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有行 09月13日
同路人Yan如是说:减少成本和投资收益同样重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同路人Yan如是说分享了他的投资故事,他使用注意力公式来衡量投资成本,强调减少精力投入和投资收益同样重要。他通过长期投资和避免过度优化,实现了财富的积累和注意力的解放。他的故事启发我们,慢慢变富是普通人积累财富的唯一途径,而减少成本(包括精力)是投资成功的关键。

🌱 同路人Yan如是说使用注意力公式(单位资产的注意力消耗 = 精力投入 / 持仓金额)来衡量自己在各项投资上所消耗的精力,强调减少精力投入和投资收益同样重要。

💰 他通过长期投资和避免过度优化,实现了财富的积累和注意力的解放,认为慢慢变富是普通人积累财富的唯一途径。

🧠 他的投资经历启发我们,要减少成本(包括精力),提高个人能力以及增加收入,而不是过度关注短期机会和微操。

📚 他通过阅读投资书籍,系统学习心理学,并将投资视角反哺到本职工作中,实现了自我滋养和能力的提升。

原创 同路人Yan如是说 2025-08-15 10:45 河南

减少成本(包括精力)和投资收益一样重要

这里是有知有行「同路人」栏目。这个栏目会持续分享同路人们的财务故事,用同路人的经历帮助更多同路人。

如果你也想分享你的财务故事,或者是财务工具的使用心得,欢迎留言投稿,期待你的故事。 

今天和你分享的是同路人@Yan如是说 的投资故事。

在投资上,他会用一个注意力公式(单位资产的注意力消耗 = 精力投入 / 持仓金额)来衡量自己在各项投资上所消耗的精力。

这个视角很有意思,它精准地戳中了投资中最隐秘的成本——我们有限的注意力资源。

希望他的故事,能带给你一些新启发。

一、知易行难投资中最难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让认知真正改变行为——这个过程,我花了五年。

我从 2017 年开始尝试基金投资,之后买入了半导体、新能源、白酒、医药、中概互联网等热门产品,2021 年短暂风光过后,市场给了我当头一棒。

彼时的我和一位高人的晚餐,我借着年轻的闯劲冒昧问了一句:「您是如何变富的?」。

他的回答朴素得「令人失望」:

第一步:存钱

过舒适的生活,并尽可能节省每一分钱,把这些「小钱」投入到能产生更多收益的事物中;

第二步:耐心积累

长期投资,像种树一样等待;

第三步:承担⻛险

这并非易事,它需要进行研究并具备深刻的洞察力。

当时的我只记住了第三步中的传奇故事——他通过某支股票赚到数百万美元。至于前两步?太无趣了。

直到 2022 年连续亏损后重读笔记,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前两步才是真正的财富密码。

这种「知易行难」的困境在我的投资之旅中总是反复出现:比如,我很早就接触到了孟岩和有知有行,了解到「四笔钱」理念,但一年后年才把保障配齐.......

原来,投资是一场与惯性思维的漫长博弈。每一次认知升级,都要经历从「知道」到「做到」的艰难跨越。

二、看⻅森林就在我艰难践行这些认知时,又发现了投资中另一个危险的信号——紧盯一棵树,却忽略了整片森林。

有一段时间,我试图榨干自己的每一分钱去优化投资结果,港股来了看港股;⻩金来了看⻩金;关税来了想捡漏......结果打开账户全局一看,只不过拿着自己资产不足 10% 的钱在上蹿下跳,对整体资产的波动率几乎没有影响。

而我反复陶醉于自己精妙的「微操」之中,然而实际上,并没有优化多少全资产收益率。

正如南添老师所说:「很多短期机会,只能充当资产配置的配角,让人感觉跟上了市场、心里好受一些——在短期过程中有参与感,但对⻓期结果的贡献很小。」

是的,每一次投资决策,都是全资产的投资决策,而不仅仅是新投入这笔钱的决策。

三、慢慢变富现在,我的主要资产都放在了「长钱账户」和「长赢计划」中,偶尔我也会忍不住想要抄底,不过大部分精力已经被解放出来了。

这段投资旅程,让我愈发认可,慢慢变富才是普通人积累财富的唯一途径。

奥美互动前全球 CEO 布赖恩·费瑟斯通豪(Brian Fetherstonhaugh)曾在他的著作《远见:如何规划职业生涯3大阶段》中分享过一个数据:

「我曾对 500 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进行研究,发现对大多数人而言,个人财富的 85%~90% 是在 40 岁之后累积起来的。原因很简单:你的收入一般在职业生涯的后期达到巅峰,而支出却会随着房贷还清、子女独立而减少。」

是的,作为个人投资者,我的精力应当放在提高个人能力以及增加收入上。大部分基金经理都无法跑赢指数,我又有什么能力,在投入精力如此之少的情况下还妄图打败市场呢?

减少成本(包括精力)和投资收益一样重要。

长钱账户为例,长钱账户上线的第一天,我就开始持有这只产品。期间,有其他产品比长钱账户更亮眼,我曾想过,是否应该降低长钱配置比例。

今年,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公式(单位资产的注意力消耗 = 精力投入 / 持仓金额),用来衡量我在各项投资上所消耗的精力,我惊讶地发现长钱账户是我投入精力最少的资产,甚至低于现金管理。

投资个股需要大量时间研究公司报表、实地走访、盯盘交易,最终可能因价格不合适只能建立小仓位;有些产品跟投体验也不错,但总管不住自己想要择时的手,这总是牵动我的注意力;就连现金管理也不轻松,因为我会担心持有过多闲置资金。

相比之下,长钱账户让我格外轻松,因为它由专业团队在运作,我的操心毫无意义,我甚至不再保持每周查看周报的习惯。

就像无人知晓最新一期播客《够与多》中讲的一样:「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真正有价值的资产是我们宝贵的注意资源。」

我感激有知有行带给我的时间、满足感和注意力的解放,用收回的精力去生活、去寻找自己发自内心喜爱的东西。

配图由用户提供,这是一棵 2000 年的红木,上面标注了年轮,谨以此来注释长期主义。四、持续滋养当投资不再消耗我的注意力时,我开始感受到投资对我来说,是一场持续的自我滋养。

它不仅让我更懂自己的情绪,促使我开始系统学习心理学;更重塑了我的消费观念,培养出理性克制的投资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遇见和结识了孟岩和有知有行团队这样耐心、求真、向善的伙伴们。

与此同时,阅读投资书籍本身也成为了⼀种享受。我常常尝试⽤最简单的语⾔向家⼈解释投资原理,这个过程也成了检验认知的绝佳⽅式。我最喜欢的几本是《巴菲特致股东信》《战胜一切市场的人》《反脆弱》《憨夺型投资者》《竞争优势》。

更惊喜的是,投资的视角正在反哺我作为产品经理的本职工作。

比如,我开始从招股书和财报里发掘商业机会,用商业的底层逻辑来驱动产品决策。我会挖掘客户及同行的上市公开信息,还会去听季度电话会,从而了解到客户愿意为什么样的价值买单、行业下一个利润池在哪里、自己的产品有哪些竞争优势等等。可以说,这种将财务数据转化为产品洞察的能力,使我在本职工作中非常受益。

投资最大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

表面上看,我们在讨论金钱、商业和公司;实质上,我们探索的是世界观、分析方法和判断力。它不仅持续滋养着我的思维方式,更为我漫溢的好奇心提供了安放之所。

👇👇👇

扫描下图二维码

下载有知有行App

首页的知行此刻,持续分享同路人故事

本文为同路人分享,用同路人的经历帮助更多同路人,不构成投资建议。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同路人Yan如是说 投资故事 注意力成本 长期投资 慢慢变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