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星GenAI 09月15日
AI下半场:火山云PromptPilot的探索与实践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火山云正式发布PromptPilot,旨在赋能开发者和行业专家,弥合垂直场景与基础模型能力间的差距。文章深入探讨了PromptPilot的战略价值,强调AI下半场数据将源自行业和专家智慧,并提出工程化Prompt能力可提升Agent训练的可执行性和可验证性。PromptPilot通过SDK数据闭环回流,解决用户表达需求、模型能力边界不清以及长上下文动态适应三大挑战,为大模型落地提供桥梁,助力构建生产力Agent。

💡 **AI下半场数据源的转变**:文章指出,AI上半场由互联网数据驱动增长,而下半场的数据将更多地来源于行业知识和专家智慧。火山云的PromptPilot正是为了捕捉和利用这些宝贵的、往往难以言喻的专家知识。

🛠️ **工程化Prompt解决Agent开发痛点**:PromptPilot通过提供工程化的Prompt能力,使得Agent的训练过程更加“可执行、可验证”。这解决了开发者在开发Agent时如同“炼金”般的痛点,减少了算力浪费,并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场景。

🌉 **连接用户需求与模型能力的桥梁**:PromptPilot致力于解决用户“如何清楚表达需求”和“模型能力边界模糊”的两大核心悖论。它通过SDK数据闭环回流,不断优化Prompt,帮助用户清晰表达意图,并理解和利用模型的边界能力,最终搭建起人与模型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

🔄 **应对长上下文的动态适应挑战**:面对大模型固有的开放性和长上下文带来的复杂性,PromptPilot通过其工作流程和细节设计,如允许用户手动修改、评分以及收录BadCase,来帮助模型在不断交互中适应多样化的上下文,提升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 **构建生产力Agent的基石**:结合大模型和PromptPilot,文章认为可以构建出简化的DIY生产力Agent。PromptPilot不仅是一个Prompt工具,更是大模型落地的关键桥梁,通过对话和精调,将其能力“交给广大客户和行业专家手中”,推动AI的广泛落地应用。

原创 郭海惟 2025-09-15 17:20 北京

一些关于AI下半场的畅想。

作者郭海惟邮箱guohaiwei@pingwest.com

9月13日,火山云的PromptPilot终于“正式”发布了。

这款产品最早在6月12日的火山引擎 FORCE 原动力大会上亮相,当时火山引擎智能算法负责人吴迪花了十分钟介绍了PromptPilot的特点和工作流程。

吴迪当时对PromptPilot推出的战略背景有三点总结:

模型越强,提出好问题的正向价值越大;

有很多高价值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提示词工程本质是一个搜索问题,一切搜索问题都长期都将由算法来解决。

这三个论断,或许可以被理解为当时火山引擎对PromptPilot业务战略逻辑的核心论述:

提示词是值钱的,而PromptPilot的价值,某种程度来自于个性化的场景需求与对prompt需求的个性化理解。正是因为场景是个性化的,所以prompt有被调整的需要;正是因为prompt本质是搜索,所以需要构建对用户的理解。

其实很多巨头都在做类似的事情。

比如,最近阿里巴巴财报会上,吴永铭将记忆能力称为整个agent应用突破的重要节点;Notion、飞书、IMA等应用,都在致力于构建一个服务于用户的知识库生态。

Prompt天然有以上的属性。

借用最近挺火的“十字路口”的比喻,Prompt既是人与智能的十字路口,也是当下以大模型为主的智能基础与未来以agent为主的智能生态的十字路口。

而在9月14日PromptPilot正式发布的沟通会上,面对台下的开发者和媒体,技术负责人许伟则对PrompPilot的战略价值给出了更多的论述角度,他在会议上给了几个很有意思的断,也是我印象比较深几点。

第一,他说,在垂直场景的打造过程中,场景定制化与基础模型能力的GAP会“永远存在”。

如果要解决好垂直场景的落地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一些关键能力交到广大客户和行业专家手中”,从而“共同推动智能的进一步广泛和深度提升,实现大规模的落地应用”。

第二,其实也与第一中的解决方案相呼应。许伟称,如果AI上半场是互联网数据引领智能增长,那么“下半场的数据则源自行业和专家的脑袋”,而这会是“重要的区别”。

第三,与大模型训练类似,大量开发者在开发agent的时候,依然像是在炼金,将数据扔进黑箱里祈求获得黄金。这已经成为了agent开发中的痛点,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算力浪费。许伟认为,工程化的prompt能力,将不同的模块联动训练,可以一定程度上让agent的训练“可执行、可验证”。

从这个角度来说,PromptPilot对自己角色的定位算是很明确的。它应该就是一个辅助行业从AI上半场走向下半场的工具。

而作为工具,它自己要迭代、要scaling、要积累数据,同时要考虑一些“代码素人”的行业专家也可以使用。

而如果落脚到现实问题上,PromptPilot其实要解决许伟提出的三个“悖论”。

一个是用户“如何清楚表达需求”:

许伟认为,用户的意图从人脑,再到具象化的目标、结构化的表达,中间是存在鸿沟的。尤其是当场景越垂直、越专业,那就越难以用自然语言一次性说清楚,也越需要更精细、更结构化的prompt。

其次是如何摸清楚“模型的能力边界”:

而对于agent开发者来说,大模型能力的边界也是模糊的。(许伟没有展开讲,但我想这个观点其实也无需多言,因为大模型其实是一个黑箱,所以才会有各种各样对大模型的能力测评榜单,对榜单的评测结果才会有各种各样的争议)。

许伟说,“大模型应用本质是寻找定制场景的模型能力边界”。他指出,作为大模型开发者的工作,其实是在表达不清的需求和能力莫测的模型之间,试图搭建人与模型之间的桥梁。

第一和第二个“悖论”,其实呼应了之前的观点,即场景定制化与基础模型能力的GAP会“永远存在”。

而第三个悖论则是长上下文的动态适应过程。

许伟认为这是目前最难的挑战。一方面大模型本身是人类高级思考的替代品,本身是很开放式的(硅星人注:注意力不集中且容易有幻觉);另一方面,上下文越来越长,越来越多样。这导致在开发过程中,很多问题是开发者想象之外的。

你很难想象PromptPilot能解决以上所有的问题,但他们给出了一个自己的工作流程,我也拍了一张照可以给大家参考——PromptPilot建立了一个与用户行为流程相匹配的SDK数据闭环回流,来试图形成一个不断改进系统能力的飞轮。

而在整个发布会中,最高频出现的词语大概是图中所示的评估标准和badcase。

在模型深入场景的过程中,可能最珍贵的就是如何评价的标准。与prompt一样,标准其实藏在专家的脑子里,它甚至不是一条条理论性的可以清楚描述的语言,而是存在相当程度“灰度”的。而后者则是很难用语言直接描述的。

许伟举例说,比如图片审核中,一些元素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出现,可能得出的合规与否的判断会完全不同。而PromptPilot能做的就是让模型在与用户不断交互的过程中个,把评估标准背后的意图给抽取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case就显得非常重要。

火山引擎大模型算法工程师王铁飞,介绍了PromptPilot的四个模块,分别是:

数据智擎工坊(Data Engineering)、Prompt 臻化联动舱(Prompt优化和联动精调)、Badecase洞察站(Badecase检测)和 AI方案生成器(Solution)

这四个模块可以理解为SDK数据闭环回流图的细化。

从实操来看,整体的流程与8月份对外披露的升级版变化不大。整套系统给人的感觉是,在批量测试之前,人基本能改的地方,都开放给了人手动修改和评分;当然,相应的自动化能力也没落下。

测试下来的感觉有点像一辆汽车,既有手动挡又有自动挡。

比如一些媒体老师,拿官方的案例,闭着眼睛一直让自动化流程走到底,总体也能跑通,拿一个还不错的测试分数;开发者则喜欢一边让自动流程跑,每跑一步,就上手优化一下,再接着跑,编prompt甚至能玩出一点vibe coding的感觉。

如许伟所说,PrompPilot希望把能力“交给专家”,所以产品方面能明显看到给用户留了很多能力植入和交互的地方。

首先,用户在一键生成Prompt的时候可以提前加入知识库的文档。

用户可以导入简单的任务描述,也可以直接把领导给你的任务说明一股脑扔进去。

因为即便生成效果不佳,也是可以支持划线局部提修改意见,当然直接上手改也是可以的。

跳测试。

这里给数据集输入一个case(填写变量)

变量可以从数据集里随机抓,也可以AI生成以后自己改。

模型会跑回答。

跑完回答后,可以直接在模型回答里改,改到满意为止。

如果太复杂的问题,可以在下方添加到评测集里,多输出几个标准答案,可以帮助模型表现更好。

当然也可以批量上传评测集,评测完成后给所有的结果手动打分和输入评测标准。同理,评测标准可以自动生成,也可以手动改写输入。

然后AI会自动生成打分的分数,打完分以后可以让PromptPilot进行自动优化.

然后这个时候你才进入到PromptPilot核心能力的大门,也就是刚才提到的Prompt臻化联动仓(Prompt优化和联动精调)

如果不满意的话,可以重新再来一遍,然后模型会不断微调,把分数拉上去,表现不好的BadCase会被收录到“错题本”里,并导出一个智能优化的报告。

不要小看这个流程,它其实解决了独立开发者的几个头疼的问题:

上下文能力和模型评估能力。

案图示例里只有几十个case,但如果像agent创业者,动辄数千个case涌入进来,这套流程的威力就会显现出来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prompt编写能力,而是帮助开发者直抵agent的核心。

我想甚至可以这么说:大模型+PromptPilot,其实就已经可以成为一个简单版的DIY生产力agent了。

所以在交流环节,有开发者站起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玩意儿能不能接到非火山云的场景里,比如他自己玩的端侧模型(其实我猜他可能想说阿里云、腾讯云之类的友商,但不太好意思)。

王铁飞立刻说是可以的,他们已经开了API接口,能力是完全开放的,开发者直接自己接就可以了。

PromptPilot 团队至少在发布会上展现了很包容性的姿态,他们甚至可以支持所谓的“Repurpose”的功能——就是如果你使用了一个较大较强的模型,但因为各种原因需要降级模型能力,PromptPilot可以帮你在执行这个特定的任务能力方面,尽量拉齐到原先的水平上。

我个人粗浅的理解是:相当于你原本开奔驰大G跑高速,但120迈匀速有很多车,换飞度的性价比其实更高。但在上高速,驾驶员对路况不熟悉,宁愿先用大奔把成功率跑上去,然后慢慢再去探寻成本的边界,而PromptPilot在这个时候可以成为你换车的工具箱之一。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PromptPilot不是一个简单的prompt工具,而是大模型落地的桥梁。它既能通过对话和评分,把人的需求沟通明白,也能以此为抓手,再对模型能力进行规划和精调。

在所有的AI云厂都在布局agent服务能力的今天,PromptPilot未来会长成什么样,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 火山云 PromptPilot 大模型 Agent 人工智能 Prompt Engineering AI下半场 Volcanic Cloud Large Models AI Second Half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