落后,毕竟能达到500MB/s读写的U盘和移动硬盘也不多,最多是高速SSD不够用。

USB 3.0之后又有了USB 3.1标准,速度提升到了10Gbps,这时候也不是啥问题,但在之后的USB 3.2标准中,USB-IF组织不知道哪根筋错乱了,不仅改新标准名字,还把USB 3.0改成了USB 3.2 Gen1。

10Gbps的接口则变成了USB 3.2 Gen2,后来还有了USB 3.2 Gen2x2接口,速度是20Gbps,不过这个接口普及度很一般,之前也主要是部分高端主板上见过。

这几个接口的对应关系如上所示,USB 3.0从最初的名字改了三次,既是3.1的Gen1,也是3.2的Gen1,10Gbps的则是3.1和3.2的Gen2,这时候已经让很多网友搞混了,甚至很多媒体也容易出错。

迄今为止都不知道USB-IF组织当年为啥要这么做,他们也没个明确的解释,初衷或许是好的,但是这波混乱的改名受益者只有厂商,包括主板、外设在内的很多厂商当年都在有意无意把5Gbps的原始USB 3.0接口宣传为新接口。

2019年USB4接口出现了,不仅40Gbps速度很猛,接口也恢复了简单明了的命名方式,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规格的增多,USB-IF组织又把命名规则给改了,名字中没有代际标准,统一用速度标识,22年最新出的是USB 80Gbps,不过这个接口还是镜中花水中月,现在也没多少设备使用。

USB接口现在不仅是注重速度,还对充电能力等指标做了扩展,这同时又带来了更复杂的命名,因为还要在名字中兼顾充电功率。

而且认证logo也要区分线缆、设备的不同,还有颜色的区别,反正是又复杂了,但好歹还能看懂。

以上这些还是简单的说明,PCWatch发的产品图中还可以看到更多的混乱,哪怕是USB4这一代简化了命名,但不同厂商的产品中还有让人迷惑的命名,比如USB 4(Gen 3x 2)”和USB 4 Gen 4,反正混乱远没有结束。

如果再做扩展的话,USB接口除了速度不同之外,物理接口也有A、B、C之分,针对小型设备还有USB mini-B和更薄的USB micro-B,只不过这几年大多数数码设备逐渐被USB-C接口给统一了,台式机上倒是还有USB-A这种标准接口。

你以为USB-C接口就没有版本之分了?实际上也不是,USB-C接口也有很多细微区别,针脚设计也大有玄机,包括供电能力和速率,这个话题足够另外写一篇长文介绍了,有机会再说。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USB 接口标准 命名混乱 USB4 USB 3.0 USB 3.1 USB 3.2 USB-C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