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航空小筑 2025-09-15 17:27 广东
按媒体报道,印度空军建议采购114架阵风,金额226亿美元。对于这一举动,个人看法如下:
一,战备补充需要
追根溯源的话,此次采购是挂在2018年启动的MRFA计划(多用途战斗机海外采购计划)下。而MRFA 又是源自2007年MMRCA计划(中型多用途战斗机计划)。从根本上说,是印度空军梯次更新其战术机群并逐步扩充到42个中队战略扩张的一部分。但延宕至今,随着米格21全面退役,幻影、美洲虎等机群也将在几年后逐步退役,其战术飞机严重缺编。不要说原本设想的42个中队,连现在的31个中队都维持不住,将进一步缩小到29个中队规模。
所以,此次采购势在必行。也可以说是刚需,而且刻不容缓。
二,可用选项问题
既然是中型多用途战斗机,全世界也就那么几个选项:
阵风
歼-10
歼-35(不确定外销是不是还叫当年的FC-31)
米格-35
苏-75
超虫
F-21(F-16印度版)
F-35
中系飞机肯定不用想。俄系米格35实际就是米格29K陆基发展型。这些年无论是外销也好,还是印度海军自己的用户体验也好,都不是那么愉快的。至于苏75,原型机还没出来,而且当年FGFA被坑得还不够惨吗?所以俄系飞机最多也就是排到第二梯队。至于美系,除非印度放弃自己的雄心,彻底站队美国,否则绝无可能。这个在《印度的选择:苏57还是F35?》里面说过了。
这样看下来,印度可用的选项很有限。如果没有阵风的话,几乎可以肯定是米格35了。既然阵风可卖,那印度的选择就确定了。至于说到5.7空战的影响,从当时全球反应来看,大家惊讶的是阵风被打下来,而不是苏30和米格29被打下来了。所以印度的选择实属正常,而非脑壳有包。
三,技术转让,为Amca铺路
飞机的设计制造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说你有了设计图就万事大吉了。从最基础的材料到制造工艺,到流程控制,到技术储备,甚至现场管理都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夯实了的。可以这么说,就算现在给了印度全套F-21图纸他也造不出来。
所以这次阵风大采购就是要把这些基础搭建起来,把流程规范起来,为下面的AMCA铺路。事实上可以看到,计划中的大部分阵风要实现本地化生产,就是冲着这个目标去的。
特别要提出来的就是AMCA的发动机。按PPT来说,其原型机采用F414,而生产型则寄希望于国产先进中推——说是国产,其实就是赛峰授权,这样的话极大可能就是M88-3。那么阵风本土化生产显然就是在为此铺路了。
所以总的来看,印度大规模采购阵风,一是形势使然,二是未来需求。特别是后者,基本上就是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当然,印度自己也曾经走过,和我们差不多同时,比如LCA,比如苏30MKI。但差别在于,我们走出来了,而印度几乎是原地踏步。现在印度显然希望重走一遍来实现目标,但显而易见的是,如果他们继续这么急功近利,结局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