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资讯 09月16日
人类为何能征服万物?从蛇的“不适合”说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为何看似“不适合”被食用的动物,如蛇、扇贝、海胆和河豚,最终却成为人类餐桌上的美味。作者指出,这些动物在自然界中拥有各自的防御机制,但面对人类的智慧和适应能力,这些机制显得微不足道。文章详细描述了处理蛇肉的复杂过程,包括其坚硬的鳞片、内脏占据身体大部分、寄生虫问题以及烹饪时需要大量调料等,以此说明蛇并非天然适合被食用。同时,文章也解释了蛇没有肌间刺的原因,并以虾为例,说明了真正“适合”被食用的动物的特征。

🐍 动物的“不适合”食用性在人类面前不堪一击:文章以蛇为例,指出尽管蛇全身是肌肉且无肌间刺,但其处理过程复杂,包括去除内脏、处理坚硬鳞片、防范寄生虫及毒素,以及烹饪时需要大量调料,显示其并非天然适合食用。然而,人类的智慧和烹饪技巧使其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将包括扇贝、海胆、河豚等在内的许多看似不适合食用的生物变成美食。

🐟 肌间刺的进化与鱼类食用的关联:文章解释了鱼类肌间刺的成因,指出淡水鱼因水草、岩石等复杂环境需要更灵活的身体,因此进化出肌间刺以提供更多肌肉附着点;而海洋环境开阔,鱼类需要更大的骨骼支撑,因此许多海鱼没有肌间刺。蛇作为陆地四足动物(退化四肢),其肌肉和骨骼结构与鱼类不同,没有肌间刺是其适应陆地重力环境的正常表现,与是否适合食用无关。

🦐 虾的“极致适合”食用性:文章以虾为例,强调了其高度适合食用的特性。虾通过弹射躲避捕食者,需要强大的瞬间爆发力,因此身体几乎被肌肉填充,内脏集中在头部,仅有一条细小的虾线贯穿。其唯一的“障碍”是外壳,但煮熟后易于处理,使得虾成为极易去除不可食用部分、全身几乎皆可食用的典范。

有网友发起提问:

蛇除了头和内脏,全身都是肌肉,还没有像鱼那样的肌间刺,它们怎么会进化成这么这么适合被吃?

以下是我的回答:

只能说碰到智人,还有什么动物是不适合被吃的吗?

扇贝长成这样:

别的动物碰到扇贝估计都以为它只是石头,即便知道它内部有美味的蛋白质,它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吃。结果到了人类这里,扇贝变成这样:

海胆长这样:

这算是真正做到把尖刺武装到牙齿了吧,但是在人类厨师面前,它变成这样:

还有河豚:

它鼓起来的时候,别的动物咬都没法咬,就算能咬得动,河豚毒素也会立马教那些掠食者做人,但是河豚对人来说最终还是变成了美食。

其实,我觉得蛇和这些动物一样,是明确表示自己不希望被吃掉的,但它们依然被吃成了需要国家明令禁止食用(无论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都不允许食用)。

蛇有多不希望自己被吃掉?

我从来没有吃过蛇肉,但是我亲眼看过很多次杀蛇和煮蛇,蛇从凶猛的、活蹦乱爬的、不顾一切向靠近的人发起攻击的肉变成餐桌上的美食,处理起来一点也不容易。

你得先小心翼翼的把蛇弄死,因为它们真的没有恐惧之说,无论如何都会反抗。

弄死之后,蛇头依然会有条件反射咬人的风险,所以你还得小心翼翼地把蛇头绑起来,然后挂在杆子上(民间做法)。

挂好后,就是要揦开它的肚皮,蛇的内脏几乎填充它们整条身体,所以要去除掉相当一部分不能吃的,这点上,许多鱼可食用的部分都比蛇多得多。


△ 这是蛇的经典结构,它们全身上下到处都是不好吃的内脏部分

另外,蛇胆还不能让它破损,不然的话,据说会影响整条蛇烹饪后的味道,有时候吃蛇的人也会觉得蛇胆是绝佳补品,弄坏的话太苦了,难以食用。

蛇的鳞片像鱼鳞一样很坚硬,烹饪前还需要给它去掉才行,通常是整条蛇皮一起剥掉——这是相对简单的做法,也有人选择选择只弄掉鳞片——这个操作起来估计不会太容易。

蛇的烹饪也不像其它肉那样只要最朴素的烹饪手法,就能很好吃,我看到蛇的烹饪方法基本都是各种上猛料的,各种调味料不要钱似的往里倒。

最最关键的一点,我真的没见过有什么普遍用来吃的动物,比蛇有更多寄生虫的。

我以前真的是一点都不害怕蛇的,直到有一次看到一条切开的蛇那种要爆出的寄生虫,从此对这种动物产生了阴影,直到今天都没有克服。

据说,河蚌的寄生虫也很多,不知道和蛇有没有一拼。

所以,我们不谈许多蛇具有致命毒液,死了都还会咬人,蛇这种动物真的适合被吃吗?

明显不是很适合,但它们碰到智人,无奈也只能被端上餐桌了。


△ 各种形状的肌间刺

为什么蛇没有肌间刺?

至于蛇怎么没有肌间刺,其实也并不是所有鱼都长着这种让人难进食的小刺的。

我很小的时候,身边的人就教我辨别海鱼和淡水鱼,有很多小刺(存在肌间刺)的鱼就是淡水鱼,只有一根主刺的(包括脊柱、肋骨、鳍条)就是海鱼

虽然并不是所有海鱼都只有一根主刺,也不是所有的淡水鱼都有很多肌间刺,但对于我们经常食用的鱼来说,这个判断方法预估80%以上都正确,不信你可以随便找一几条鱼来试试。

肌间刺是一种附着在肌肉间的的小骨头,这些骨头并没有与脊柱相连,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的作用就是为更多、更小的肌肉提供附着点,从而让鱼能够更精细和灵活地控制身体

在淡水的环境中,水草,石头等障碍物太多了,很多鱼都需要更灵活的身体才行,以便实现快速刹停和瞬时转弯,所以许多淡水鱼都拥有肌间刺,特别是被我们养殖的那几种淡水鱼(鲫鱼、鲤鱼、草鱼等),都有这种让人讨厌的刺。

海洋中,特别是深海中,环境非常开阔,鱼不需要那么灵活,相反它们承受更大的压力,需要更大的骨头来支撑肌肉才行,所以确实很多海鱼都是没有肌间刺的。

蛇是不是鱼,它们是陆地的四足动物(即便它们四肢已经退化了),而四足动物本来就没有类似肌间刺的特征。

这是因为陆地动物要对抗重力,肌间刺这种东西在不需要对抗重力的情况下,可以提升肌肉的灵活性,但是一旦需要对抗重力,它就会变成累赘,它不仅难以提供灵活性(因为运动方式的改变),还会增加重量。

所以,在食用方面,蛇的肌肉和骨头情况再正常不过了,没啥称得上适合被吃的。

最后:

我觉得真正适合被吃的是虾,这玩意头一剥,虾线一挑,全身就都剩Q弹的肌肉,我真的想不到有哪一种动物像虾这么容易把不好食用的部分去除的,虾的唯一障碍是那个外壳,但是煮熟之后,这个壳也是轻松拿捏。

我之前写过虾为什么这么适合被吃,主要是因为它们进化成通过弹射来躲避捕食者,它们需要极强的瞬间爆发力,而这需要大量的肌肉。

所以它们身体完全被肌肉填充,而内脏这些则被安放在了头部,只有一条细细的虾线贯穿全身(消化系统)。

详细内容可以看下我之前的回答: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食用 人类 进化 烹饪 肌间刺 Snakes Edibility Humans Evolution Cuisine Intramuscular bones Shrim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