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Talk - 微信公众号 09月13日
硅谷周六“加班潮”显现,AI竞速下的工作新常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硅谷周六的企业餐饮和外卖消费显著增加,远超去年同期,且在周六中午至午夜时段尤为突出。这一现象表明,本应属于休闲的周六正逐渐成为硅谷企业的工作日,反映出一种“隐性加班”的趋势。分析认为,AI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主要驱动力,产品迭代加速、线下协作恢复以及文化叙事的影响也加剧了这一趋势。尽管与中国“996”模式有所不同,硅谷的“加班潮”更侧重于“自愿-激励-可退出”的框架,但其背后反映出的高强度工作压力和对员工健康、组织韧性的潜在影响值得关注。文章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考核机制、减少会议、加强沟通以及建立明确的周末工作边界和补偿机制来应对这一挑战,强调将注意力聚焦于最重要的事情,让速度服务于质量。

📈 **硅谷周六消费激增,折射“隐性加班”趋势**: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8月,硅谷企业在周六的餐饮和外卖消费交易额显著上升,远超2024年同期,尤其集中在中午到午夜时段。这表明,本应休息的周六正被部分企业当作工作日使用,反映出一种非强制性的、通过消费信号体现的“隐性加班”现象,尤其在旧金山地区更为突出。

⚡ **AI竞速与市场压力驱动工作强度加剧**:文章指出,AI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竞争是导致工作强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模型、数据、算力、分发的“快车道”使得产品迭代周期缩短,需要更频繁的版本发布和集成,从而挤占了周末时间。此外,疫情后线下协作的恢复,也可能将深度工作挤压到周末和夜间。

⚖️ **硅谷“加班潮”的特点与应对策略**:与中国“996”不同,硅谷的加班现象更多体现在“自愿—激励—可退出”的框架内,受到劳动法、工会和社会舆论的约束。文章强调,应将考核重点从“工时”转向“里程碑质量”,通过代码评审、复盘和稳定性指标来衡量成效。同时,建议减少会议,推行“文档优先”,并为不可避免的周末工作制定明确的边界、补偿机制和on call流程,避免常态化。

💡 **警惕“忙碌的幻觉”,回归工作本质**:文章提醒,持续高强度工作可能导致注意力与创造力下降,产生“忙碌的幻觉”,即日程更满、沟通更多,但解决问题的质量反而下降。借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经验教训,长期超时工作是以健康、家庭和组织韧性为代价的。最终的真理在于,将注意力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让速度服务于质量,而非相反。

原创 池建强 2025-09-09 13:05 北京

周一的硅谷并不宁静安详,因为这张图刷爆了 X:

是的,旧金山的周六,重新热闹了起来。不是球赛,也没有市集,星期六热闹的是办公室旁边的餐馆和外卖。Ramp 的经济实验室把 2025 年 1 到 8 月份的数据和 2024 年同期企业卡消费做了个对比:原本应该度假休闲,追求“work-life balance”的周六,从中午一直到午夜,餐饮、外卖、到店取餐的交易数据明显上升,但工作日其他时段的变化并不显著。

换句话说,在周六这个本不属于工作日的时间段里,在 2025 年的硅谷,成了忙碌时刻。

如果你也刷到了上面那张图,就知道我在说什么。Ara Kharazian(Ramp 的经济学家)说的也很直接:“你可能不愿意承认,但 996 在旧金山是真的。”

Ara Kharazian 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找到了企业内部加班打卡的证据,他统计的是企业卡在餐饮与外卖上的交易份额。作者把 2025 年的每小时交易份额同 2024 年同期做了对比,避免了“总体刷卡更多”的噪音;结果显示,只有周六在 2025 年明显更加“活跃”,其余时间差异不大甚至有所降低。

作者还补充了三点:

第一,这种“周六异常活跃”现象是 2025 年首次出现的,过去几年没看到类似的数据表现;

第二,这种模式在旧金山尤为突出,纽约等地更像是“晚饭局”,变化幅度远不及旧金山;

第三,这种趋势并不局限于软件公司,Ramp 覆盖的其他行业同样可以观察到类似的足迹。

当然了,餐饮报销并不是工作强度的直接提现,但对企业卡来说,它确实是“在岗”的一个可靠信号。

996 咱们熟啊,这词以前是中国特供,互联网大厂员工谁人不知?2019 年“996.ICU”在 GitHub 上的抗议让它成为全球话题,闹得沸沸扬扬,后来还出台了相关规定,要求企业做好工时和休息休假权益维护工作等等。

我记得有一阵子很多人离开国内互联网公司去硅谷工作,就是为了逃离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可几年之后兜兜转转,又走到了同一个地方。

我有不少朋友在硅谷大厂工作,微软亚马逊这种相对温和一点,Meta、OpenAI 这样的公司,还是非常激进的,之前有离职的 OpenAI 员工还写过一篇离职感受:

OpenAI 前员工爆料在公司压力巨大发展速度惊人

很多华人工程师即便是周六不加班,也会把工作拿到家里继续进行。我说,你们不是 work-life balance 嘛?他说,能不能 balance,也得看公司。创业公司尤其卷。大公司裁员,小公司消失,压力无处不在。

为什么是现在?

第一,AI 的窗口期与竞争焦虑。 模型、数据、算力、分发在 2025 年都进入快车道。产品叙事变成了“先把版本发了,在用户手里打磨”。这种快节奏可能引发了更多的周末版本、周末集成、周末灰度。餐饮数据里出现的“从中午到午夜”正好对上黑客松式的工作节律。

第二,线下回归后的“混合加速”。 疫情后期,很多公司恢复了线下协作。周一到周五塞满会议,真正的深度工作被“挤”到周末和夜里完成——这并不是打卡或行政命令,更像是一种被动的时间再分配。

第三,叙事与反叙事的拉扯。 马斯克这个工作狂在这里面作用不小,他一直鼓吹 每周 80 个小时工作时间,并且身体力行,前前后裁掉了推特 75 % 的员工。另一边呢,美国政界还在推动的 32 小时工作制等主张。看跟踪报道,有公司就提出“自愿加班”的方案:报名者获得大约 25% 加薪与股权奖励,但实际报名不到一成——现实的投票,远比口号诚实。

硅谷的 996 和北京的 996,有什么不同?

我觉得企业在竞争激烈打硬仗的时候,工作强度总是会加大。不同的是组织与社会的约束

在美国,劳动法、工会与社会舆论对“强制延长工时”的空间更窄,这种事必须落在“自愿—激励—可退出”的框架里。Ramp 的数据也更像是一种“隐性加班的群体性出现”:吃饭报销、外卖加班、团队周末聚餐——它们不像打卡那样刚性,却勾勒出真实的工作环境。

很显然,加班不会自动等价于产出。不管在哪,持续高强度工作会把注意力与创造力磨损成“忙碌的幻觉”:日程更满、沟通更多、版本更频,但解决问题的质量反而下降了。

我工作了 20 多年,在锤科科技期间加班强度是最大的,但最后不也没成吗?

如果团队开始“以发布代替进步”,以“熬夜代替思考”,以“情绪亢奋代替有效协作”,那最终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中国互联网过去十年的教训已经写在墙上:长期的超时工作,必然以健康、家庭与组织韧性为代价

怎么避免加班呢?

1、加入墨问,墨问不加班。但得等我们招人,现在 AI 实在太好用了。

2、里程碑质量替换“工时考核”。代码评审、复盘、上线后的稳定性指标,要比“谁周末来得久”更重要。

3、少开会,打破部门墙,保持信息畅通,有问题只找有效人员站立沟通。把会议压到最少,“文档优先”真正实施,保护工程、研究与产品的长时段专注。

4、对于大公司要有明确周末边界与补偿机制。当“周末上线”不可避免时,要有清晰的 on call 机制、补休与即时奖励,确保它是“事件”,不是“常态”。

一旦成了常态,麻烦就会随之而来。

我不认为“硅谷全面 996”会成为共识,现在肯定也不是。但 Ramp 的数据提供了一个重要信号:周六,正在被更多旧金山公司当作第六个工作日使用。这背后是 AI 竞速、组织节奏与文化叙事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永久有效的真理仍然是朴素的——把注意力用在最重要的事上,让速度服务于质量,而不是相反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硅谷 加班 AI 工作文化 996 Silicon Valley Overtime AI Work Cultur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