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岩 2025-04-24 15:03 浙江
浪 🌊
假设有两类人,他们都想提供产品和服务给别人,换取金钱。就是俗称的开公司、做生意。
一类人,在自己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同时内心有坚定的道德操守。
对于他们来说,商业是给别人提供价值的方式,利润是提供价值的副产品。我们把他们称作「好先生」;
另一类人,不仅在专业能力上有限,而且唯利是图、缺乏底线。
在他们看来,商业不过是牟利的工具。我们姑且叫他们「差先生」。
如果所有的消费者都是理性的,并且市场也可以充分竞争。
好先生和差先生,最终谁会胜出?
乐观的人可能认为,市场竞争和消费者理性,会让差先生的产品服务缺乏竞争力,最终退出市场;
悲观的人也许会觉得,劣币驱逐良币,好先生最终会因为太过坚持底线输给差先生。
你怎么想?
1
我们假设好先生和差先生都来卖咖啡。
好先生,用上好的原料,精心制作咖啡,合理标明价格。
差先生,无论是咖啡豆、伴奶、咖啡机,都尽可能降低成本,定价则是能骗一个是一个。
市场上关于咖啡的信息比较充分,喝咖啡的人大都知道咖啡大概多少钱一杯,以及味道如何。
即使偶尔有人进入到差先生的咖啡店,他也会当即知道受骗,下次再也不来。更进一步,他还可能把这些信息通过第三方平台(比如大众点评)提供给更多其他消费者。
久而久之,好先生咖啡的良好品质,不但让老客户频频复购,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客户。
而差先生的咖啡馆,不但老客户再也不来,糟糕的名声也让新客户避之不及,自然开不下去了。
2
再来假设,好先生和差先生都来做医生。
好先生,精通医学,以病人的利益为上,赚取合理的诊疗费,开具适当的药品并收取药费;
差先生,专业知识一般,却希望通过看病这个过程从病人身上尽可能赚取更多的药费、诊疗费。
如果说一个产品和服务的结果,是消费者的感受的话,做医生和卖咖啡的第一个显著的不同是:
咖啡的结果是确定的,味道基本 95% 甚至 100% 反映了产品服务的质量,消费者可以明确辨别。
而对于看病来说,结果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患者可能自愈
好医生的治疗方案可能需要时间才能见效,短期甚至没什么变化
差医生的方案短时间真的起了作用,长期可能无用甚至有害
这就带来一个与买咖啡很大的不同:
好先生和差先生的患者(消费者),无法分辨他们服务的好坏。
这进一步带来了两个问题:
第一,老客户无法根据消费的结果进行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于是下一次选择时依然随机;
第二,他们无法将高质量的信息提供给其他消费者。这样,市场无法有效积累关于好先生和差先生服务质量的信息,对专家质量无法辨别的新消费者不断进入,给了差先生更大的生存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好先生和差先生将同时存在,达到一种均衡状态。
3
经济学家 Rani Spiegler 2011 年发表过一篇著名的论文:
"On the Equilibrium Composition of Heterogeneous Expert Advice"
这篇论文分析了在信息不对称,且结果带有随机因素的情况下,即使所有消费者都理性且市场充满竞争,低水平专家(也就是我这里说的差先生)也依然会存在,并和高水平专家(好先生)形成一定的均衡。
论文中说,许多市场主体在做决策时依赖「专家」提供的建议或专业服务,例如医疗诊断、法律咨询、财务规划、投资咨询等。由于这些领域专业性强,普通消费者很难准确评估专家的真实水平,因而产生了典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从传统的信号理论或声誉模型来看,市场往往会逐渐淘汰低质量专家,只留下高质量专家。然而,经验和现实却表明,许多「庸医」或不那么专业的「专家」却能够在某些市场中长期存在。
和我们前面举的例子一样,Spiegler 在论文中认为:
消费者在与专家的多次交互或观察中逐渐形成对专家的评价。
但只要信息噪音足够大、学习速度或惩罚力度不够,坏专家也有机会在这些不完美的学习过程中「度过审查期」。
当存在外部冲击(如新消费者不断进入,对专家质量无从辨别)时,哪怕旧消费者逐渐明白谁是好专家,市场上仍可能容纳一批「伪专家」。
4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场景,比如说:
看医生
请律师
寻找健身教练
挑选出国留学顾问
买基金
跟随大V的投资策略
…
经济学家 Darby & Karni 将这样的产品和服务称为「信任品」(Credence Goods),它们的特点是:
信息高度不对称,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评估质量
质量判断可能滞后(如长期健康效果),或随机性占比高,或根本无法观测
Rani Spiegler 证明的是,在这类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中,好先生和差先生注定共存,消费者必将面临选择的烦恼。
只要找专家(看医生、请健身教练、聘请顾问帮助学生出国留学)这件事总体上来说还有价值,消费者就会涌入,而这就带给了差先生存在的空间。
只有当市场上的差先生或者庸医多到一定程度,找专家这件事情从整体上来说失去了价值(价值期望为负),消费者不再给这个市场提供金钱,差先生才开始慢慢退场。
但糟糕的是,好先生这时也都活不下去了。
5
我们来看最后一个假设,好先生和差先生都来卖基金。
显然,基金销售或者投顾服务,也是一种「信任品」。
这也决定了市场上必然形成好先生和差先生并存的局面。
但和其他「信任品」相比,卖基金还有一些不同。
第一,结果的随机性更大。
这点我想不用我解释,牛市顶峰销售的基金,大概率还能涨一段。而熊市时的买入,短期还可能继续下跌。
第二,经营效率相差巨大。
因为信息不对称、人性中的贪婪等因素,牛市顶峰附近,差先生可以 1 个月卖出 1000 亿基金。
而在正常情况下,好先生需要慢慢吸引客户、普及金融常识、引导用户定投买入等等,2 个月可能可以卖出 1 亿基金。
他们的经营效率相差多少呢?
2000 倍。
这带来了两个问题:
第一,经营结果作为一种现实的激励,对于差先生的激励太强,好先生需要克服巨大的压力和诱惑;
第二,在 Rani Spiegler 论文的模型中,消费者给好先生和差先生的付费是一样的,这样才能促成一个「价值期望」为正的市场。
换句话说,好先生提供的价值抵消掉差先生毁灭的价值之后,整体提供的价值还是大于零的。
这样新的消费者才会「冒险」进入市场,去搏一把能找到好先生的运气。
但如果经营效率差别太大,好先生创造的价值,远远无法弥补差先生所毁灭的价值。那么整体市场的「价值期望」为负,消费者不再愿意为这样的市场买单,这个市场也就会不断萎缩。
6
Rani Spiegler 认为,在这样的市场中,如果希望市场能淘汰更多差先生,有一些方法是可以尝试的:
1)提高差先生作恶的成本
2)改变信息结构,提供更多高质量信息
其他行业我并不了解,就拿自己较为熟悉的金融、投资、基金行业来举例。
提高差先生作恶的成本,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作恶的动机,这是显而易见的。
更重要的,是改变信息结构,尽可能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信息。
论文中验证了,如果消费者在咨询前能部分观察到专家的品质信号,哪怕是非常微弱的线索,只要这个线索的质量比之前的更强,就能大幅提高市场的平均质量,让好先生和差先生的均衡向着高质量全占的方向去移动(当然不可能完全消灭差先生)。
比如说,对于任何一只基金,当前市场上提供的主要是这只基金的长期净值和收益率。
基金长期收益率可以评价一个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但无法评价基金公司的销售行为。我们可以稍微做一些事情,来提升这个信息的质量:
任何一只基金在提供长期收益率的同时,不仅需要基金净值的长期业绩,更要提供基民的「内部收益率(IRR)」。
「内部收益率(IRR)」是什么意思呢?
它代表了基民的资金每年平均实际获得的收益率。
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一只基金募集时净值为 1 元,1 年后涨到 5 元,5 年后净值为 2 元,那么这只基金净值的累计收益率为 100%,年化收益率为 15%,是一个堪比巴菲特的长期收益率。
如果这只基金募集时规模为 1 亿,在 5 元时的牛市顶峰附近募集了 100 亿,那么这只基金的内部收益率为 -20%,这也代表了它真实为投资者创造的价值。
15% vs -20%
假设同样的基金经理,用同样的投资方式,画出了同样的收益率曲线,唯一的不同是他任职于一家由好先生经营的基金公司。这家基金公司在牛市顶峰选择暂停申购,平时也做了很多投资者教育、销售适当性的工作。
它的基民的内部收益率会是多少呢?
接近 15%。
7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三个对比的数字:
同样的基金经理,同样的基金业绩,累计收益率 100%,年化收益率 15%。
任职差先生公司时,内部收益率为 -20%。
任职好先生公司时,内部收益率为 15%。
如果能有公信力的平台,把这些信息公正、客观、透明地展示给投资者,就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也一定会改变基民的选择和行为、和命运。
8
对于基金销售机构,也是如此。
事实上,当消费者选择在哪个基金销售平台买基金,某种程度上已经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一个眼花缭乱展示产品、什么涨得好推什么的平台,可以利用人性快速积累销售规模。但对他的用户来说,结局大概是悲惨的。
行业里目前会定时披露基金销售机构的保有规模。可是,这样的信息对于消费者来说,并不足够,甚至有些误导。
对于像咖啡、手机、矿泉水这样信息差小、结果确定的产品,规模大概率对应了产品创造的价值,和消费者的认可。
但就像前面所说,基金行业的规模,和它所真实创造的消费者价值,相关性并不高。
我认为,对于一个基金销售机构来讲,也可以用类似的算法,看看卖出给客户的基金的实际收益率、赚钱用户的比例、内部收益率(IRR)等等。来试图去衡量整体的保有规模里,有多少比例真正创造了用户价值。
如果有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平台,来公正、客观、透明地展示这些数据,也可以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改变基民的选择、行为,和命运。
9
这个过程不需要完美,也不可能完美。
Rani Spiegler 的论文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是,信息永远不可能完美。
但只要一点一点、提供更高质量的信息,就能帮助到很多消费者,均衡市场就会向着拥有更多好先生的方向移动。
10
最后,回到我们每个人作为消费者的角度。
日常生活中,我们选择的很多服务,都属于信任品。
看医生、挑选健身教练、选择留学咨询顾问、请律师,等等。
经过前面的分析,我想你已经意识到,这些市场的服务提供者里,注定好先生和差先生共存。甚至在某些市场里,差先生会更多。
该怎么办呢?
这是我的一些想法:
1)学习基本的常识和知识,从自身的角度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
2)通过亲友推荐、值得信任的 KOL 推荐,或者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平台推荐,来获取更高质量信息;
3)一些小成本的领域,可以选择多个服务对象进行交叉验证。比如我自己最近膝盖疼痛,我也确实选择了多个朋友(你们都是好先生!)进行咨询;
4)小规模先试探,获取更高质量信号后,再加大投入;
5)因为短期结果充满随机性,因此要更关注过程。看看对方在服务过程中是否诚信、用心、站在消费者一边等等。
11
我们生活在一个并不完美的市场里,信任品无处不在,信息永远不对称,结果永远带有噪音。
在这样的世界中,差先生的存在,几乎无法完全避免。
但每一次明智的选择,每一份真实的信息,无论来自消费者、从业者,还是监管者,都在悄悄地推动那个「好先生与差先生共存」的均衡,向着更透明、更理性、更有价值的方向移动。
或许我们无法消灭差先生,但我们可以让好先生,更容易被看见。
这,正是我们持续努力的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