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晚点关于阿里的报道,外卖大战前(4月),淘宝 APP日活约比拼多多高550万,外卖大战后(7约)日活比拼多多高5000万,峰值活动日时高1亿。 同时是抖音视频号铺天盖地对蒋凡经历的介绍以及财报电话会同步:“淘宝闪购第一阶段的目标首先是用户规模跟心智,经过几个月的发展,这个目标已经超预期实现”
于是我对这件事几个点产生了兴趣。
1、为什么淘宝做外卖闪购可以明显拉动淘宝app日活同时拉动主站广告和CMR,并使得淘宝减少了市场费用,但是京东和美团没有做外卖却没有?
从用户心智和平台基础来看,强大的高频购物心智,用户已习惯“逛”淘宝,日活基数大(超4亿),但是在京东用户主要还是用于买 3C、家电等低频高客单价品类的计划性消费。淘宝打开频次本身就要高于京东,虽然京东app日活也被拉动,但是其带来的生态协同远不及淘宝。饿了么本身就是深耕多年,这次并入淘宝主站,明显实现了高频外卖有效拉动低频零售,但是反观京东生态内缺少高频场景,即使目前在推如洗衣洗鞋、家政,其本身的频次也远不如淘宝购物,最高频就是新做的外卖了,而进来的流量不可能马上被 3c家电等进行消化,所以拉动效应明显不及淘宝。再说美团,美团的投入主要起到防御的作用,即防止基本盘被前两家抢夺,而用户在美团的心智为“吃喝玩乐”一条龙的本地生活,流量进入美团后在外卖、到店、酒旅业务内协同,但是缺乏像万物皆可网购这种更大的生态反哺。
2、为什么 q2 财报美团利润是同步下跌是最多的-89%,对比京东-50%和阿里-18%,从消费体感来说,并没有感受到美团有很明显的外卖补贴,也没有觉得京东的外卖很划算,反而综合下来更愿意在淘宝进行外卖下单。
美团利润大幅下滑根本原因在于它要防御的市场盘子远大于其他家,而他的补贴策略是通过集采模式将部分热卖爆品标品大规模向商家采购来压低集采成本,再补贴后低价让利给用户,典型的就是大众点评黑金会员有一个每月一杯免费奶茶的权益。同时美团的补贴是中小额度的满减券,需要凑单。而京东主打品质外卖,导致了在非城市中心的地方,符合品质外卖的店不太多,可供用户选择的店本来就赶不上其他两家,劣势更明显了。从商家入驻到骑手招募再到履约成本,因为他是一上来就单量很大缺少了多年经营与打磨的过程,所以其虽然给了大量大额券,但是更多是用户用了大额券去进行刷单套利,没有带来更广泛的新用户。而因为饿了么多年的积累加上淘宝补贴这临门一脚,在同样补贴大额券的情况下,淘宝外卖的体验反而是最好的。
3、都说打外卖大战本质是即时零售入口的争夺,是怎么一回事?
根本原因是传统电商流量见顶,而即时零售市场巨大。消费者满足阈值是不断提升的,从过去的网购的几日达->京东的次日达->猫超的半日达->小时达,消费需求变革追求便捷与即时性,钱(差异不多的情况下)换时间成了新的消费观念。而即时零售依托的的是线下实体门店,他和传统网购不一样,传统网购与线下实体是对立的,而即时零售则是通过智能调度与全链路履约服务能力赋能实体经济增收。美团从送外卖起家,到目前可以送万物,依托就是经营多年的配送和调度体系与骑手资源。而京东依托供应链优势也希望改变自己的用户心智,至于淘宝则是构建大消费平台,融合远场电商、近场零售,希望 10亿消费者可以一站式满足消费需求。
4、外卖大战前后用户对平台的心智变化。
从我自己作为用户来说心智的变化。我前不久刚装修完,装修过都知道,因为装修工序复杂性和前后多工种衔接的问题,很多材料非标,不好买,还要得急。我一般是这样使用平台的:如非标、量大带计划性的东西,比如说瓷砖、房门等,用淘宝进行下单;如量小、要得急的东西,比如说玻璃胶、腻子粉之类的,用美团找附近的建材店下单;如标配,线下买更贵,且不容易买到品质好的东西,比如说五金龙头,家电之类的,在京东下单次日达,用不上还可以使用会员进行退货处理。
因此大战前用户认知分别是“万能淘宝”、“多快好省京东”、“外卖用美团”,而大战后新的用户认知“逛着淘宝,顺手外卖”、“品质东西+品质外卖上京东”、“习惯首选外卖用美团,但是会多平台比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