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Talk - 微信公众号 09月13日
百度学术重构,AI赋能科研全流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作者分享了对百度学术AI重构后的深度体验。百度学术已从传统的搜索工具升级为一站式AI学术平台,贯穿了科研的“搜、读、创、编”全链路。在搜索方面,AI搜索和论文图谱功能极大提升了检索效率和准确性。阅读方面,AI可快速总结论文,并进行深入的交互式问答。创作辅助功能提供了选题、润色等保姆级支持,所有建议均可溯源。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其集成的AI编辑器,支持复杂公式和排版,并集成了AIGC检测、校正润色等功能。平台整合了海量学术资源,并朝着“知乎+PubMed+AI Copilot”的平台化方向发展,旨在将科研人员从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回归思考与探索。

💡 **AI驱动的智能搜索与文献发现:** 百度学术通过“AI全网搜索+学术搜索+文献搜索”三位一体,解决了传统搜索的关键词模糊、结果冗余等痛点,实现了自然对话式的文献检索。AI问答助手能直接对单篇文献进行摘要,并提供选题推荐。创新的“论文图谱”功能,以直观的拓扑图形式展示论文间的引用关系和内容相关度,极大地提升了用户发现和理解相关文献的效率,尤其在跨学科研究中优势明显。

📚 **高效的AI阅读与深度交互:** 新版百度学术集成了强大的AI阅读功能,用户可以将多篇文献上传,AI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文献总结,并支持用户进行深入的交互式提问,如询问特定技术的独特优势、突破性进展等。AI不仅能回答问题,还能关联其他相关论文,判断哪些方法是业界顶尖的(state-of-the-art),哪些论文相互补充,将阅读辅助提升至智能学术信息拆解、归纳和提炼的层面。

✍️ **全方位的AI创作与编辑支持:** 百度学术提供“保姆级”的AI写作助手,能够协助进行选题推荐、开题分析,并对初稿进行润色、校对、公式插入、方法补充和摘要修改,所有建议均可溯源至文献。其集成的AI编辑器表现亮眼,不仅支持Word文档的上传和在线创作,还能处理复杂的公式、图表和排版,并提供AIGC检测、校正润色、创意比对等功能,甚至能识别并提出逻辑跳跃的优化建议,极大地减轻了科研人员的写作负担。

🌐 **海量资源与平台化发展:** 百度学术拥有超过6.9亿篇专业学术文献的庞大数据库,覆盖期刊、会议、专利、学位论文等,其中1.6亿可免费获取,中文文献覆盖率达97%。通过与万方、维普、知网等专业数据库合作,以及搭建学者主页形成“学术身份证”,平台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撑。百度学术正朝着“知乎+PubMed+AI Copilot”的综合体方向发展,构建新一代AI学术平台,旨在将科研人员从繁琐的流程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更专注于思考、探索和追求真理。

原创 池建强 2025-09-12 08:30 北京

早些年在用友集团工作,有一次我的客户是个科研单位,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和客户一起做一个技术专利项目,出论文翻文献,评审,查重等等,现在回想,那段经历像是学术原始时代,所有流程都靠手工完成。到后来自己带团队,做产品,写作,创业,离学术的东西越来越远。2014 年百度上线了一个产品叫百度学术,我还是记住了。那会觉得,在国产学术搜索里,它算是能打的。

为什么提这个学术产品呢,因为十年后我又开始使用百度学术了,并且,它升级成了一站式 AI 学术平台,一用一个不吱声,但好东西还是要分享出来。

我一个产品经理为啥搞学术呢?还不是 AI 闹的。进入 AI 时代,我们这些产品经理和创业者,需要去了解最新的技术和产品进展。有些产品呢,你看看它的设计和交互就行了,有些你得看论文,看思想,看实现。比如 OpenAI 的论文,DeepSeek 的论文,还有前阵子刚学习了快手的论文:

https://arxiv.org/pdf/2509.01563

这篇英文论文大概 30 多页,自己看费老劲儿了,丢给百度文库旗下的百度学术,开启 AI 学术搜索,学起来就不是费劲,而是带劲了!还能一键点击「论文图谱」,找到关联度更高的学术论文。

事实上,在 2025 年的今天,百度学术在国内学术搜索领域拥有极强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收录了超过 6.9 亿篇学术文献,覆盖超 104 万学术资源站点,支持多种检索方式和学术服务,甚至是文献覆盖量全球领先的学术平台。

最近他们进行了“搜、读、创、编”全链路 AI 重构,让我赶紧用用。

打开百度学术,你会看到一个新的入口,点击进入就是一个全新的百度学术界面。这可不是简单的换个皮肤升级下 UI,而是一次从底层逻辑到产品形态的 AI 重构。当你打开新版百度学术,即便我早就远离了论文写作,也会忍不住说一句:

“科研人有福了。”

学术的这四个环节:搜索、阅读、创作和编辑,一个也没落下。

我使用和评测了很多 AI 产品,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去看花哨的功能,而是看它有没有围绕用户的使用场景,构建一套交互逻辑,并最终完成闭环。

我来说说自己的常用功能和相关实践。

1

搜索:搜得快,搜得准,还得足够有智慧。

传统文献搜索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关键词模糊、结果冗余、难以提炼核心。尤其在跨学科、跨语种场景下,一个搜索条件能不能搞定问题,全靠运气。

百度学术的“AI 全网搜索 + 学术搜索 + 文献搜索”三位一体,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文献检索也可以像对话一样自然。

我搜了一个测试问题:

“基于图神经网络的药物发现中,如何做特征选择?”

AI 搜索不仅给出了结构清晰的回答,还提供了参考来源,点击“引用”可以一键生成 BibTeX、GB/T 7714 等格式,甚至还能继续追问、换问法、换视角。

每一条 AI 回答都能“溯源”到具体文献,用户不需要对着一大堆 AI 答案猜“它到底是哪里来的”。

搜索结果页还集成了 AI 问答助手,可以直接对单篇文献进行摘要,还能帮助你推荐论文选题,或者继续提问。这不是 AI 在替你“搜索”,而是在帮你搞清楚你想要什么。

除此之外,百度学术还上新了一个更有意思的功能——「论文图谱」,用户可以像玩游戏一样找文献。

传统搜索的“相关推荐”靠的是什么?TF-IDF 相似度,关键词重合。但百度学术这次做了一套论文图谱,信息量非常密集,而且交互体验也做得很出色。

比如我搜索 DeepSeek,打开这篇“Grok, Gemini, ChatGPT and DeepSeek: Comparison and Applications in Convers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论文,点击论文图谱,马上会看到一个由气泡节点组成的拓扑图:

气泡大小表示被引用次数;

气泡颜色表示发表时间;

气泡距离表示内容相关度。

用户一眼就能看出这篇论文和其他论文的关联度,也能看到相似论文和处于同一领域的核心论文,对用户非常友好。

2

阅读不需要一篇篇来,你可以把近期学习的资料都丢给百度学术:

在学术首页打开文献总结,把快手的英文大模型论文丢上去进行文献总结,不到一分钟,我就看到了这些结果:

我可以和它继续交流,比如 Keye-VL-1.5 的独特优势和特点是什么,有什么突破性啊,等等。

AI 不仅会回答我的问题,还会给出其他相关的论文和简介,并指出相关性。它能判断哪些方法是 state-of-the-art(业界顶尖的),哪些论文是相互补充的。这已经不只是简单的阅读辅助,而是一个能帮你拆解、归纳、提炼学术信息的智能助手。

3

创作辅助方面,百度学术提供了选题、开题分析、润色校对等功能,基本上已经是保姆级别的学术助手了。

百度学术的 AI 写作助手,就像一个“科研搭子”,你说出选题方向,它能推荐选题、输出思路;你上传初稿,它能帮你润色、校对、插公式、补方法、改摘要。

而且,它不是凭空生成内容,所有建议都带“溯源文献”,你完全可以把它当作学术写作的教练 + 编辑 + 助理。

写完之后,一键上传,AI 就能校对语法、优化句式,连“逻辑跳跃”都能指出来。你看,科研人的痛点,人家是真的懂啊,不得不暗暗佩服。

4

在学术领域,还有一个痛点是论文格式、图标的错乱,常常一改就是一下午,费时费力。而百度学术集成了针对学术场景的文献 AI 编辑器,这也是最让我惊喜的一趴,也就是说,百度学术顺手做了一个 AI 编辑器。

在百度学术首页打开校正润色或创意比对功能,即可进入了这个 AI 编辑器。用户可以上传写好的 Word 文档,也可以直接在编辑器里创作内容。

在线编辑器一直是个难点,墨问最近正在做自己的 Web 编辑器和阅读器,深知做好这个功能并不容易,尤其是要满足学术研究的需求。百度学术的 AI 编辑器表现还是非常亮眼的。块操作,图、表、复杂公式和排版,一应俱全,现代设计感十足:

这个复杂公式的种类可以说非常全了:

界面右侧是常驻的“AIGC 检测、校正润色和创意比对”功能,用户可以随时呼叫这些助手和自己的内容互动。比如开启校正润色之后,AI 助手会给出错字错词的纠正建议,也会在整体上给出“全文建议”,比如标题好不好,开篇、结尾,文章结构有什么优化意见等等,非常贴心并且有效。

同时,百度学术还接入了专业数据分析平台 SPSSPRO,用户不需要切换平台,就能一站式进行学术研究和数据分析。

5

说了这么多功能,没有海量数据都是白瞎。在学术资源这块,百度学术与万方、维普、知网三大专业的学术数据库全面合作,差不多已经是“资源顶配”了:

拥有 6.9 亿专业学术文献,包括期刊、会议、专利、学位论文等;

其中 1.6 亿可免费获取,位于全国领先;

覆盖 104 万学术资源站点,日更新文献 42 万+,中文文献覆盖率达 97%;

搭建了 420 万学者主页,形成“学术身份证”。

这意味着,不管你做的是农业研究,还是量子算法,百度学术都能提供海量、高质量的资源支撑。

百度学术并没有止步于搜索、推荐、写作,它开始往“平台化”走,甚至有点像“知乎 + PubMed + AI Copilot”的综合体。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呢,我认为百度学术不仅仅是个工具,而是在构建新一代 AI 学术平台。

以前我总觉得,学术是 AI 最难改造的领域。它要求精度,追求真理,不容忽悠。查文献、写摘要、润色、查重,这些事琐碎,但也是科研的基石,需要人去落实和执行。

现在看起来是大意了,AI 能做的比我想象的要多,它不是要取代谁,而是帮助科研人把这些繁杂的事一件件做完,把时间还给这些真正思考、探索和追求真理的人,这才是 AI 的意义吧。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百度学术 AI学术平台 科研工具 人工智能 论文写作 文献检索 AI Editor Baidu Scholar AI Academic Platform Research Tool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ademic Writing Literature Search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