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9月17日
碳化硅:AI算力爆发下的散热与能效升级新材料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随着AI算力进入指数级增长阶段,传统硅基器件在散热和能效上面临严峻挑战。碳化硅(SiC)作为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凭借其优异的高温、高压、高频特性,以及远超硅的热导率,成为解决AI芯片散热难题的关键。英伟达已计划将CoWoS封装中的硅中介层替换为SiC,以降低芯片温度和散热成本。同时,SiC也是支撑数据中心800V高压直流(HVDC)架构的核心,能够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碳化硅产业链,尤其是上游的衬底和外延环节,因其高技术壁垒和高价值量,将长期受益于这一趋势。国内企业在8英寸和12英寸衬底技术上不断突破,有望打破国际垄断。

💡 **AI算力激增带来的散热挑战与碳化硅的解决方案:** AI芯片功耗的急剧攀升,如英伟达H100 GPU功耗已达700W,对传统硅中介层的散热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碳化硅(SiC)以其超过硅3倍的热导率(490W/mK)和与芯片材料的高度适配性,能显著提高散热效率,降低芯片工作温度。例如,英伟达计划在CoWoS封装中采用SiC中介层,实测显示可将H100芯片工作温度从95℃降至75℃,散热成本降低30%,并延长芯片寿命。此外,SiC支持高深宽比通孔设计,可缩短互连距离,提升数据传输速度,为AI芯片构建了“高速数据通道”。

⚡ **800V HVDC架构重塑数据中心能源体系:** AI算力的爆炸式增长导致电力需求激增,传统54V供电架构已接近极限。英伟达计划在2027年全面量产800V高压直流(HVDC)数据中心架构,碳化硅是实现这一“电力大革命”的核心。采用SiC器件的800V HVDC架构能大幅减少铜材使用量(45%),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每10MW数据中心每年可节约超过10万美金的电费。这不仅带来了显著的成本效益,也为支撑未来更大规模的AI算力提供了可能。

⚙️ **碳化硅产业链价值与技术迭代驱动增长:** 碳化硅产业链中,上游的衬底和外延片环节技术壁垒最高,价值量占比最大(衬底占47%,外延片占23%)。国内碳化硅衬底市场正从6英寸向8英寸、12英寸技术跃迁。6英寸衬底虽是当前主流,但面临产能过剩和价格下行压力;8英寸衬底是800V高压平台电驱模块的核心,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需求旺盛;12英寸衬底代表了全球碳化硅材料技术的前沿,可适配AI数据中心和下一代新能源汽车平台。技术迭代和尺寸升级是驱动该领域增长的关键。

🏆 **核心受益企业:技术领先与产能扩张双轮驱动:** 在碳化硅领域,技术与产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国内领先企业如天岳先进(A+H)在8英寸及以上大尺寸衬底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已实现12英寸碳化硅衬底产品的发布,获得国际知名企业订单。天富能源(作为天科合达潜在借壳标的)在中低端衬底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与华为、阳光电源等合作。晶盛机电作为碳化硅设备龙头,通过“设备制造+材料生产”双赛道优势,在SiC单晶炉等设备领域实现国产化替代,并积极布局12英寸衬底晶体生长,获得国家大基金三期重点投资,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碳化硅(SiC)作为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凭借耐高温、耐高压、高频特性,在性能上显著优于传统硅基器件,已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5G 通信等领域。随着 AI 算力进入指数级增长阶段,碳化硅更迎来全新增量空间 —— 成为破解高功耗芯片散热难题、支撑数据中心能效升级的核心材料,其产业链上游及技术领先企业将长期受益。

一、AI 算力爆发催生痛点,碳化硅成关键解决方案

AI 芯片功耗随算力飙升持续突破上限:英伟达 H100 GPU 功耗已达 700W,下一代 Rubin 处理器预计突破 1000W。传统硅中介层的性能瓶颈愈发凸显 —— 热导率仅 150W/mK,热膨胀系数(4.2ppm/℃)与芯片材料适配性不足,导致散热效率低下,直接引发芯片性能降频、可靠性下降。

碳化硅的材料特性恰好匹配这一需求:其热导率达 490W/mK(为硅的 3 倍以上),热膨胀系数(4.3ppm/℃)与芯片材料高度契合,既能高效散热,又能保障封装稳定性。在芯片封装领域,英伟达计划将 CoWoS 封装中的硅中介层替换为 SiC,实测显示:采用 SiC 中介层后,H100 芯片工作温度可从 95℃降至 75℃,散热成本降低 30%,芯片寿命延长 2 倍;同时,SiC 支持高深宽比通孔设计,可使互连距离缩短 50%,数据传输速度提升 20%,相当于为 AI 芯片搭建 “高速数据通道”。

从时间线看,2025-2026 年,第一代 Rubin GPU 仍沿用硅中介层,台积电将同步推进 SiC 封装工艺研发;2027 年起,SiC 中介层将正式导入 CoWoS 封装,初期产能预计满足 10% 的高端 GPU 需求。

二、800V HVDC 架构:碳化硅重塑 AI 数据中心能源体系

AI 算力的爆发式增长带动电力需求激增 ——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指出,AI 服务器的电力消耗将增长近 100 倍。传统 54V 供电架构在功耗、空间利用率及转换效率上已接近极限,无法支撑 G 瓦级 AI 算力负载。

为此,英伟达计划于 2027 年全面量产 800V 高压直流(HVDC)数据中心架构,碳化硅成为该 “电力大革命” 的核心:采用 SiC 器件后,数据中心铜材使用量减少 45%,每 10MW 规模数据中心年均节电 120 万度,电费节省超 10 万美元,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与成本效益。

三、产业链受益核心:上游材料占比高,技术迭代驱动增长

碳化硅产业链中,上游材料环节技术壁垒最高、价值量占比最大:衬底占器件总成本的 47%,外延片占比 23%,是核心受益环节。

当前,国内碳化硅衬底市场正经历 “6 英寸主导→8 英寸替代→12 英寸探索” 的技术跃迁,不同尺寸产品对应差异化需求场景:

    6 英寸衬底:仍是国内主流,2024 年占衬底总出货量的 70% 以上,但受产能过剩影响,价格从 2022 年的 5000 元 / 片降至 2024 年的 2500-2800 元 / 片,已接近成本线,行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8 英寸衬底:作为 800V 高压平台电驱模块的核心材料,国内 70% 以上的车规级 MOSFET 采用该规格,2024 年车规领域需求占 8 英寸衬底应用的 60%,比亚迪、蔚来等车企通过英飞凌、博世等 Tier1 间接采购;

    12 英寸衬底:代表全球碳化硅材料技术巅峰,可适配 AI 数据中心与新能源汽车下一代平台,比亚迪规划 2028 年推出基于 12 英寸衬底的 SiC-IGBT 模块,目标实现续航提升 10%、充电速度加快 20%。

四、核心受益企业:技术与产能双轮驱动,抢占长期赛道

1、天岳先进(A+H):国内碳化硅衬底龙头,大尺寸产品领先

天岳先进是国内碳化硅衬底片核心厂商,长期聚焦车规级与功率器件领域,市场地位稳固:国内市占率超 50%(稳居第一),全球市占率 22.8%(位列第二)。其核心竞争力集中于大尺寸衬底技术与产能:

    导电型衬底:国内市占率超 60%,8 英寸及以上产品占据主导地位,上海临港基地 2024 年实现 30 万片 / 年 8 英寸导电型衬底产能,直接供应比亚迪、蔚来等车企;

    半绝缘型衬底:国内市占率约 40%,主要应用于 5G 基站与军工雷达,与华为、中兴建立长期合作,12 英寸高纯半绝缘衬底已用于 Meta 雷鸟 X3 Pro AR 眼镜;

    技术突破:2024 年 11 月发布业界首款 12 英寸碳化硅衬底产品,良率较国内同行高 15%,成本低 30%,并已获梅赛德斯 - 奔驰、亿航智能等企业订单,覆盖车规器件与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耐高温材料场景。

2. 天富能源:天科合达潜在借壳标的,中低端衬底市场主导

天科合达是国内碳化硅衬底领域 “双雄” 之一,2025 年国内导电型衬底 6 英寸市场占比 70%(稳居第一),全球市占率 17.3%,成本与价格优势显著:8 英寸衬底成本仅为国际水平的 40%,6 英寸产品价格较进口低 30%-50%,主导国内中低端市场,同时与华为数字能源、阳光电源合作开发光伏逆变器方案,占国内光伏市场 45% 份额。

由于 2020 年、2023 年两次冲刺科创板受阻(业务问题导致撤回申请、注册制批文失效),借壳成为天科合达进入资本市场的关键路径。天富能源直接持有天科合达 9.09% 股份,大股东天富集团持股 11.62%,双方构成一致行动人,市场猜测天科合达或借壳天富能源上市。值得关注的是,2025 年 8 月底,天富能源原董事长与原总经理(距原定任期仍有 20 个月零 10 天)同步辞职,进一步引发 “为借壳铺路” 的市场预期。

若借壳成功,天富能源有望转型 “电网 + 半导体” 双主业模式,成为 A 股稀缺标的,市值预期达 400 亿元以上;天科合达则可获得上市融资平台,加速产能扩张(2025 年目标衬底产能 88 万片)。

3. 晶盛机电:碳化硅设备龙头,全链条布局打破国际垄断

晶盛机电是国内半导体设备领军企业,在碳化硅领域形成 “设备制造 + 材料生产” 双赛道优势,技术与产能均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设备端:覆盖切割、减薄、抛光全链条核心设备(如激光切割机、双面抛光机),实现国产化替代,支撑衬底加工成本降低 30%;国内主流衬底厂商(天岳先进、三安光电、士兰微等)均采用其 SiC 单晶炉,8 英寸设备交付量占国内新增产能的 70%;

    材料端:子公司浙江晶瑞 SuperSiC 于 2025 年 5 月研发出 12 英寸导电型碳化硅晶体(直径 309mm),位错密度(TSD

    产能与资本支持:2025 年 7 月,宁夏 56 亿元 8 英寸衬底项目开工,建成后将形成 60 万片 / 年产能,配套晶体生长与外延产线,目标 2026 年 Q2 达产;同时被纳入国家大基金三期重点名单,获超 20 亿元定向投资,用于 12 英寸设备研发与产能扩张。

注意事项

本文所分析的碳化硅在 AI 领域的应用价值、产业链机遇及企业竞争力,均基于长期产业逻辑,需结合技术迭代节奏、产能释放进度及市场需求变化动态观察。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碳化硅 SiC AI算力 数据中心 散热 能源效率 800V HVDC 半导体 第三代半导体 Silicon Carbide AI Computing Data Center Thermal Management Energy Efficiency Semiconductor Third-generation Semiconductor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