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草案,面向公众征求意见。该标准首次为组合驾驶辅助系统设定了全面的安全技术要求,覆盖单车道、多车道及领航辅助等功能,并针对我国道路交通特点设计了丰富的试验场景。标准旨在填补我国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基线上的空白,为行业准入、质量监督和事后追溯提供技术依据,从而提升产品整体安全水平。草案强调,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不同于完全自动驾驶,仍需驾驶员持续关注路况并执行动态驾驶任务。为此,标准要求系统具备手部和视线脱离检测能力,并能对驾驶员未及时响应的报警进行处理,甚至可控地退出激活状态。同时,为保障事故判定和原因分析的准确性,标准对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数据记录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支持场景回溯。此外,为减少系统误用和驾驶员长期不当使用带来的安全风险,标准还引入了使用培训、驾驶员状态检测、系统禁用以及限制使用等安全措施。
🚗 **全面安全技术要求与试验场景构建**:新国标草案首次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组合驾驶辅助系统(CDAS)设定了全面的安全技术要求,涵盖了单车道、多车道以及领航辅助等不同功能场景。标准充分考虑了我国复杂的道路交通环境,构建了包括道路交叉口、施工区、环岛、隧道等在内的丰富试验场景,确保系统在各种实际路况下的安全性得到充分验证,为行业的产品安全准入和质量监督提供了关键技术依据。
👁️🗨️ **强调驾驶员主体责任与状态监控**:标准明确区分了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与自动驾驶系统,强调驾驶员作为驾驶主体始终需要参与执行动态驾驶任务。为此,草案要求系统具备手部脱离检测和视线脱离检测能力,并在检测到驾驶员分心或脱离驾驶时,能及时发出提示和报警。若驾驶员未及时响应,系统应能采取可控的方式退出激活状态,以最大限度保障行车安全。
📊 **数据记录与事故追溯机制**:为了解决组合驾驶辅助系统运行期间发生交通事故时的判定和原因分析难题,新国标草案对系统的数据记录提出了明确的安全要求。通过真实、准确地记录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关键数据,有助于在事故发生后进行场景回溯和责任判定,为行业相关方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提供数据支撑,提升透明度和可信度。
⚠️ **防止系统误用与不当使用**:标准还引入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驾驶员对系统的“误用”以及因长期不当使用系统而增加的安全风险。包括要求系统在上电或点火后确认驾驶员是否完成使用培训,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如驾驶员脱离导致风险减缓功能失效,或频繁出现手部/视线脱离)禁止使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一段时间,从而促使驾驶员更合规、安全地使用该技术。
今日,工信部对《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标准针对单车道、多车道、领航辅助等不同功能设置全方位安全技术要求。

据悉,这一标准填补了我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产品安全基线空白,将为行业准入、质量监督和事后追溯提供关键技术依据,有助于全面提升产品安全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标准基于我国道路交通特征,构建了包括道路交叉口、施工区、环岛、隧道等交通环境的试验场景;为确保系统声明的各项能力均经过充分验证,要求至少通过场地试验、道路试验和文件检验验证系统符合相关安全要求等。


值得注意的是,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不同于自动驾驶系统,并不具备独立识别及响应驾驶过程中全部事件和场景的能力,需要驾驶员持续关注外界及本车情况并执行动态驾驶任务方可保障系统安全。
标准要求系统每次上电或点火后确认驾驶员是否完成了使用培训;要求系统具备手部脱离检测以及视线脱离检测能力,一旦系统激活期间驾驶员出现手部脱离、视线脱离,系统应发出提示以及报警等。
征求意见稿中提到,标准要求系统具备手部脱离检测以及视线脱离检测能力,一旦系统激活期间驾驶员出现手部脱离、视线脱离,系统应发出提示以及报警,并在驾驶员未及时响应系统报警的前提下可控地退出激活状态。
据了解,组合驾驶辅助系统运行期间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如何进行事故判定及原因分析,是行业相关方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需要真实和准确地记录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关键数据,通过数据支撑场景回溯。因此,标准对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提出数据记录相关安全要求。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安全运行,需要驾驶员作为驾驶主体始终参与执行动态驾驶任务。因此,标准提出了使用说明、驾驶员培训、驾驶员状态检测、系统禁用等安全要求,以减少驾驶员对系统的“误用”支撑提升道路交通安全;
同时为避免驾驶员频繁脱离动态驾驶任务执行,长期不按规定使用系统进而增加安全风险,标准明确要求由于驾驶员脱离导致系统执行风险减缓功能,或者发生了一定次数的手部脱离或者视线脱离后,应在一定时间内禁止使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