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广东总队近日举办“同心同行·强国有我”港澳青少年进军营活动,邀请粤港澳三地的青年代表深入体验军营生活。活动通过四天的深度体验和半天的开放日,让香港、澳门及广东的青少年近距离接触部队,参与军事训练、观看演训,并与官兵交流。活动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增进青少年对国防的理解和认同,加深他们对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感受,激发爱国情怀和强国信念,促进三地青年思想融合。
🛡️ **深度体验与互动交流:** 活动为粤港澳青少年提供了为期四天的深度军营体验,包括军事训练、装备操作、观看演训等环节。官兵们以耐心细致的方式指导,与青少年分享个人经历和感受,打破了原有的隔阂,建立了真挚的互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受军人的艰辛与奉献。
💖 **家庭传承与家国情怀:** 许多参与者,如香港中文教师张玮妮,其家族有深厚的从军或从警经历,此次活动触动了她们对父亲警察生涯的回忆,以及对国家历史的理解。澳门学生龙徵溱也表示,亲眼见到军人的辛苦让她更懂“爱国”的含义,这种家国情怀在年轻一代中得到传承和深化。
🚀 **科技与安全感的直观感受:** 通过观看无人机精准打击目标、火焰腾空等演训科目,以及体验模拟射击、刺杀训练等,港澳青少年直观感受到了国家军事科技的进步和强大的国防实力。这种震撼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有他们在,我们是安全的”,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安全感。
🤝 **大湾区一体化与青年融合:** 活动不仅是国防教育,更是促进粤港澳青年交流融合的平台。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在共同的训练和生活中,消除了陌生感,建立了默契,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参与者如法律专业的刘心和环保创业者徐嘉熹,都表示通过此次活动对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并规划着未来在区域合作中的角色。
💡 **国防教育的创新与代际传承:** 武警广东总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率先系统性、规模化组织军营开放活动的部队,通过模拟投掷催泪弹、搏击模拟器等更具代入感的体验项目,将国防教育与历史文化基因相结合。这不仅激发了青少年的兴趣,也为他们理解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提供了生动教材,推动了国防教育的普及和深入。
2025-09-17 12:00:00
9月的广州,暑气仍未散去。阳光斜照在军营门口,武警广东总队的几名官兵身姿笔挺,手执指示牌,静候一批来自港澳的青年们。大巴车门打开,在香港担任中文教师的张玮妮刚走下车,心跳便不由自主地加速。她下意识攥住衣角。这是她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面对武警官兵。出发前一晚,她兴奋得凌晨三点才入睡。 出生于1997年香港回归那年的张玮妮,总觉得自身与大湾区有着某种与生俱来的缘分。10岁前她在内地生活,之后随父母移居香港。从香港到广州,一路风景唤起了她许多童年记忆。熟悉的场景与陌生的变迁交织,令她心情复杂。2025年9月14日,“同心同行·强国有我”港澳青少年进军营活动在武警广东总队(以下简称“总队”)某部举办。来自香港的30名“青年大使”和港澳籍学生代表共500余人,“零距离”体验武警军营生活。与此同时,另一项深度体验活动也已悄然展开。就在几天前,武警二级上士游殿豪接到指令,要带领一批粤港澳籍初中生,完成为期四天的军营深度体验。这位刚刚参加完九三大阅兵、已有12年兵龄的老兵,面对这群孩子,心想不能再沿用平日训练战士的严厉方式。改变发生在细微处。训练时,他不是高声喝令,而是走到学生中间,逐个耐心纠正动作。令他未曾想到的是,自己种下的细微善意,竟在短短几天内就收到了最质朴的回应。
“体验”

一批粤港澳籍初中生,完成为期四天的军营深度体验。(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摄)午休过后,军营的地面蒸腾着热浪,连风都带着温度。港籍女孩陈家茵站在队列里,训练服的领口已被汗水浸湿。她抬手擦汗时,余光总忍不住瞥向不远处的三辆装甲车。这几天的深度体验中,教官表扬他们拳法练得好,答应给“神秘奖励”。陈家茵和同学们猜了半天,有人说是额外休息时间,有人猜是晚餐“加鸡腿”。直到三辆装甲车碾着尘土开来,金属履带与地面摩擦的声响越来越近,欢呼声猛然从人群中炸开。那天,陈家茵把三辆装甲车都爬了个遍,脚踩在舱内铁板上,发出“噔噔”的声响。她记不清具体是几岁,只记得跟妈妈说“想去军营看看”时,妈妈笑着摸她的头,说“等你长大”。从接到报名成功通知,到穿上训练服站在这里,陈家茵感觉每一步都在靠近心里的那个梦。就连汗水流进衣领的痒,都成了真实的证明。对部队的向往,或许早已埋藏在她的家庭记忆中。陈家茵的父亲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曾任香港警察。她对父亲的警察经历只有两个印象片段:一个是父亲说他抓到过鼻子藏毒品的人;另一个是小时候去茶餐厅,有人抽烟不听劝,父亲上前制止。“那时候觉得爸爸特别厉害,像超人。”陈家茵说。如今站在军营中,她仿佛触摸到了父亲那段未曾细说的过去。在太阳下站久了,腿部微微发麻,陈家茵想起爸爸。他不擅长讲大道理,只会凑过来“吹牛”,吹嘘很多事情当警察时做过。末了补一句“要把事情做好”。以前她没太在意,现在站在军营里,才明白那些“吹牛”或许都是真的,而军人的标准,也藏在父亲的经历里。不远处的龙徵溱,训练服衣襟也被汗水浸出深色印记,后背的汗水,贴着衣缝往下流。前一晚的夜训还在肌肉里留着酸痛,2千米跑步只是热身,5圈跑道一步没停。这是她在上学时从未有过的强度。尽管身体疲惫,她却在这种集体生活中找到了新的节奏。这个15岁的澳门女孩来军营,和香港同学、广州本地同学住同一间宿舍。之前觉得自己腼腆,怕找不到话题。没想到第一天就打破了隔阂。有女同学忘带洗发水,她就随手递过去一瓶;晚上躺在床上,从学校的老师聊到喜欢的零食。话匣子一打开,陌生感就像晨雾一样散了。这种看似偶然的互动,实则是湾区青年共同身份的自然流露。在军营待了几天,龙徵溱感觉像上了发条。作为初三学生,她马上要参加中考,来军营这些天会落下一些功课,可她又觉得这4天比课本知识更珍贵。父母常跟她讲家国情怀,也会在她很小时,带她看电视上的军人训练。“那时候小,只觉得整齐好看,现在亲眼看到军人的辛苦,才更懂‘爱国’不是说说而已。”龙徵溱说。军营里的日子,不全是紧张的训练。晚上大多时间,来自广州培正中学的赖林啸和同伴都会在宿舍闲聊。内容很日常:来自哪里、在学校的事、擅长什么。这次军营体验,也让他对港澳同学有了新认识。来之前,他几乎没接触过港澳同学,可真见了面,才发现很多同学和他一样,都是“社牛”。陌生感迅速消散,默契在汗水和笑声中悄然生长。赖林啸说,他对这身训练服有着格外的亲切感。他的家族里有好几代军人。太爷爷是炮兵,姥爷是侦察兵。触摸着训练服上深绿色的纹路,他感觉“庄重而沉静”,“透着一股戒备森严的严谨”。他想穿回学校给同学们炫耀,“一看就是军人的样子。”
“好奇”

观看演训时,两个场景令张玮妮尤为难忘。一个是无人机精准击中目标;另一个是某个项目中,火焰腾空而起,目标稳稳落于指定区域。(部队供图)除了四天的深度体验,半天的体验日同样是本次军营活动的“重头戏”。张玮妮是带着同学们的好奇心来到军营的。在香港,她教中文。课程常涉及文化知识,有时也会讲到国防内容。班上的学生早已知道她要来内地军营。“他们都很好奇,内地军营里是什么样子。”这份好奇,很快在亲身体验中有了答案。半天的军营体验环节中,张玮妮几乎尝试了所有项目。丢手榴弹时,她感受到握柄沉甸甸的重量;用激光枪瞄准时,她不自觉地屏住呼吸。最让她记忆深刻的,是刺杀训练。“教我的战士特别认真。”当天的情形,张玮妮仍记得清楚。战士说,如果所有战备枪都用完了,就只能靠近身搏斗。所以动作必须精准,一点都不能差。那一刻,她忽然理解了什么叫做“最后一刻的坚守”。张玮妮以前总觉得装备只是冰冷的机器,是课本里的图文。“真的拿到手里才知道,它们有重量、有温度,更有一种说不出的精神在里面。”观看演训时,两个场景令她尤为难忘。一个是无人机精准击中目标;另一个是某个项目中,火焰腾空而起,目标稳稳落于指定区域。在那一刻,恐惧被震撼取代。“能特别清晰地感受到,有他们在,我们是安全的。”这种感受,并非她一人独有。跟张玮妮坐在同一现场的香港大学生刘心,在看到穿梭机瞬间击中目标,硝烟四起时,她形容鸡皮疙瘩都起来了。“那种冲击力是在课本里看不到的。”她说,更让她触动的,是与军营中年轻官兵们的交流。“烈日下他们身上全是汗,同样的年纪,我们的生活却很不一样,他们太刻苦了。”也在这一刻,刘心对粤港澳大湾区有了更具体的感知。“原来我们是一体的,正因为他们的付出,我们才能有安稳的生活。”张玮妮对军人的崇敬,或许萌芽于更早之时。发生汶川地震时,电视中军人“睡在路边,没日没夜救人,有灾害就逆向而行”的画面,深深触动了张玮妮。她也希望像军人那样挺身而出。那时她还是一名学生,便立即召集多名心理专业志愿者,前往汶川,为当地儿童提供心理援助和情绪支持。这份情怀,也在家族中悄然延续。比张玮妮小五岁的弟弟,幼儿园时便去到香港。“他从小到大的教育都在香港,很爱国。”张玮妮说,弟弟曾想成为一名军人,最终考取了香港警察。“今年刚考上,即将接受训练。”自由体验时,张玮妮拉着官兵不断提问:“肩膀上的星星是什么意思?”“你老家是哪里的,为什么来广东当武警?”面对“好奇宝宝”,官兵们都耐心地一一解答。“听他们讲这些,就觉得每个战士背后都有故事,也更理解他们为什么愿意穿上军装,守护这里。”张玮妮说。在学校里,张玮妮还负责一些类似“研学”的项目。上一个学年,她带三批学生分别前往新疆、内蒙古和四川参与志愿服务。“带他们来实地体验,比在课堂上讲一百句都有用。”每次带学生返回内地,她都会特意让学生感受科技发展。看到扫码支付、智能交通,学生们会惊讶地说原来内地科技这么发达。“他们会慢慢明白,两地其实是连在一起的。”这种“联结”的真实感,同样印刻在来自香港的青年创业者徐嘉熹心中。傍晚时分,他仍在回味下午握过的装备重量。“沉重到连扳机都拉不动。”徐嘉熹原本以为武警军人会很严肃,实际接触却发现他们格外友善。徐嘉熹和他们聊训练日常、谈装备使用,陌生感在对话中渐渐消散。唱国歌时,他和身边的人都开口跟唱。这份家国之间的联结,他并不陌生。中学时每周一参加奏唱国歌的仪式,如今毕业两年,他仍记得那时的庄重。未离开军营前,张玮妮就已经开始构思返回香港后的分享。她打算在20分钟的“班主任时间”里,讲述这次进军营的经历。“学生都好奇老师的生活,我要跟他们说武警官兵的样子,说国歌响起时的感受,让他们多了解内地的事。”她说。
“代入”

“全民国防教育,‘全民’理应包含港澳同胞。他们不应缺席,也不能缺席。”罗超说。(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摄)曾任九三大阅兵联合军团成员的游殿豪,一贯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然而,面对这群稚嫩的学生面孔,他悄悄调整了训练标准。出乎意料,他收获了远超预期的反应。学生们没有叫苦叫累,甚至夜训跑完两公里后,还主动要求“再跑几圈”。在训练间隙,他们总会抛来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军人一拳打爆坦克是什么水平?”“你们晚上可以不用睡觉吗?”游殿豪总是认真回答,也努力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和他们聊游戏、聊爱好,就像一个大哥哥。而学生们对游殿豪质朴的回应,来自相处的细节。一天下午训练结束后,游殿豪忘了带水壶,随口嘀咕了一句“好渴,真想喝口水”,就带着学生去吃饭。晚饭后,一名男生走到他面前,递来了装满水的水壶。闲聊时,游殿豪问起学生们“明年还想来吗?”大部分学生都脱口而出:“来!”其中一个男生说,“这里没有我妈的唠叨,我想一直待在这儿。”游殿豪被逗笑了。实际上,这已不是总队第一次向粤港澳学生敞开军营的大门。在活动现场,武警广东总队宣传处代理处长罗超看着这群充满朝气的青年,感到一种天然的亲近。“虽然其他军兵种也曾组织过军营开放,但像我们这样成体系、成规模推进,主动策划、广泛宣传,并在内地部队中率先实践的,总队是第一个。”在罗超看来,总队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连续两年军营开放,都紧扣重大历史节点。罗超细数背后的时间脉络:2024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为配合中央对港澳的整体庆祝安排,总队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分别组织了半天的军营开放活动,近800名港澳学生走进军营;202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将有近千名粤港澳学生“零距离”体验军营生活。总队的前身是赫赫有名的东江纵队。这条纽带,罗超回溯得更远。他提到,东江纵队时期,部队中华侨和港澳籍成员占比很高。司令员曾生虽然是惠阳人,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香港从事工人运动和敌后抗日工作,其父是华侨。还有被称为“东江纵队之母”的李淑桓,她将七个孩子全部送去参军,最后自己和三个孩子为国捐躯。此外,部队创建初期,港澳同胞的捐款捐物更占了相当大比重。“从文化基因上讲,我们与港澳从来血脉相连。”罗超说。正是这种认同感,驱动着总队将体验环节作为活动的“重头戏”之一。 今年的比重还有意进一步提高。例如模拟投掷催泪弹、模拟射击、刺杀训练、搏击模拟器……“以为扣一下扳机很简单?那是千锤百炼的结果。”罗超说,设计这些项目,不仅是为了增强国防教育的代入感和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让港澳学生体会到官兵日常训练的艰苦。这一实践,也与国防教育的导向同频共振。2025年9月16日下午,国防部新闻局副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蒋斌大校表示,此次进军营活动融入体现粤港澳三地同心抗敌、血脉相依的历史背景,激发了粤港澳青少年同心同行、共创未来的精神力量。“全民国防教育,‘全民’理应包含港澳同胞。他们不应缺席,也不能缺席。”罗超认为,推动港澳与内地青年在思想层面融合,尤其需要打破传统观念的壁垒。令他欣慰的是,改变正在悄然发生。在活动现场,罗超听到一名学生说:“原来祖国这么强大,那些想破坏秩序的人肯定不敢轻举妄动。”从陌生到认同,这样的转变,让人欣慰。“让港澳青年多了解一点部队,多认同国家的价值。人心齐了,什么事都好办。”
“归途”

总队将体验环节作为活动的“重头戏”。今年的比重还有意进一步提高。例如模拟投掷催泪弹、模拟射击、刺杀训练、搏击模拟器等。(部队供图)就在学生们要离开军营的前一晚,游殿豪还没想好要对这群学生说些什么。等到真正分别的时刻,他举起手机与学生们合影,说“要留点纪念”。大巴启动,车窗内外,手臂挥动。游殿豪看着渐渐远去的车子,这位铁骨铮铮的军人竟也有些动容。而车上的青年们则带着这份记忆,看着窗外流动的风景,任思绪奔涌。对刘心来说,这次广东之行也不只是一次交流。作为一名法学专业学生,她的目光始终聚焦于大湾区的法律发展。她了解到,香港人如今可考取大湾区职业资格,仲裁等法律服务也在走向区域协同。刘心早已规划好职业路径,要成为政府律师。“希望能在涉及与内地合作的部门工作,参与两地法律事务的协调。”大四的她打算先通过司法考试,再实习,“一步步靠近这个目标”。回到香港后,刘心最想与同学分享的,除了科技与军人品质,更有真切的精神触动。“想让他们知道,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那些牺牲的将士,他们的精神真的能被感受到。”“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军营参观。”有着17年军旅生涯,深耕国防教育与青年培养近二十载的高校老师闫芳,这样评价总队组织的粤港澳学生进军营活动。在她看来,军营不再局限于内地学生,而是将成长环境中与内地军事文化接触较少的港澳青年纳入其中,为他们搭建起近距离了解国家军事体系的平台。近几年闫芳观察到,学校里有内地学生顺利参军入伍的案例,也会带动起港澳学生的讨论。“他们会主动问‘内地参军需要什么条件’‘港澳学生能不能报名’。”在闫芳看来,虽然目前政策还有一些具体要求,但这种主动了解的意愿,本身就是一种积极信号。行程末了,徐嘉熹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内地之行。他是一位环保领域的创业者。目前业务虽主要集中在香港,但他常主动与内地对接,与内地公益基金会分享经验。从油麻地到广州的这段行程,也让他对大湾区的融合有了更真切的体会。“高铁太快了,整个路程下来特别方便。”徐嘉熹说,对港澳青年来说,想多来内地看看、交流,根本没有阻碍。在香港的学校里,张玮妮还有一份特殊的责任。她是校内国家安全小组的一员,常会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跟学生分享与国家安全相关的经验和故事。“这次从军营回去,我想把自己看到的武警官兵的生活、感受到的那些关于安全的细节,都讲给他们听。”张玮妮说,那些真实的场景、武警战士的故事,比任何教材都更有说服力。
(感谢廖彬华、朱晨耕、李禹辰为本次采访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