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9月16日
预制菜税率争议:从服务业到食品工业的税务挑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预制菜模式下餐饮行业的税率问题。作者首先解释了餐饮服务按6%增值税率,销售货物按13%的普遍税务规则,并认为只要有加工过程,预制菜按6%是合理的。然而,文章深入分析了预制菜模式如何改变餐饮行业的成本结构,从以人力成本为主的服务业转向以原材料(半成品)采购为主的“超级食品工厂”。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进销项税负发生显著变化,可能带来新的税务问题。作者推测,这或许是老罗质疑预制菜税率的深层原因,即行业本质的演变可能需要税务政策的相应调整,以适应从服务业向更接近工业生产模式的转型。

🔍 **税务基本规则与预制菜的适用性**:文章指出,增值税一般情况下,餐饮服务税率为6%,而销售包装好的成品货物税率为13%。作者认为,只要预制菜在终端销售前经过了“加工制作”过程(即使只是拆开、加热等),就应被视为提供餐饮服务,适用6%的税率,这与生熟判断无关,而是基于是否存在加工行为。

🏭 **成本结构转变:服务业到工业化生产**:文章的核心观点在于,预制菜和中央厨房模式极大地改变了餐饮行业的成本构成。过去,餐饮业主要成本是人力,人力成本不产生进项税;而现在,主要成本转向了采购预制菜或半成品,这些采购行为产生了进项税。这使得餐饮业从一个纯粹的服务业,逐渐演变为一个更接近“超级食品工厂”的模式,其税务处理逻辑因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税负转移与潜在税务风险**:当餐饮业的生产方式从分散的人工烹饪转变为集中化的中央厨房或外部供应商供货后,企业可以通过内部交易(如总公司给门店配货)来转移和控制税负。这种模式下,虽然终端销售税率仍可能按6%计算,但整个供应链的税负结构发生了变化,可能引发新的税务合规问题和监管关注,尤其是在服务占比逐渐降低的情况下。

💡 **信息差与行业认知的局限性**:文章最后提到,许多关于预制菜的讨论(包括税率问题)可能源于信息差和行业认知偏差。作者认为,像老罗这样能看到行业本质变化的思考是具有前瞻性的,并强调了个人深入理解行业运作的重要性,不能 solely 依赖他人或片面的信息。

昨天下午看到这个微博,开始我还纳闷,税率能有什么可质疑的呢?

没啥问题啊,就算是预制菜,按6%算,合理啊。

他这预制菜,毕竟还是有个加工制作过程的啊,哪怕就算是打开,装盘,放微波炉,这应该也算是个加工过程。

那就是提供餐饮服务,增值税率6%啊。

要是直接卖包装好的成品,比如那种什么黄米糕、面条、礼盒啥的。

这种现场没有加工过程,肯定不算餐饮服务,属于销售货物13%,不考虑农产品免税的事哈,就是经济行为,是卖货还是服务。

你看以前那饭店,酒水跟饭菜,都是分开的,其实就是因为是两个税率,两本账。

很多小店,不具备堂食条件,他也硬摆两个桌椅,就是为了表达他提供的是餐饮服务,税率是6%。

后来,应该是出过文件,把模糊地带说清楚了,基本上有加工制作过程的,都算餐饮服务,比如那纯外卖档口。

我没具体查文件怎么写的,但从逻辑讲。

这个东西,不管是不是预制菜,只要是加工了,比如拆开,微波炉打了一下,按6%,其实没什么问题,确实加工了。

除非原封不动往出卖,那确实应该13%。

我看有网友说,税务认定标准要求这个加工过程是从生到熟才行。

这个肯定是说不通的,不可能有这种标准,很多蔬菜、刺身都是生吃的。

怎么算生?怎么算熟?几分熟?

完全是无稽之谈。

标准,一定是让一件复杂的事变简单,而不是把一个简单的事搞复杂。

你这从生到熟,让所有人都很复杂。

至少目前税率6%这块没什么问题。

我在群里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还说不知道老罗为什么质疑税率哪有问题。

后来我突然想到,可能还真有点问题。

就是这个预制菜的模式,改变了餐饮行业的成本结构啊。

以前餐饮行业主要的成本是人工成本,靠人做饭,靠人服务,大量的人力成本,这些都没有进项税。

而他有进项税的那点儿,也就是房租水电,柴米油盐。

占比是非常小非常小的。

所以以前的餐饮行业,天然没什么进项税,包括所有服务行业,主要都是人力成本,都是属于没什么进项税,所以叫服务行业,税率6%。

不然没进项税,销项税还13%,税负就太高了。

那现在大量搞预制菜,极大地减少了人工成本的占比,基本大部分复杂工作,都不需要在店里人工完成了。

这个时候,成本结构变了,以前主要成本是没有进项税的人力成本,现在是有进项税的采购预制菜,半成品。

这里面,进销项税负变了很多。

你把他想象成工厂,把中央厨房理解成生产流水线,把餐饮门店理解成简单的销售门店。

你看这生意,在增值税的角度,是不是很大变化?

就门店而言,以前主要成本是人工,现在主要成本是原材料,来自各种半成品配货公司。

自己搞的,就叫中央厨房,别人搞的就是外部的配货公司供应商。

但是逻辑都一样。

就相当于,总公司给各个子公司门店配货,视同销售。

这种模式下,是可以通过内部交易,转移税负,控制税负的。

倒不是说,这种模式就有什么问题,但确确实实,生产方式变了,成本结构变了,税负有了很大的变化。

从一个纯粹的服务业,变成了一个,超级食品工厂,但终端销售税率不是13%,还是6%。

对,开头我也说了,目前来讲,只要终端不是直接原封不动售卖,还有个加工过程,按餐饮服务6%没问题。

但其实本质已经慢慢变了,服务的比例越来越小了,未来可能还会更小。

我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你们想一下成本结构,行业变了,就是说这种预制菜模式,或者中央厨房模式,已经使餐饮行业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服务行业了。

从税务角度讲,这还真是一个问题。

预制菜是好东西,中央厨房供应链,干净卫生效率高,都不用说未来,当下就是大势所趋。

但也是这个大势所趋之下,很可能未来,在这块的税务问题,也会与时俱进。

不知道老罗说的预制菜税率问题是不是指这个,如果是的话,那他思考得还挺前沿的,他身边有点明白人啊,确实没看到网上谁聊这个角度。

就预制菜这事发酵到今天,感觉唯一有点问题的可能就是这贾老板了。

之前那个搞体检的老板出来说,其实也是这个逻辑。

就是信息差,大家在各自的圈子里太久了,认知理解偏差太大了,信息获取太闭塞了。

哎,所以说要知己知彼啊。

自己得懂,靠别人是靠不住的。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预制菜 增值税 餐饮行业 税率 成本结构 中央厨房 Pre-prepared Meals VAT Catering Industry Tax Rate Cost Structure Central Kitche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