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9月15日
存款搬家现象:个人资金流向与投资意愿的变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存款搬家”现象受到广泛关注,其核心是指个人存款资金流向金融投资领域,如股票或资产管理产品。国内主流的资管产品主要包括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当个人资金流入证券账户炒股或购买资管产品后,会形成非银金融存款。因此,存款搬家最直观的表现是个人零售存款向非银金融存款的转化,这可以通过观察全国存款总量结构变化来体现。文章指出,尽管增长率易受基数影响,但增量更能直观反映当期变化。在分析M2结构时,发现企业活期存款占比下降,而个人存款增加,这背后是个人因未来消费投资意愿走弱而形成的存款沉淀。进一步细分发现,个人定期存款占比显著上升,即“个人存款定期化”。然而,自2024年9月以来,随着资本市场回暖,个人存款的定期化现象有所缓解,个人定期存款增量回落,而非银金融存款增量显著提升,表明部分新增财富正流向金融投资。这预示着个人对未来的信心有所恢复,但尚未完全反映到实体经济行为上。未来若消费和实体投资恢复,将出现存款对公化、活期化,甚至定期存款增量为负的积极信号。

📈 存款搬家的核心表现是个人零售存款向非银金融存款的转化,这可以通过观察全国存款总量结构变化来直观体现。文章通过分析M2结构变化,发现企业活期存款占比下降,个人存款增加,并进一步细分出个人定期存款占比显著上升的“个人存款定期化”现象。

📉 自2024年9月以来,随着资本市场回暖,个人存款的定期化趋势有所缓解。数据显示,个人定期存款的增量大幅回落,而非银金融存款的增量显著提升,表明部分新增财富已开始流向金融投资领域。

💡 存款搬家现象的变迁反映了个人对未来信心的变化。从“个人存款定期化”到新增财富向金融投资转移,这预示着个人投资理财意愿有所增强。然而,这种信心恢复尚未完全体现在实体经济行为上,如消费和实体投资。

🚀 未来积极的信号将是消费和实体投资的恢复,这将导致存款对公化、活期化。更进一步的积极迹象可能表现为,老百姓开始提取存量定期存款用于消费和投资,从而导致定期存款增量为负。

近日大家关注的存款搬家,指的是个人将存款资金转至金融投资,比如用于股票投资,或购买资产管理产品。国内大部分普通民众所投的,较为主流的资管产品主要是银行理财产品、公募基金等。

个人将存款划至证券投资账户用于炒股后,会形成非银金融存款。个人申购了资管产品后,形成了资管产品在托管行的存款,也计入非银金融存款。因此,存款搬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个人零售转换为非银金融存款。因此,对于存款搬家,最为直观的考察方式,就是看全国存款总量中的结构变化。

此处有两点需要注意:

(1)一般不建议使用增长率,而尽量使用增长额,或增量。因为,增量更为直观地反映当期变化,而增长率则易受基数影响。

(2)先不考虑下一步具体投资行为对非银金融存款的分流。比如,个人将存款转入证券投资账户,然后申请了一笔新股,那么资金就去了IPO的企业,成为企业存款。同理,个人申请了资管产品,资管产品将资金投资于企业发行的股票或债券,也会变成企业存款。因为,大部分投资还是二级市场投资,上述这些一级市场投资占比小,因此可忽略。如果非要精确统计,可以采集新股、新债发行数据。

因此,我们直接从M2的结构入手。

基于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截止2025年7月末,我国M2总规模是330万亿元,其结构为:

为了了解搬家问题,那么就再观察M2内部的结构变化。先收集出M2结构的时间序列数据:

从2018年以来的趋势上看,非常显著的一点变化是,企业活期存款的占比下降,相对应的则是个人存款的增加。其他细项的占比变化不大。这背后发生的事情是,由于个人对未来消费、投资意愿的走弱,很多个人领到工资后未再支出出去,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存款。

上述数据来自于《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该表中无法再将个人存款区分为活期、定期。因此,需要从另一表格《存款类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中获取个人的活期、定期存款数据。但两张表格统计口径略有出入,本文使用一个估计方法:用《信贷收支表》来决定个人存款中活期、定期的比例,然后用这比例来将《资产负债表》中的个人存款划分为活期、定期。得到结果为:

可见,单位定期存款、非银金融存款的占比变化不大,而个人活期存款、单位活期存款的占比下降,占比显著上升的就是个人定期及其他存款。这就是前几年发生的现象:个人存款定期化。

在上述细项中,我们甚至发现个人活期存款、单位活期存款只是占比下降,金额绝对值还是正常增长的,只是增长速度小于全体。注意,单位活期存款金额在2024年上半年有一轮急跌,这是当时取缔“手工补息”带来的一次性影响,2024年底单位活期存款就回归正常增长了。

活期存款的稳定增长说明个人、企业的正常经济行为还是在持续的,活期存款是他们日常支付结算形成的资金沉淀,和大规模的存款搬家关系不大。对个人来说,保留了基本的结算资金后,赚到的钱,要么去消费、投资,如果暂无消费或投资意愿,则会存为定期存款。因此,个人定期存款占比提升,代表他们对未来消费、投资意愿较弱。这个情况,观察每一年各细项的增量金额,更为直观:

以上是回顾了前几年的“全部存款个人化、个人存款定期化”现象。2024年9月开始,资本市场开始回暖,直至今年股市也表现较好,大家的投资理财意愿有所增强,那么可以观察下个人存款有没有往投资、理财转移。

其中,从上图中,已经能够明显看到了这一点:个人定期存款的增量,在2023年创下16万亿元的天量,而后2024年、2025年增量就回落了。同时,2023年非银存款增量为2.29万亿元,然后2024年回升至3.11万亿元,2025年前7个月已增5.16万亿元。

可见,从详细的存款结构数据上,存款搬家已有迹象。个人定期存款的增量仍然是各类中最高的,但增量金额也下降了,部分增量资金已用于投资,从而使非银金融存款的增量显著提升。所以,个人存款定期化现象有所缓解,个人的新增财富中,用于金融投资的占比上升,但存量的存款还没开始搬家。

投资代表着大家对未来的信心是有所恢复的,但目前还没有反应到实体经济行为上,包括消费、实体投资等。待到这些行为恢复,那么就会出现存款对公化、活期化,那就是更好的信号了。甚至再进一步变好时,老百姓将存量的定期存款提取出来用于消费、投资,于是定期存款增量为负。

如果希望观察更高频的数据,则可以使用2025年各月度的存款各细项增量:

月度数据受到较多干扰,因此信息含量低一些。比如,季度末很多银行为了完成贷款任务,会向企业发放短期贷款,导致企业存款大增,但下季度初就会偿还掉,导致单位活期存款在季度末大起大落。

而个人往往在年初回笼资金,因此导致在年初形成较多的增量存款,一大部分形成个人定期存款。季度末有些银行还会安排理财产品到期,导致非银金融存款大降,个人活期存款大增,到了下季度初又反过来。因此,月度数据仅用于高频跟踪,很难做出趋势性判断。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存款搬家 个人存款 金融投资 M2 资产管理 资本市场 Deposit Migration Personal Deposits Financial Investment M2 Asset Management Capital Marke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