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Talk - 微信公众号 09月13日
腾讯会议AI纪要:解放双手,提升会议效率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作者分享了腾讯会议AI纪要功能如何显著提升会议体验。该功能通过每两分钟自动捕捉讨论要点、决定和待办事项,解决了传统会议中容易遗忘和忽略细节的问题。AI纪要不仅复述内容,更能捕捉语气和意图,还原“人”的状态。结合腾讯元宝,用户可以进一步追问和生成内容,实现“会议→决策→产出”的一体化流程。此外,腾讯会议在音效降噪和多语言翻译方面也有显著提升,并推出了AI托管功能,进一步解放用户时间。

🎯 **AI纪要革新会议记录方式**:腾讯会议的AI纪要功能,通过每两分钟“快照”式捕捉讨论要点、决定和待办事项,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会议记录模式。它不仅能精确复述字面内容,更能捕捉讨论中的气氛、意图和“弦外之音”,有效解决了参会者在长会中容易遗忘信息、难以回溯讨论结果等痛点,显著提升了会中和会后的效率。

🔗 **与腾讯元宝联动,实现一体化高效流程**:会议结束后,AI纪要可一键送入腾讯元宝,用户可以基于会议上下文进行追问、补充信息,或直接让元宝根据会议内容生成文案。这种两大应用的联动,打通了“会议 → 决策 → 产出”的完整链路,避免了信息在不同工具间的反复复制和转移,实现了高效的闭环操作。

🔊 **音效与多语言能力显著提升**:腾讯会议在底层集成了腾讯天籁实验室的AI降噪和个性化语音增强技术,即使在嘈杂环境下也能保证清晰的人声可懂度。同时,支持17种语言的翻译功能,无论是在线会议的实时字幕转写,还是会后录制页,都极大地便利了跨国协作,省去了繁琐的第三方翻译步骤。

🤖 **AI托管功能,应对多会议场景**:新推出的AI托管功能,允许用户在无法参会或中途离场时,让“元宝”代为参会。会议结束后,用户可以直接查看AI生成的纪要并在元宝中进行后续追问。这一功能对于会议量大的用户而言,能够有效节省大量时间,提高工作灵活性。

💡 **AI赋能,细节处见真章**:腾讯会议的AI功能,如AI纪要、AI托管以及底层音效优化,都体现了“夯实基础能力,抓住细碎环节,形成稳定闭环”的产品设计思路。通过消解用户在会议场景中的一系列高频微动作,如信息遗忘、跨语种交流等,最终实现了真正的生产力提升,验证了“真正有用的AI,通常是从一个个小而确定的细节开始”的理念。

原创 池建强 2025-09-11 16:45 北京

我们公司很小,但也会开会,不过大多数会议都是和外部伙伴开。比如墨友啊,商业合作伙伴啊。我们会和墨问大使团讨论墨问的社区运营,和合作伙伴确定商务合作项目等等。说起来这种对外的会议还挺多的。

针对开会,我最近做了个非常“人性化”的决定,以后开会大家再也不用做笔记了。并不是我这个 CEO 做事不着边际,而是我们把“记笔记”的权力交给了腾讯会议的 AI 纪要。

1

AI 纪要这个名字看起来朴实无华,但腾讯真是把这个功能做活了。打开腾讯会议,进入会议之后,你会发现会议界面的右下角增加了一个新功能:AI 纪要,启用它就可以,只针对参会者自己可见。

开会的过程里,AI 纪要会每两分钟“咔嚓”一下,就像相机里的快照,把刚发生的讨论、要点、决定和待办,主动推送给我;更妙的是,它不仅复述字面,还会捕捉气氛与意图,尽可能还原“人”的状态。对开长会的人来说,这是一个让我真切感到生产力提升的点——从会中到会后,参会人员能省掉很多无用功。

我过去在类似的会议中有几个痛点:说过的事会忘掉、没法在会议中直接回溯之前讨论的结果、热烈讨论中“弦外之音”容易被忽略。以前咋办呢,录音,然后转译成文字,专人总结,给大家确认,现在 AI 纪要把这些事全搞定了:会中两分钟按一次快门,会后点结束直接出总结,非常方便。

这个 AI 纪要,就像会场里的“秒拍记者”,每 2 分钟自动刷新当前要点;结论、待办、观点都按维度清楚呈现,且“只对自己可见”,减少会中干扰与数据暴露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它会理解语气、态度和氛围——管理者的委婉提醒、跨部门的迟疑点,这些以往“靠感觉”的东西,也被纳入纪要的语境里。

在一次产品讨论会上,我特意没有做任何手动记录,隔一会就看下会议中的“快照”。一个半小时的会,每隔两分钟的“快门”把阶段性共识和分歧都固化下来,会后一键整理成行动清单,几乎不需要二次整理。

2

一键把会议全部纪要送进腾讯元宝,进行会后追问。

会议结束,系统会非常贴心的弹出去元宝提问的提示框,两大 App 联动,我可以在元宝里基于会议的上下文继续追问,补充信息,或者让元宝直接根据会议内容出文案,比如:

腾讯元宝覆盖了混元与 DeepSeek 系列模型,可在不同模型间自由切换,做“快问快答”和“深度推理”都可以。这意味着你不用再把纪要复制到别的工具里“重开一轮”,而是在同一条链路里把“会议 → 决策 → 产出”走完,一气呵成。

不止于此,这次腾讯会议 AI 纪要的升级,让自己彻底火出了圈,适配的工作场景有:远程会、本地会、采访、讲座等等,适配的生活场景就多了,有年轻人用 AI 纪要追剧的,有用来谈恋爱,还有连麦打游戏的,上声乐课的。我看有同学记录了自己用 AI 纪要上小提琴课的事儿,上完课会议纪要也弹出来了,既有按时间线记录的课堂实况,细节到情绪分析;又有整堂课程的总结,即使是专业术语,也都很准确。

好的工具就是这样,怎么使用,由用户自己来定义。

3

我自己使用音频的场景非常多,自己很多语音创作直接用墨问的 AI 语音笔记了,其他的场景,比如线下会议,一对一沟通,学习一份英文播客,等等,我就都交给腾讯会议了,在我来看,现在腾讯会议成了一款多功能智能语音设备。

比如我把 Anthropic 联合创始人 Tom Brown 的一期播客丢给腾讯会议的录制功能,就可以分章节看播客内容:

点击右上角的 AI 小助手就可以直接把播客当知识库用了:

上周我和企业微信的同事沟通需求时,特意打开了“录音”和实时转写功能。整个交流过程中,术语的校对变得即时而准确,不再需要反复确认。会议结束后,仅仅几分钟,系统就自动生成了精细的纪要和待办事项。这是什么速度?整理、归纳、确认这些老派动作被 AI 悄悄接管。你甚至不用关心它怎么做的,用完即走。

常用到的几个功能,我简单总结一下,方便读者使用:

录制:不开线上会也能录,边录边转成文字,结束后自动生成“精加工”的 AI 纪要、章节、待办和可分享的录制文件,适合线下会谈与路演整理。新版本还支持在混元/DeepSeek 间切换生成纪要,文件维度问答用 AI 小助手 Pro 即可。

语音转文字(上传文件):把历史音频/视频批量上传,勾选“自动转写并开启智能化功能”,支持多说话人识别、摘要/结论/待办自动生成,并可导出 PDF/Word/txt。

多语言翻译:17 种语言覆盖,会议中字幕/实时转写、会后录制页都能用(商业版/企业版);跨国协作里,这比“导出再丢给第三方翻译”省心太多了

这些功能对于对内容创作者、商务人员、HR、记者等职业,友好且高效,你也可以试试,免费版就可以用。

4

最近我在使用腾讯会议的过程里还有个发现,会议的音效有显著提升,有时候办公室有噪音,或者晚上有其他公司的装修、直播等等,都不影响会议的音效质量,听回放也非常清楚,甚至,我们可以腾讯会议里实施“多人吵架”的产品会议。问了下腾讯的同学,果然,他们在底层做了很多工作。

腾讯会议的音效提升,依托于他们的天籁实验室,这几年天籁 AI 降噪和个性化语音增强一直在进步,对嘈杂环境下的人声可懂度提升非常明显。基于天籁 inside 的多模态识别,一个视频房间里可以把同一会议室里的人拆成独立特写视频流,并进行说话人分离和实时转写,真正做到了“闻其声,也见其人”。

这些能力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几乎不会注意到,只是觉得“咦,似乎更好用了哦”。我是做产品,关于这一点真是感同身受。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日拱一卒,不期速成,回报用户和产品的是:更少的会中干扰、更干净的人声、更清晰的主讲、更可靠的记录。

今天我发现腾讯会议又更新了一个新功能,非常好玩,叫做 AI 托管。如果你不能参会或者中途离场,可以打开 AI 托管让“元宝”替你参会。会议结束后直接看 AI 纪要并在元宝里接着追问就好了。

如果你在大公司会议多,这一招应该能帮你节省很多时间。不是 MacTalk 读者我不告诉他🙂。

5

这几年腾讯的 AI 产品一直是于无声处现惊雷,用起来又温润如玉,没有那么大的侵略性。

比如腾讯会议的路径就是“夯实基础能力 → 抓住会议里最常见的细碎环节 → 形成稳定的可复用闭环”。

腾讯元宝的打通也是很腾讯的做法,他们没有把“模型”直接塞进会议这个 App 里,而是让会议内容与生成式问答、联网检索、脑图与文档生成连起来,并且在混元/DeepSeek 之间按任务切换。

这种产品设计思路就是把用户一个个高频微动作(比如“刚才说到哪了”、会中会后翻录音找待办、跨语种交流等)逐个消解掉,最终叠加出真正的生产力提升。

真正有用的 AI,通常是从一个个小而确定的细节开始的。是的,这种做法很腾讯。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腾讯会议 AI纪要 会议效率 人工智能 Tencent Meeting AI Minutes Meeting Efficienc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