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一位211本科、985硕士、CS毕业的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上面临的困境。他同时获得了大厂和国企的40万年薪Offer,并考上了部委公务员。最终他选择了部委,年薪13万,工作时间规律,加班少,但与同期拿着高薪的同龄人相比,心理落差较大。文章将客观分析他是否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并讨论高薪与稳定、资产全球配置、以及体制内“摸鱼”与职业竞争力的关系。
⚖️ **职业选择的权衡**:面对大厂高薪、国企稳定以及部委公务员的Offer,主人公选择了后者,虽然年薪较低,但工作时间规律、加班少。此举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是一种对稳定性的优先考量,但同时也意味着放弃了短期内更高的经济回报和潜在的职业发展空间,这种选择的“正确性”取决于个人对生活品质、长期发展和风险偏好的定义。
📈 **高薪与长期价值**:文章讨论了“高薪干8年,存款400万,每年利息16万”的观点。虽然理论上可行,但忽略了通货膨胀、投资风险以及职业技能的折旧。单纯追求高薪可能牺牲了工作满意度和个人成长,而长期来看,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可能比短期高薪更具价值。
🌍 **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性**:主人公因不能出境、不能使用外国手机、不能炒美股而感到沮丧,这反映了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资产配置多元化的重要性。限制性的政策确实会影响财富增值和风险分散的途径,但体制内的稳定性和政策保障也应被纳入考量。
🧘 **体制内“摸鱼”与竞争力**:在体制内选择“养生摸鱼”可以换取安逸的生活,但代价是可能丧失在体制外的竞争力,导致未来跳出体制的门槛更高。这是一个关于短期舒适与长期发展之间的艰难取舍,需要审慎评估个人职业规划和风险承受能力。
背景故事:
我的异父异母的亲兄弟,211 本,985 硕,CS 毕业。同时拿到了 1 个大厂 Offer 、1 个国企 Offer (工资大概都快 40w )和考上了部委公务员。
后来去了部委,坐标北京。每年工资大概 13 万,每周加班 6 小时,平常 8 点上班 5 点下班。一路干下去,处级应该是时间问题。不过待遇高不了多少,更不可能有什么灰色收入。
现在看到同龄人都拿 40w ,50w 的薪资,心里很苦闷,并且不能出境出国、不能用外国手机、不能炒美股更是对心情雪上加霜。
讨论点:
事实上,大厂也不一定不稳定。综合当下、未来的经济情况,客观分析他是否选错了,错误/正确 含量有多少。炒美股、全球配置资产的重要性高薪干 8 年,存款 400w ,然后每年吃利息都有 16w 了,这个观点对不对养生摸鱼也是可以的,但是会彻底丧失竞争力,导致以后更不敢跳出体制外,可以这样做吗?跳去国企也是一个选择,但是不了解相关情况
其他的还没想好,想好了我会编辑/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