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O 09月17日
AI创业者:在“不眠”的奋斗中追逐未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硅谷AI创业圈涌现出一种极端的工作文化,年轻创始人每周工作超90小时,甚至睡在办公室。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激烈的市场竞争、资本压力以及对财富和成功的强烈渴望。AI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感,但也加剧了“内卷”和自我剥削。尽管AI工具可能降低了创业门槛,却也让过度工作变得更容易。文章探讨了这种奋斗模式的驱动因素,包括对财富自由的追求、VC的押注导向以及对错过时代机遇的恐惧。同时,也反思了这种极端的文化是否可持续,并呼吁在追逐梦想的同时,也要允许喘息的空间。

💡 极端工作文化盛行:在AI创业浪潮中,年轻创始人普遍奉行“不眠不休”的工作模式,每周工作时长惊人,办公成为生活重心,甚至牺牲睡眠和社交,以此应对激烈的竞争和抓住时代机遇。

📈 资本与竞争双重压力:AI领域的融资环境复杂,虽然初创公司数量增加,但单笔融资额缩水,使得资金获取更具挑战性。同质化竞争严重,初创公司需具备独特壁垒方能脱颖而出,这加剧了行业的“内卷”程度。

💰 名利与FOMO驱动:年轻创业者投身AI领域,既有对财富自由和一夜暴富的渴望,也受到VC偏爱“all-in”创始人的体制影响。同时,“害怕错过”(FOMO)心理也促使他们在AI技术快速迭代的窗口期内全力冲刺。

🛠️ AI工具的双刃剑效应:AI工具的出现降低了部分创业门槛,加速了原型开发和内容生成。然而,这也可能助长了过度工作和自我剥削的现象,使得创业者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面临着身心健康的挑战。

⚖️ 奋斗与可持续性的平衡:文章反思了极端奋斗模式的可持续性,并提出长期来看,稳健发展、张弛有度的团队可能更具生存优势。呼吁在追求创业梦想的同时,也应关注创业者的身心健康,允许必要的休息和调整。

原创 发现明日产品的 2025-09-16 17:34 广东

这些 AI 工具让「创业」更轻松简单了吗?可能是,但也让自我剥削更加容易了

周末的旧金山黄昏,许多人悠闲享受一日里最后的阳光,但 28 岁的 AI 初创公司创始人 Marty Kausas 依然待在办公室里忙碌着——「不然还能在哪儿呢?」。

这位创始人在领英上晒出帖子,自己连续三周每周工作 92 小时,战绩可查。

Kausas 的故事并非特例。在当下的硅谷 AI 创业圈,这种睡在办公室的极端创业现象正变得普遍。一批 20 多岁的年轻创始人几乎废掉了周末,奉行着「不喝酒、不睡觉、不社交」的准则,誓把全部清醒时间投入工作。

他们不是在 OpenAI、Gemini 这样的巨轮上,而是自己打造了一艘小船,就冲进了席卷世界的 AI 浪潮里

没有天价的工资年包,拿到的投资款可能还没顶级研究员们一年的工资高,但他们的决心,比任何人都强烈。

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当工作成为唯一的生活重心,这些年轻创始人甚至将最基本的睡眠和休息也安排在办公室里。

在他们的世界里,办公室不仅是工作场所,更是餐厅、客厅和卧室——有些创业者就在工位旁打地铺,或干脆睡在会议室的沙发下;还有人干脆租下类似于日本胶囊旅馆的「睡眠舱」。

想象一下,一排排像棺材一样的小盒子整齐摆放,拉上帘子就是漆黑一片。

AI 聊天机器人创业者 Haseab Ullah 每月花 700 美元住这种共享空间,和 20 来个同道中人做邻居。他自嘲说:「每晚躺进去都感觉像躺进了棺材。」——这话听着扎心,但也够真实。

睡觉都能凑合,吃饭就更不讲究了。为了省时间不分心,有人一天就吃一顿外卖,有人直接靠代餐和各种补充剂续命。传统意义上的娱乐?那是什么,能吃吗?

这群人不去 party,不泡酒吧,连行业聚会都很少见到酒精。风投公司 Headline 的活动策划 Michelle Fang 发现,很多 AI 创业者的聚会压根不提供酒水。

一来,在旧金山这个圈子里,喝酒早就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儿;二来,更直接的原因是——相当多创始人才十八九岁,法定饮酒年龄都没到呢

睡在办公室,吃饭只为活命,这还是那个动不动就「整顿职场」的 00 后吗?画风转变得有点猛啊。

繁荣巨浪的背面

表面上看,硅谷仿佛又回到了移动互联网时期、风云变幻的创业浪潮中。但热潮背后,商业逻辑和竞争压力,才是真正让人食难安、寝难眠的现实。

首先是资本的潮汐:在生成式 AI 掀起浪潮的近两年里,创业融资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伏。2023 年全球私营领域对 AI 创业公司的投资总额约为 960 亿美元,比 2022 年的 1034 亿略有下降——总体上降温了近 20%。

资金分配也出现了有趣的结构性变化:拿到融资的 AI 初创公司数量不减反增。根据斯坦福大学的 HAI 报告,2023 年宣布获得融资的 AI 初创企业多达 1812 家,较前一年激增 40.6%。也就是说,涌入赛道的玩家越来越多,但单笔平均融资额在缩水。

这一方面说明 AI 创业门槛降低、百花齐放,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钱难拿了:除非有超强的硬核实力,现在很难再出现动辄上亿美金融资的神话。

即便拿到了钱,也不意味着前途一片光明。典型例子是 Stability AI 公司:这家主打开源 AI 模型的明星创业公司 2022 年底估值一度超过 10 亿美元,但据报道其 2023 年营收却只有区区 1100 万美元,而经营支出高达 1.53 亿美元。

换句话说,这一行,烧钱远快于赚钱,商业前景未必能支撑起先前的天价估值。资本再有钱也会学乖,不能再靠想象中的指数级增长来硬撑估值,AI 赛道需要更加理性和扎实的发展节奏。

在此背景下,行业竞争的「卷度」之强可想而知。同质化竞争已经成为 AI 创业圈的隐患。很多初创团队都是依赖「套壳」来回来去就是几个基础模型,包装出不同的应用。

谁能率先跑马圈地、拿到用户和收入,才有机会杀出重围。也难怪风险投资人感叹,现在已经没胃口资助一堆缺乏差异化的新玩家。大家更愿意把子弹留给已经占据制高点的大模型公司,或者那些有明确壁垒的垂直应用,虹吸效应初现,进一步刺激内卷。

要名,要利,要成为胜利者

在这么艰难的环境里,这帮年轻人为什么还要前仆后继地往火坑里跳?是什么让他们把自己逼到这种程度?

理想、幻想,还有赤裸裸的名利欲望,交织成了最真实的答案。

对财富和成功的渴望,在创业圈从来都是最强的兴奋剂。「财务自由」「独角兽神话」这些故事,一茬接一茬地激励着后来者。

今天的 AI 创业热潮,活脱脱就是上世纪 90 年代末互联网泡沫的翻版。当年那些车库创业者憧憬着一夜暴富、上市套现,现在 AI 就是那张可能改变命运的彩票。

有人坦言:「创业者这么拼,无非是想尽快赚到改变人生的钱。没人希望一直 996 干到 65 岁,他们要的是早点实现财务自由。」

于是,AI 的浪潮被看作是「21 世纪的淘金热」,甘愿放弃大公司的高薪和安逸跑去创业——只要赌赢这一把,回报将是天文数字级别的。

这种近乎执念的逐利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创业投资体制的强化。VC 们习惯押注那些「all in」的创始人——凡是肯拼命、睡地板、连续作战的创业者,往往被视为有激情有韧性的优质标的,这种导向无形中鼓励了极端奋斗文化的蔓延。

可除了为名为利之外,还有一种深层的紧迫感——对时代洪流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

人工智能技术在近年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从 GPT-4 到各类新模型迭代不过几个月时间。技术曲线陡峭攀升,巨头林立,留给小团队的窗口期稍纵即逝。

许多创业者都有种共识:「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在眼前,不抓住就再也没有了。Y Combinator 合伙人 Jared Friedman 观察当下景象,不禁感慨「历史正在重演」——眼前这些充满干劲的年轻人,让他仿佛回到了互联网萌芽时期,那时 PayPal 等公司里员工也曾睡在工位下熬夜苦干。

不同的是,这次 AI 浪潮的规模可能是当年的十倍,有望孕育出下一个苹果、谷歌式的伟大公司。可是另一方面,竞争之激烈、演变之迅猛也前所未有。面对这种节奏,这些 20 出头的创业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技术方案变数重重、市场反馈稍纵即逝、资金链紧绷……每一项都可能让心态崩溃。

这些创业者拼命追求的,不仅是工作回报,更是在争夺一种面向未来的话语权:AI 时代的胜利者身份。

更魔幻的是,这些创业者不仅自己投身 AI 创业,连他们的第一批「员工」都可能是 AI:各种 agent、模型、chatbot。项目原型靠生成,代码用 AI 写,设计让 AI 出初稿再去 Figma 调整。

AI 工具让创业变简单了吗?或许吧,但也让自我剥削变得更容易了。

—个人的精力和韧性、团队的凝聚和文化、资本的耐心和算计,所有的这些要素都会在时间长河中被验证成败。一腔孤勇可以创造伟业,但也不是没可能黄粱一梦。

也许再过若干年回头看今天,我们会发现那些真正存活下来的 AI 巨头,并不一定来自最疯狂内卷的那拨人,相反能够走远的恰恰是张弛有度、稳健前行的团队。

但无论如何,这群当下昼夜不舍的年轻创业者,已经在 AI 浪潮的篇章里留下了独特的一笔。他们的坚持和挣扎值得被记录和关怀。

在快速奔跑的技术进步面前,有时候仍然需要一些自我提醒:再炽热的创业梦,也应允许有停下来喘口气的时候。

图片

欢迎加入 APPSO AI 社群,一起畅聊 AI 产品,获取#AI有用功,解锁更多 AI 新知👇

我们正在招募伙伴

📮 简历投递邮箱hr@ifanr.com

✉️ 邮件标题「姓名+岗位名称」(请随简历附上项目/作品或相关链接)

更多岗位信息请点击这里🔗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创业 硅谷 创业文化 工作狂 自我剥削 AI 风险投资 科技创新 AI Startup Silicon Valley Startup Culture Workaholism Self-exploitation Venture Capital Tech Innovati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