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西贝餐饮因预制菜争议事件发布了书面道歉信,但信件细节,特别是“虐”字的引号处理,反而成为舆论焦点。作者认为,道歉信后半部分多余,且提及创始人承诺和学习胖东来等内容削弱了歉意。此次事件从罗永浩的吐槽演变为舆论热点,与创始人贾国龙的“过度”回应不无关系。文章分析了创始人直接处理负面舆情可能带来的风险,建议企业家在危机时刻应保持冷静,谋定后动,避免“多说多错”或因个人性格特质加剧危机。
西贝餐饮因预制菜争议发布了书面道歉信,但致歉信中对“虐”字的处理(仅加引号)引发了新的关注点,可能分散了公众对道歉本身的关注。
文章作者认为,致歉信中提及创始人承诺(“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以及向胖东来学习的表述,削弱了道歉的诚意,显得不够真诚。
此次事件的升级归因于创始人贾国龙的“过度”回应,而非最初的罗永浩的吐槽。文章提出,在负面舆情事件中,创始人直接出面应对可能演变为“公关反面案例”,存在“多说多错”和性格特质影响的风险。
作者强调,企业家在处理负面舆情时应保持冷静,谋定而后动,避免将小事升级为大事,并认为冷静是成功企业家的特质。
2025-09-15 15:20 上海

陈良飞可能是真的感受到了舆论对于经营的巨大影响,西贝书面道歉了。9月15日中午稍晚时候,西贝官方微博发布了书面致歉信。不过,我注意到,就是这样一封罗永浩发声5天后的正式致歉信,还出来了两个版本,区别只在于一个引号。刚开始,西贝官方微博发布了如下致歉信(图一):图一不过这则致歉信很快就删除了,继而新发了一则新的致歉信(图二)。图二仔细比较这两则致歉信,区别只有一个引号。第一则致歉信的最后这样写道:正如西贝餐饮创始人贾国龙向顾客所做的承诺: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新发的致歉信与第一版相比只有一个区别,就是给虐字加上了一个引号。这一变化的目的可能是防止引发新一轮舆情,但是这一删一发之间,大家的关注点就聚焦到了这个“虐”字上了,致歉信本身可能都不重要了。真的是“求仁得仁”。按照我的理解,致歉信的后半截都纯属多余:顾客就是带着孩子去你店里吃个饭,你把饭菜做得好吃点,食材用好点、新鲜点就行了,没人想虐你,还轮着你待顾客如初恋了。致歉信中出现“正如西贝餐饮创始人贾国龙向顾客所做的承诺”这种句式纯属拍老板的马屁,其实是减弱了致歉的诚意。致歉信快结束的时候还不忘拉上胖东来:“西贝从今以后打明牌,做一个透明的西贝。彻彻底底向胖东来学习。”你致歉就认真致歉,拉上胖东来做什么呢?西贝预制菜事件延烧至今,已近一周时间,其间跌宕起伏,甚为热闹。本来只是罗永浩的一句吐槽,因为贾国龙的“过度”应对,变成了国内舆论场最热的舆情事件。最近一段时间,遇到舆情事件,公司创始人直接挺身而出应对,反而演变成了“公关反面案例”屡见不鲜,前有爱康国宾的张黎刚,后有西贝的贾国龙。甚至有公关专业人士大声呼吁:相信专业人士,创始人不要轻易出马。从近年来的舆情案例来看,在正面宣传上,公司创始人IP可以赢得巨大流量;但是当公司遭遇负面舆情事件时,创始人直接跃上前台,反而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公关危机。原因可能有三:第一,创始人抢先表态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不好转圜;第二,创始人在应急下直面媒体或公众可能会多说多错;第三,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可能会掺入到事件的处理之中。除非是万不得已,在事件发生之初,创始人都应该谋定后动,三思而行,直接跃上前台,反而可能把小事升级为大事,让舆情急剧升级。冷静,从来都是成功企业家的特质。(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设计:王璐瑶
本期编辑 邢潭推荐阅读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