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09月17日 16:30
甲午海战专家解读:细节还原历史,打破传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战争史学者陈悦通过沙盘模拟和史料梳理,深入还原了1894年甲午海战的关键细节。他指出,日军联合舰队在海战中曾出现多次指挥失误,历史上曾给北洋舰队机会。关于致远舰撞击吉野舰的传闻,陈悦认为存疑,并推测致远舰沉没原因更可能是因重伤失控导致进水爆炸。文章还澄清了关于清廷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的误解,强调了技术差距和训练熟练度对战局的影响,以及日方指挥混乱为北洋海军带来的短暂机会。

🚢 **历史细节的还原与传闻辨析**:战争史学者陈悦通过精密的沙盘模拟,打破了关于甲午海战的许多传闻。他指出,日军联合舰队在黄海海战中存在指挥混乱和失误,例如“攻击右翼之敌”的歧义指令导致了第一次要命的指挥失误,以及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的误判和后续的掉头指令,这些都曾为北洋舰队提供了战机。关于邓世昌的致远舰撞击日舰吉野舰的说法,陈悦认为缺乏史实依据,并提出了更可能的沉没原因:致远舰在掩护定远舰时受重伤,进水失控最终导致轮机舱和锅炉舱爆炸沉没,而非被鱼雷直接击沉。

⚓️ **技术差距与训练熟练度的双重挑战**:陈悦分析,北洋海军的舰船虽然部分装备先进,但整体技术已显落后,火炮射速、航速及锅炉状况均不如人意。然而,士兵们对武器的高度熟悉和高昂士气是其坚持长达五个小时的关键。反观日军,虽然新式军舰数量多,但因扩张迅速,官兵的训练熟练度和人装磨合程度不足。日军采取的纵队阵型旨在发挥火力优势,但其频繁的战术调整暴露了指挥上的问题。北洋海军的横队战术,虽有近战优势,但对军舰航速和执行力要求极高,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执行难度巨大。

💰 **澄清挪用军费的误解**:文章澄清了“清廷挪用海军经费给颐和园”的说法。陈悦解释,海军的常规军费、海防捐和海军构建基金是分开的。在颐和园修建期间,海军衙门大臣奕譞确实负责园工,但这并不意味着海军经费被挪用。为了筹集修园资金,以“海防捐”名义集资的200万两白银,被慈禧太后要求存入银行,产生的利息用于颐和园工程,本金则被户部以“两年内不许买船”的理由冻结,直至甲午战争爆发才被用于战争军费。然而,正是这关键的两年,日本海军技术实现了对北洋海军的超越。

2025-09-17 16:00:00

1895年威海卫海战北洋舰队的威远号被日军击沉。视觉中国丨图

十多年前,战争史学者陈悦参与过一次甲午海战的沙盘模拟。按照一本厚厚的,以分钟为计量单位的战争“剧本”,每位参与者负责一件等比缩放的军舰模型,试图推演、还原这场发生于1894年,以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惨败为终局的甲午海战。

沙盘以战事的真实交战时间点为始,同步模拟中日双方每一艘军舰的动线。“以往看海战,也就几张所谓的阵型图,阵型图和阵型图之间船的运动,大家是稀里糊涂的。”陈悦说,在细致的推演之下,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浮现。

譬如,推演到下午3点左右,海战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很多参与者开始失去耐心,坐到一旁吃点心。“偏偏海战的历史叙事里面,1894年9月17日下午3点多,一些日本军舰的舰长下令说,吃点心补充体力,因为战斗打了这么长时间,搬炮弹都够累的了……这个时候大家突然有了一个切肤的感受。”

与此同时,还原日军舰队动线时,参与者们得以验证:日军联合舰队在那场海战中,曾出现过多次指挥错误。陈悦感慨,历史曾经给过北洋舰队机会。至于邓世昌所在致远舰因撞击日军吉野舰而沉没的民间传闻,也被陈悦他们认为存疑。

“我们在转到下午3点半左右的时候,(发现)致远舰到哪里去撞吉野?(是)松岛舰在那里。松岛才是旗舰,是日本海军在这场战斗中最强的一艘军舰。”陈悦告诉南方周末,“撞吉野如果我们认为壮烈的程度是200%,那么改成撞松岛,壮烈程度就到了1000%,完全不一样。”

过去十多年,战争史专家陈悦出版《沉没的甲午:北洋悲歌与晚清大败局》(下称《沉没的甲午》)《甲午海战》等多部专著,针对那场被视为“近代中国命运重要转折点”的甲午海战,做了详尽的史料整理与评述。

战争史学者陈悦。卢佳 摄

陈悦介绍,与很多重要战事的史料来源不同,甲午海战的很多研究资料都来自日方。而参与那场鏖战的北洋水师当事人——从舰长,往下到帮带、大副层级,在之后的生命中大多对那场战役缄口不提,讳莫如深。很多军官后来选择自杀,李鸿章甚至向清廷请旨,要求他们不再寻死,“因为国家培养这样一个海军军官用时很长”。

2025年是甲午海战结束130周年,围绕着这场著名战争的诸多传闻,南方周末借此机会专访了战争史专家陈悦。

2014年8月27日,海军在威海刘公岛海域举行甲午战争120周年海上祭奠仪式。同一时刻,万里海疆军港内的舰艇齐声鸣笛,祭奠在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北洋海军将士。视觉中国丨图

士兵摩拳擦掌,军官忧心忡忡

南方周末:1894年9月17日中午开启的那场黄海大海战,这两支舰队的相逢是意外?

陈悦:阴差阳错。北洋海军本身的活动目的是去护卫一支运兵的船队。当时,平壤开始吃紧,日本人在丰岛海战偷袭了清军的运兵船和舰队,得手了。当时的日本军队占领了朝鲜的王宫,明治政府很会玩国际法,逼迫朝鲜国王下了一道诏书,驱逐清朝的军队——本来清军是被请过去的。这下在朝鲜半岛的清军就出现了留也不是,走也不是的局面。

当时的清军统帅叶志超给李鸿章上过一个建议,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赶紧撤掉,不管了,变成力量真空,你看他敢不敢占领,敢占领世界各国怎么看他?中策是赶紧增兵,往这儿多来点部队。下策是啥也不干,在这儿待着。最终选的是下策,在平壤傻待着。

当时崖山失守,丰岛被偷袭。李鸿章的一个策略就是所有的清军主力往平壤集中,因为有一道大同江,依托大同江的天险做一个屏障防守。当时的知道日本这回的野心很大,把他挡在大同江边,总比挡在鸭绿江边要好,所以使劲往平壤集结部队。这个时候叶志超向李鸿章提了一个十万火急的事情:一旦日本军队不从平壤这边走,走海路从陆地绕到平壤后面去,那就不得了了。

一个是平壤被合围,即使不合围,平壤的清军后勤供应是要通过国内过去的,是从今天的丹东那条线过去的。一旦把平壤后路的补给线给掐断了,也不妙,就请李鸿章调部队来保证平壤的后方。这时候李鸿章手里没有兵,最后做了一个让人觉得很可怕的举动,让大连湾守炮台的要塞部队,炮兵,抽出精锐4000人运到平壤后路去。

我在《沉没的甲午》这书里也说到了,等于是把训练了多少年的要塞部队抽出去打野战去了,他们对野战是不熟练的。而且你后方的要塞怎么办呢?临时凑一批部队去操作克虏伯大炮,那能行吗?这是很可怕的一个举动。因为这四千多人规模很大,所以当时要求北洋海军必须全军护航,确保万无一失。

所以北洋海军去黄海天然的目的是去护卫陆军登陆去了。

本来按照丁汝昌开的时间计划表,9月16日就已经结束了护航,回来了,9月17日的那场海战是打不起来的,日本人9月17日开到那里啥都没有,双方就错过了。

后面是因为一个突发情况,导致北洋海军整个护航的时间表往后拨了一天,就是丁汝昌从威海把舰队带到了旅顺,在那里补给弹药、淡水,准备去护航。结果大概是9月14日这一天,突然间得到一个新信息。说是威海荣成的成山头电报站发现了一个紧急情况,说是在外海看到日本军舰了。

当时北洋海军有一船从德国买的开花弹,原定计划是从上海运到威海的,那么这个时候出现两艘日本军舰在威海附近转悠,日本人是不是要来打我们的军火船?

丁汝昌就临时决定舰队回威海去,守候军火船来了之后,再回大连湾执行这次运兵任务,所以耽误了一天。结果舰队开到威海,等了一天啥也没等到。丁汝昌说运兵不能再耽误了,所以带着舰队又折返了。事实上,这条军火船是从上海出发的,上海那边也听到了威海方向不太安全,就临时定了一个命令,说军火船不要开了。

晚了一天出发,舰队是在9月16日的凌晨从大连湾出发。

南方周末:双方相遇的时候,日本人吃惊。中方也吃惊。他们几次巡海,需要搜索日本的舰队。这次撞上了,从逻辑上应该是很兴奋?

陈悦:日本联合舰队就像你说的是惊讶,没做好跟他(北洋海军)的主力进行会战的准备。北洋海军这边(的心态是),可逮到你了,你们终于自己出现了。

在北洋海军军官的一些书信,包括一些后来的参与者回忆里,北洋海军当时整体分成很明显的两种情绪。士兵们都摩拳擦掌,恨不得马上冲上去把日本人都掐死的那种感觉。另外一类人就是军官,外籍洋员的回忆里说,北洋海军的军官普遍忧心忡忡。

在书里面我是这么分析的:北洋海军的军舰基本上都是1890年之前装备完了的,定远舰更早,士兵几乎是没有流动的,你在炮手岗位上可能一干干了5年,甚至6年。对自己的武器已经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程度了,所以对于士兵来说,他觉得技术是没问题的,是非常自信的。

但是军官不一样,尤其是中高阶军官,他是知道两国已经有差距了。清军的火炮不行,射速不行,装备不行,航速不行,锅炉快报废了。这种信息是只在军官层掌握。他们看到日本军舰出现的时候普遍的一个心理是,“这次我要同归于尽了”。知道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战斗,是一场硬仗。

很多时候我们说起甲午海战都嘲笑亚洲第一的海军怎么打败仗了?那么好的定远舰、铁甲舰怎么就打败仗了?事实上我们没有去了解这些技术方面的信息,其实从技术上来讲,北洋海军已经一无是处了。北洋海军这场海战能够撑满5个小时的唯一原因,就是士气还可以。否则可能一触即溃。

再有一个就是训练的熟练度是够的,跟日本海军刚好形成对比。日本联合舰队的军舰装备是很OK的,大量的军舰是1890年之后买回来的新式军舰,最新的是1894年当年服役的。问题就在于,短时间内扩张了这么多的军舰,从军官到水兵要补充这么多人,人的熟练度不够,人跟装备之间的磨合只有两三年、三四年。

很少有人注意到,黄海海战双方摆阵型,日本人其实摆了一个最简单的阵型,纵队。北洋海军是一个最复杂的阵型,横队。日本联合舰队在开战前,7月底的时候,在佐世保还集中地强化训练(阵型),担心船开不好。练阵型太费军舰了,就每条军舰出一个舢板小艇(练)。艇上有舰长、大副几个人,拿艇去代替军舰,看看能不能把纵队走好,光这个就练了好多天。

北洋海军没有集训这一说,起码我从目前的史料里面没看到。所以双方是这样的状态。北洋海军水兵跃跃欲试,军官个个都愁眉苦脸。

历史曾经给过北洋海军时机


2024年10月1日,观众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参观。视觉中国丨图

南方周末:开炮后,两队相列。对方那阵型叫什么?

陈悦:长蛇阵。日本联合舰队最大的一个毛病,就是一支部队出来打仗,多头指挥。(黄海海战时)它里面有三个指挥部。开在最前面的四艘叫“第一游击队”,领头舰是吉野舰,上面有个司令官叫平井航三,他也是日本海军大学校长,一个专家型的军官。(但)他的籍贯不适合当海军。日本海军里的籍贯门阀地域界限是非常鲜明的。日本海军就是九州的这些,陆军是长州的。偏偏平井航三他是个长州藩的,所以在海军里处境很尴尬,跟一帮萨摩人混在一块儿。所以,前面那四艘军舰是他管的。

后面的舰队是叫作“本队”,主力分队,有一个指挥部设在“本队”的第一艘军舰,松岛舰上,是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带他的参谋人员在上面。

隔壁还有一支是海军军令部长、总参谋长坐镇的西京丸号巡洋舰,它的后面还跟了一艘小炮艇。日本海军把他们分为非战斗序列,这两条船没什么战斗力,让它们在边上待着。

如果这么一个组合里,大家都很默契,都盯着松岛舰,松岛说啥就是啥,那么没啥问题。但这三个指挥部都太强势,都抢着指挥,有三个司令,三个人都在指挥,弄得七零八落的。

横阵是当时世界上很难的一种战术。北洋海军实行的是以两艘军舰为一个小队,各个小队叠加成一个横队,它的战术打法有点像狼群战术,排成一排往上扑。把敌人冲散,或者说冲到他面前去,然后逼着他跟我肉搏近战。

这种打法对北洋海军的好处是,可以扬长避短。如果火力不行,不要紧,冲上去以后我去撞他。这种战术适合士气比较高的部队,士气比较弱的,你冲一半被人火力压住了就散掉了,就没法打。所以这个战术也有一个天然的毛病——你必须执行到底,稍微一犹豫就不行了。

日本联合舰队的纵队,相对来说是发扬火力优势的一种阵型。我可以开过来,下令把所有炮口对准右边去轰一阵,然后转一圈,左侧的火炮再发射,实在不行就走。横队就没有那么机动。

北洋海军十年前训练这个战术是没问题的,但是到了1894年,这个战术基本上注定是失败的。为什么?北洋海军跑不快。军舰的航速普遍都已经落后了。

南方周末:这次黄海大海战里头,主力舰肯定是定远和镇远。它们俩分别是几号?

陈悦:他们就是为主,是1号舰、2号舰。黄海海战还有一个小的军事技术上的细节是今天的人不了解的。我们今天会认为那个时候的司令员对于舰队,可以任意指挥。实际上在进入战斗之后是不可能的。所有要说的话,比如向左转,向右转,要编对应的密码旗来对应的。

那么在这种旗语信号指挥并不是很灵光的情况下,北洋海军相对好办一点,他们的战术就是“冲啊”。

联合舰队就不一样,它是纵队绕来绕去,可以任意去自由机动的,这个时候旗舰的命令就非常关键。在旗语信号这么局限的情况下,一开战就出现了接连不断的问题。北洋海军是横队往前扑的,日本海军要挫败它,其实也特别简单:避其锋芒,躲边上去,包抄后路。如果日本海军开到北洋海军的背后去,结局非常惨。这样北洋海军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个就是不管不顾地冲,那就变成(日本联合舰队)在追我们;另外一个是全军掉头,一掉头七零八落,就(会)被日本人不断用火力来摧残。

但是在黄海海战,这个情况没有发生,就因为日方出了指挥问题。

按道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那条军舰应该开第一个,后面的人都能看得到你的旗语,结果它在中间,不知道是个什么套路。当时双方在接近的时候,伊东佑亨下了一个命令,文言文,文绉绉的,“攻击右翼之敌”。什么意思呢?当时在日本联合舰队纵队前方,海岸海平线上有两组煤烟,一组是比较扎堆的,是北洋海军的主力,在右侧方向。另外左侧海岸线上隐隐约约还有一些煤烟,那是清军的运兵船在那里。伊东佑亨判断右面那一大堆的肯定是主力,就告诉最前面的第一游击队,要打右边的主力部队。

这个信号旗挂起来之后,在吉野舰上的平井航三就晕掉了。他正在往前面打,准备包抄,朝清军背后去,所以就不会想到旗语的命令是让他打右边这一大堆,我会理解为让他打右边这一大堆的右边——把“攻击右翼之敌”理解成了“攻击敌之右翼”。这是日本联合舰队的第一次要命的指挥失误。所以美国海权论专家马汉后面有一个评价说,我百思不得其解,日本人为什么要这么干?

南方周末:好像故意摆出来让人打。

陈悦:在开的过程中,又发生了第二次严重的指挥失误——伊东佑亨自作聪明地升了一个信号旗,掉转向。那么平井航三就有点蒙了,他正在转向,伊东又让他转向。所以在第一游击队已经到了卡住北洋海军咽喉的那一刻,掉了个头回来了。绕回去的时候差点撞了西京丸跟那些军舰。

日本的联合舰队指挥混乱了大概有两个小时左右。等到他们理顺过来之后,清军就没有机会了。他们理顺过来的时间大概是在下午3点左右。北洋海军里有一些军官回忆说,这场海战,敌方是长蛇,我方是雁行阵。最后敌方的长蛇幻化成了太极,第一游击队跟本队各在一边把清军围上了。

所以致远舰冲向日本军舰的时候,就是北洋海军被围上了,开始没有招的那个时候。实际上致远舰冲的时候不止它一艘,紧跟着致远的军舰叫广甲,后面还有经远、来远、靖远,是一支分队冲出去了。

“清廷没有挪用军费给颐和园”


1894年,在黄海大海战中,经远舰受到4艘日舰围攻,全舰官兵英勇接战,直至最终沉没。仅有16人幸存,管带林永升及两百余名官兵殉国。图为2018年9月25日,辽宁大连,考古工作人员把出水的经远舰遗物进行转运。视觉中国丨图

南方周末:黄海大海战的另外一个标志就是致远舰的沉没,虽然沉没,但没有像电影(《甲午风云》)里说的是鱼雷把它炸沉。日方甚至不知道谁把它打沉的?

陈悦:大约在2014年,我写过一篇文章,被好多人嘲笑。我说,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间没有军舰被日本直接击沉。

很多人嘲笑什么叫直接击沉,还有间接击沉吗?我说的直接击沉的意思就是人家能够准确地判断你这个沉没是我干的。比如我一炮或者一个鱼雷过去,你炸了。北洋海军的军舰在黄海海战里,大部分都是烧沉了,或者像致远和经远伤重然后就沉了。所以致远舰没有被鱼雷击中,这是一个老电影里面的误会。因为老电影《甲午风云》深入人心,说是让“日本军舰西京丸发射鱼雷击沉的”,西京丸是商邮轮(改造的),哪有什么发射鱼雷的能力。

南方周末:致远舰沉没我们知道,那天是邓世昌的生日,所以牺牲显得尤为壮烈。根据最终的判断,致远舰沉没是什么原因?

陈悦:这么多日本军舰,后面写战斗报告,几乎都没有提到这次目击。他们都是过了一段时间才知道致远没了。

那么原因在哪里?我觉得很多史料碎片,已经逐渐可以拼出来了:首先是三点钟之前,北洋海军的定远舰发生了一次非常严重的火灾,烟雾起来后,它两侧的大炮就无法瞄准射击了。这个时刻日本军舰就开始对定远进行集中的火力攻击。

致远大致就是在这个时候出来的。以战场的客观形势来判断,它的效果就是来掩护定远,自己挨了一堆炮弹。定远后面可以救火了,赶紧把火扑灭,没事了。再一看,前面致远已经不行了。

那么我的判断,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致远舰的进水已经彻底控制不住了。船里面的水越来越多,最后淹进了轮机舱、锅炉舱,一声巨响船就炸了。大概是这样一个景象,并不是被日本人一炮给打沉了,绝对不是这个样子。因为之前在保卫定远的过程中间伤势过重,可能自己也感觉到了,这个船已经保不住了。

那么有两个办法:一是往没有敌人的地方开,到浅水区自救,或者抢滩搁浅,起码人还可以留一些。可能(邓世昌)没考虑这些方向,想到一个最悲壮的形式,等于我都全身挂彩了,就跟它同归于尽。找一条日本军舰,去跟他玩命了。邓世昌之所以壮烈,就是在这儿,大家觉得不可思议。

李鸿章后面知道这个消息,说过一句话,挺值得回味的,“不料今世上有此人”,今天的大清国还能出这么有血性的一个人。另外我们这几年还发现了一个无名氏的材料,这个人似乎是广甲舰的,他是作为一个目击者看到致远舰,看到邓世昌的,说是邓大人向我们先三摆手,然后三鞠躬。向广甲舰三鞠躬,然后用手向前指了指,然后(用官衣)掩面,就跳海里面去了,大概是这样。

所以在甲午战后这件事情在全社会传开之后,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觉得特别壮烈。所以威海老百姓第一个是在成山头,秦始皇去那儿拜太阳的地方,在成山头的太阳神庙里供了邓世昌的牌位。

南方周末:当时有个概念很奇怪,我原来没听说过——“遍地球第一等铁甲舰”。这个概念谁提出来的?

陈悦:那是定远舰的一个评语,定远是遍地球第一等铁甲舰。说甲午海战的时候,我们的军舰都是地球一等的军舰。这个话是汉语的精妙,跟北洋海军是世界第六一个性质。

那个时代全世界的铁甲舰分为两类,5000吨排水量以下的称为二等铁甲舰,5000吨排水量以上的都称为一等铁甲舰。定远舰的排水量是7000吨。其实全世界这种“遍地球一等铁甲舰”有好多,不是说全世界第一,所以大家好像被误导了。

南方周末:还有一个信息,实际上清廷并没有挪用海军经费给颐和园?这里头还涉及三笔经费的问题?你书里讲,有海军常规的军费,有海防捐,有海军构建的基金。

陈悦:所谓的军费就是保证舰队运行的工资、烧煤、刷油漆、修船费。如果你要增加大笔的固定资产的添置,比如买军舰,那要申报专项资金,一事一议,去报中央财政去审,它不像日本有点像预算的模式。

1891年被停掉的是不允许你们报这样的事情(注:指买军舰)。在很多书里面传的,北洋海军的军费被挪用到颐和园去是怎么一回事呢?是到了海军衙门设立之后,刚好赶上了颐和园工程,海军衙门大臣奕譞又负责颐和园的园工。修园子这件事情对他来说很特别,一方面中法战争之后,慈禧拿他来取代恭亲王奕䜣的,以海军衙门来压总理衙门,分权。另外一个,颐和园修了以后是慈禧太后“退休”的地方,慈禧如果退休了,是他的亲生儿子光绪帝上位。那么作为亲生父亲,奕譞不应该玩了命地去干这件事情?

所以修园子是由海军衙门大臣在主持,给大家一种感觉,海军衙门在修园子,势必海军的钱全进了园子,事实上并没有。

北洋海军并没有因此而少发工资或少油漆费。后面真正出事情的是修园子的过程中钱不够了,奕譞给李鸿章写信暗示,让李鸿章去告诉各省总督你们要报效一下了,报效给老太后。但是这件事情毕竟是动这么多钱的问题,在清政府的官场上公文上留下来的痕迹,难道是要求各省总督为了老佛爷修园子而筹钱吗?这绝对不可行,否则将来留在历史上变成什么了?

最终是以海防捐的名义,让各省集资一笔基金,这笔基金不是发军费的,是将来专门给海军买军舰、买火炮用的。李鸿章就去暗示,以这个名义各个省凑了200万两银子的钱交上来了。

当奕譞去告诉慈禧太后各省很听话,200万两交上来了,是以报效海军的名义弄起来的。慈禧就非常敏感,下了个指令:这笔钱一分钱都不能动,必须全部花在海军身上。因为你们以这个名义来的(钱),是把我架在火上烤,我要说允许动,那是我不懂事。所以慈禧要求把这笔钱作为本金存到银行去,把产生的利息提出来用于修颐和园,本金一分钱不准动。

本金干吗?哪天海军需要买军舰了,就以200万两拿出来的钱买军舰。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个不懂事的人,这个时候打一个报告,说海军要申请买军舰,而且现在有一笔200万两的基金可以用,政府怎么来回复呢?于是户部上了个折子,说国家现在财政很困难,海军现在规模已经不错了,建议海军两年之内不要去买军舰。把动这笔本金的可能性也抹掉了,这200万两就老老实实地躺在银行里面产生利息供给颐和园的工程。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清王朝的战争军费是从哪儿来的,第一笔就是这200万两。

南方周末:所以对北洋海军战略影响最大的就是户部上的折子,两年之内不许买船,两年之内日本人就反超了。

陈悦:历史就很奇怪,节骨眼偏偏就是那几年。1890年之后,世界的海军装备技术突然间开始高速发展了,甚至我们都会觉得,北洋海军要晚建几年可能会更好一点,因为可以买新舰,觉得前面那些船一下子就被淘汰了。真的是让人看着很可惜,那两年的事情。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甲午海战 陈悦 北洋舰队 日军 历史细节 指挥失误 技术差距 海军史 Jiawu War Beiyang Fleet Naval Histor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