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aplus社群 09月14日
奔腾CPU之父的传奇一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讲述了被誉为“奔腾CPU之父”的印度工程师维诺德·达姆的传奇经历。他仅凭8美元闯荡美国,在Intel期间,他不仅是386芯片的关键先生,更是成功领导了Pentium(奔腾)处理器的设计,使其成为一代经典。离开Intel后,他又在AMD设计了“奔腾杀手”AMD-K6,挑战了Intel的霸主地位。文章回顾了他从工程师到投资人的职业生涯,以及他对半导体产业和信息化浪潮的深远影响,称其为印度对世界的第三大伟大发明。

💡 **8美元闯荡美国,奠定工程师之路**:维诺德·达姆1950年出生于印度,怀揣着对半导体的浓厚兴趣,仅携带8美元来到美国深造。在获得辛辛那提大学电气工程硕士学位后,他曾短暂工作于NCR,后被Intel发掘,开始了他辉煌的半导体职业生涯,并成为英特尔首款闪存(ETOX)的共同发明人。

🚀 **386的关键先生与奔腾的诞生**:在Intel,达姆在386芯片的制造危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凭借其工艺专长解决了良品率问题,声望大增。随后,他被委以重任,领导了下一代CPU——Pentium(奔腾)的设计。他带领团队实现了超标量架构、双流水线等技术突破,使得奔腾性能翻倍且兼容x86软件,一举奠定了Intel在PC市场的霸主地位。

⚔️ **设计“奔腾杀手”AMD-K6,挑战巨头**:1995年,达姆离开Intel,加入NexGen公司,并促成了NexGen与AMD的合并。在此基础上,他主导设计了AMD-K6处理器,这款CPU在整数和多媒体性能上对标甚至超越了Intel的部分型号,且价格更具竞争力,成功挑战了Intel的统治地位,成为AMD从“克隆厂”走向巨头的关键一步。

📈 **从工程师到投资人,连接硅谷与印度**:在AMD取得成功后,达姆又创办了Silicon Spice,并成功被博通收购。随后,他将目光投向家乡,在印度创办了创业孵化器和风险投资机构,致力于扶持印度初创企业,搭建了连接硅谷与印度创新生态的桥梁,继续发挥着其影响力。

🌐 **影响深远的“奔腾”与信息化浪潮**:维诺德·达姆设计的奔腾CPU,不仅是Intel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更推动了整个信息化浪潮的发展。他以其卓越的工程能力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深刻地改变了全球计算产业的格局,被誉为印度对世界的第三大伟大发明,其贡献与USB和DCT齐名。

liuxin 2025-09-14 08:01 广东

用过的人都暴露年龄了……

前言:之前写过一篇印度人搞出了2个影响全球的伟大发明,反响极好,应读者要求,今天再追加一篇,聊聊印度人搞出的第三个伟大发明。

你肯定知道这些脍炙人口的“神翻译”:

Champs–Elysées   -> 香榭丽舍

Fontainebleau -> 枫丹白露

BMW -> 宝马

在IT界,也有一个类似的:

Pentium -> 奔腾

奔腾,首先与Pentium的发音比较接近,又传达了飞跃、高速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骏马奔腾,充满力量感。

这个名字完美地切合了Intel新一代CPU的形象,从1993年开始,一直被Intel用了30年之久,成为一代传奇。

而负责设计这款CPU的,正是后来被尊称为“奔腾CPU之父”的印度人维诺德·达姆(Vinod Dham)。

有趣的是,维诺德不仅设计了奔腾,还在离开Intel之后亲手设计了“奔腾杀手”,今天我们聊聊他的传奇经历。

一、8美元闯美国

维诺德1950年出生在印度,21岁时从德里工程学院毕业,获得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在印度的一家公司工作了四年后,对半导体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决定赴美深造,去辛辛那提大学读固体物理学硕士。

70年代的印度有着严格的外汇管制,维诺德坐飞机去美国时,身上只携带了8美元。

作为来留学生,他本来可以再申请20美元,但是当时印度腐败成风,不付出一大笔贿赂根本拿不到,他只好忍痛放弃。

到了辛辛那提,他直奔学校的留学生办公室,去找之前一直联系的Mary Campbell。

维诺德打算申请研究助理,这份工作月薪是325美元,够他生活了。

没想到,Mary Campbell给了他当头一棒,说工作没问题,但是工资只有工作一个月后才能拿到。

维诺德这下傻眼了,他盘算了下,他需要75美元租个小公寓,15美元买医疗保险,还得有额外的钱买吃的,身上的8美元远远不够,难道要露宿街头?

幸亏好心的Mary看到他的窘迫,拿了125美元给他,说是紧急救助基金。

靠着这笔钱,他成功续命,后来以每月 25 美元的方式还清,没有利息。

二、386的关键先生

1977年,维诺德从辛辛那提毕业,在NCR工作了两年后,被Intel的董事长看中,把他挖到了Intel。

维诺德先是在存储器部门工作,成为英特尔首款闪存(ETOX)的共同发明人,开创了英特尔的闪存业务。

后来,维诺德转入微处理器部门,涉足386芯片的设计和制造。

说起386,我个人觉得这是英特尔有史以来最重要的 CPU,重要性甚至超过奔腾。

386是是x86 家族中第一款 32 位 CPU,尽管它不如劲敌摩托罗拉 68030 那么“优雅”,功能也不如同期涌现的无数 RISC 芯片强大,但是386集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功能:MMU(内存管理单元)。

学过操作系统的都知道,MMU可以可以自动处理从“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内存转换,实现了分段+分页。

386的内存管理能力是如此出色,以至于随后的20年的时间内都没有重大改进。

分段和分页让386可以兼容Unix系统,同时又兼容 8086、80286 以及所有现有和未来的程序和操作系统。

于是一大批操作系统开始支持386芯片,如微软的Xenix 、Windows,Windows NT ,IBM的OS/2......

1991 年 1 月左右,芬兰学生 Linus Torvalds 购买了一台全新的 386 PC:

很快,他在这台PC上开发了著名的Linux,名扬天下。

386芯片在制造期间,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良品率低得惊人——每片晶圆平均只能做出半颗好芯片!

这几乎是灾难性的,摩托罗拉已经推出了 32 位芯片,如果不解决良品率问题,公司就可能倒掉。

Intel压力巨大,高层直接介入,联合创始人Gordon Moore召集成了一个特别小组,维诺德也在其中。

当时维诺德是制造工艺方面的工程师,凭借制造工艺的专长,他发现芯片里的一个耦合电路设计有问题。

修复了这个问题之后,在 9 个月内,良品率提升到了每片晶圆能产出 21 颗芯片。

这件事情让维诺达在Intel公司声望大增,在486产品上又锻炼了一段时间以后,CEO安迪·格鲁夫让他负责下一个项目——奔腾。

三、奔腾之父

Intel 最早的微处理器直接用型号数字命名,比如:

- 8086(1978)

- 80286(1982,简称“286”)

- 80386(1985,简称“386”)

- 80486(1989,简称“486”)

数字越大表示更新的一代,非常直观。

但是数字+86”这种名字无法注册商标,AMD、Cyrix 甚至各种小厂都能在他们的 CPU 上写“386 compatible”,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打着“386”、“486”名号的兼容 CPU,普通消费者根本分不清哪些是 Intel 原厂,哪些是仿制品,这导致 Intel 花大钱研发新 CPU,却被竞争对手“搭便车”。

更重要的是RISC这个新兴的技术进入市场,RISC技术指令集更加简单,高效,对Intel的CISC 架构(x86)形成了严重威胁。

多个巨头一看机会到来,联合起来,对Intel 的CPU市场虎视眈眈:

- AIM 联盟:Apple、IBM、Motorola 

- ACE 联盟:Compaq、Microsoft、DEC、MIPS 。

- Sun Microsystems 联盟: Sun、富士通、飞利浦、Amdahl 。

Intel的应对策略就是开发下一代CPU,内部称为586,对外的品牌名就是Pentium(奔腾)。

维诺德被任命为项目的核心负责人,他说:“设计奔腾处理器时,速度就是上帝。我们所做的就是打造速度堪比宝马或兰博基尼的芯片......”

在维诺德的领导下,奔腾取得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超标量架构,双流水线,64位外部数据总线.....

奔腾性能比486提升了一倍以上的同时,依然保持了对x86软件的完全兼容,Dos,Windows上那些海量的软件都可以直接运行在奔腾之上。

这是最大的杀手锏,别看RISC芯片性能更高,但是缺乏软件生态,只能运行在高端的服务器和工作站上。

Intel随后以每年一个版本的速度狂飙突进,相继发布了Pentium Pro、Pentium MMX、Pentium II、Pentium III,彻底奠定了自己在PC上的王者地位。

当然,奔腾的发展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1994年,奔腾被爆出一个浮点数运算Bug,逼得Initel不得不全面召回有缺陷的CPU,耗资4.75亿美元。

四、奔腾杀手

维诺德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在奔腾获得初步成功后,1995年他就离开了Intel。

他开玩笑地说:“1995 年,我 45 岁,正面临中年危机。我本可以骑哈雷摩托、去玩蹦极,或者创业。由于我是个相当保守的人,所以我选择了最后一种。”

他还说:“你知道吗,如果你在硅谷待了10 到 15 年,却没有走出去创业,那你就有问题了。”

维诺德发现了印度同胞创立的一家有趣的CPU设计公司:NexGen。这家公司的CPU设计和其他x86指令集截然不同。

它表面上看起来运行的是x86的复杂指令集(CICS),但是在内部,却是在RISC架构中执行。

维诺德非常看好它,加入了这家公司,但是NexGen是一家无晶圆设计公司,没有工厂生产芯片,需要寻找合作伙伴。

维诺德找了一圈,发现了AMD公司,一直以来AMD都是Intel的小弟,想超越但是却有心无力。

维诺德说服NexGen管理层和AMD合并(实际上是被AMD以8.57亿美元收购),这样AMD拥有了NexGen的CPU核心技术,而NexGen则拥有了芯片生产能力。

两家公司合并后,很快就推出了一款著名的CPU, AMD-K6。

K6 在整数性能 和 多媒体性能(MMX 指令集) 上,K6 对标甚至超越了 Pentium II 的部分型号。

在浮点性能上,K6 相对较弱,特别是在 3D 图形、科学计算等场景,落后于 Intel。

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K6的价格Pentium II 低很多,性能又接近甚至超过 Intel 的低端型号。

可谓是性价比之王,甚至被称为奔腾杀手。

AMD 靠着K6拿下了大量OEM(康柏、惠普、宏碁等 PC 厂商)订单,我的第一台电脑用的就是K6-2 300,对此印象极为深刻。

它是 AMD 从“克隆厂”到真正 CPU 巨头的分水岭,不仅打开了主流市场,还建立了技术独立和品牌信誉,为后续 Athlon 的辉煌铺路。

五、奔腾之死

从80年代到2000年初,软件对CPU性能的渴求似乎没有止境,上网、文档处理、游戏都要求越来越强劲的CPU。

Intel和其他厂商的唯一解决方案就是不断地提升CPU的主频速度。

幸好有摩尔定律的支持,Intel的奔腾CPU一直在不断奔腾,每年都有一款新CPU问世,主频

Pentium -> Pentium Pro ->Pentium MMX ->Pentium II ->Pentium III ->Pentium 4

到了2000年代初期,狂飙突进的CPU终于一头撞上了功耗之墙,Pentium 4 的主频因发热问题未能突破 4.0 GHz。

Intel不得不改变路径,用多核来代替单核,推出Core(酷睿)品牌,再次进行战略转型。

说实话,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Core(酷睿)比起Pentium(奔腾)都差远了。

奔腾这个品牌虽然一直存在,但是基本上从大众的视野消失了。

2023年,Intel彻底停用 Pentium这个品牌,Pentium正式死亡。

六、从工程师到投资人

维诺德在AMD也没干几年,1998 年 4 月又加入另一家初创公司——Silicon Spice,担任首席执行官兼总裁。

2000年8月,Silicon Spice以12亿美元的价格被博通收购。

财务自由的维诺德回到印度,创办了创业孵化器New Path Ventures和风险投资机构IUVP,主要扶持印度的初创企业,把印度的研发和美国的市场连接起来。

纵观维诺德·达姆的一生,他用“奔腾”改变了世界,也用“K6”挑战了巨头;他以8美元闯荡美国,最终成为跨越硅谷与印度之间的桥梁。

如果说,阿贾伊·巴特用USB让所有设备“插上就能用”,纳西尔·艾哈迈德用DCT让影像走进千家万户,那么维诺德·达姆,则用奔腾CPU推动了整整一代人的信息化浪潮,第三个影响全球的伟大发明,当之无愧。

本文作者

刘欣著有畅销书《码农翻身》,《半小时漫画计算机》,前IBM架构师,领导过多个企业应用架构设计和开发工作;洞察技术本质,擅长用故事去讲解复杂技术。

来源丨公众号:码农翻身(ID:coderising)

dbaplus社群欢迎广大技术人员投稿,投稿邮箱:editor@dbaplus.cn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Vinod Dham Pentium Intel AMD CPU Semiconductor Computer History Indian Innovators 维诺德·达姆 奔腾 英特尔 超微 中央处理器 半导体 计算机历史 印度创新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