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展出了解放军大量全新武器装备,令全世界叹为观止。我作为一名长期研究战场无人机对抗的从业者,也想在此分享一些我对阅兵中新型反无人机武器的观察和见解。
这次展出的反无人机装备包括反无人机方队展示的反无人机铁三角:小型化的反无人机激光武器、弹炮合一反无人机防空系统和“飓风3000”微波武器,以及海军装备的名为LY-1的超大型定向能激光武器。除此之外,新式100型坦克的12.7毫米口径遥控武器站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反无人机作战。
从技术上来看,定向能激光和高能微波武器,无疑是反无人机武器中技术含量最高的装备。
阅兵中展示的LY-1激光武器此前已经有过海上测试的报道,然而这次却是搭载在一辆8×8轮式机动载具上展示,很可能表示它也具备在地面使用的功能。一般而言,在地面使用的反无人机激光武器,其功率至少要达到50kW的水平,才能在短时间内对如俄乌战场上常见的“柳叶刀”这类中型无人机造成致命伤害。至于海上的反无人机装备,由于军舰可以承受的重量和电力负荷更大,因此往往会装备300kW以上的激光武器以应对多重威胁,不仅可以击落无人机,甚至还能对部分反舰导弹、小型舰艇造成杀伤。
在阅兵中展示的两款激光武器,海军方面展示的无疑是一款大功率激光武器,尽管已经实现了车载,但其作用很可能还是以定点防卫为主,而反无人机方队中的激光武器体积小得多,可以伴随地面部队机动部署,主要承担机动反无人机的任务。
微波武器同样为低成本反无人机的新概念装备,高功率微波武器通过发射高功率定向微波照射目标,基于微波与被照射目标之间的分子共振反应,将电磁能转变为热能,从而对目标造成伤害或破坏,其工作原理实际上与微波炉加热效果差不多。
从杀伤原理来看,此类武器是对抗蜂群式自杀无人机的最佳解决方案,因为可以对一个扇面发射定向微波进行面杀伤,这是其他防空系统无法达到的效果。与激光反无人机武器一样,此类武器的发射成本同样极低,每次发射可能只需投入很低的电费以及装备折旧费用,是极具性价比的武器。对于上述高科技新武器的优点,已经有很多文章分析过,在这里我想着重说一下它们的不足之处。
从过往激光武器的使用情况来看,气候对其杀伤效果的影响非常大,扬尘、烟雾、雨雪、云层过低都会对其射程造成重大影响。沙特阿拉伯军队在对抗胡赛武装的无人机时,就发现激光武器在天气好的时候效果极佳,而在出现沙尘暴的时候,其有效杀伤射程会缩短到平时的20%以内,几乎无法使用。
另一个问题是地形限制也是部署此类武器要注意的问题,由于激光武器只能在直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效果,且激光必须对目标的同一个点持续照射数秒甚至一分钟以上才能造成有效杀伤,这就要求激光武器发射时周边射界完全清晰,激光能够跟随目标移动不被打断才能奏效,在城市中或者丛林地区使用此类武器,都难免受到建筑物、山丘和树木植被干扰的影响。所以海军舰艇装备激光武器往往更为积极,除了功率和重量更加不受限,海上视野开阔,也是激光武器发挥作用的好战场。
微波武器虽然受天气影响较小,却仍受到地形影响,且无人机通过针对性的防护改装,例如增加微波屏蔽涂层,也能降低微波武器的杀伤力。当然一分钱一分货,蜂群式自杀无人机之所以可怕,主要是因为成本低廉,如果增加防护外层,成本就会变得不太友好。因此,即便微波武器存在缺点,也仍是未来对付低成本无人机的最佳选择。
正因为武器装备本身存在局限性,因此传统原理的弹炮合一防空武器系统仍是对抗无人机和巡航导弹等低飞武器的重要手段,毕竟炮弹和导弹经过了多年实战检验,环境对其影响也相对较小,弹炮合一防空系统主要通过优化侦察手段,比如集成无人机的频谱和场强探测设备,提前发现潜在威胁。在俄乌冲突中,双方防空武器对无人机的效果之所以不佳,主要还是因为其雷达和光电探测设备并未对无人机这类目标进行优化。随着无人机威胁越来越大,电子侦察设备和软件算法经过针对性的优化才能与之对抗。无论多么严密的防空网络,在海量的无人机进攻中仍可能出现百密一疏的情况,这就是为何坦克也开始装备遥控武器站,它在未来可能将是对抗无人机的最后一道防线。
中国是无人机制造和使用的大国,在对抗无人机这种新型战法的时候,同样也有着非常全面的技术准备和战术规划,这次阅兵无疑展示了这方面的能力。从新概念武器到传统对抗手段,我们可以看出解放军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战争中并不存在无敌的新武器,有矛就有盾,一切武器都有其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只有通过各种装备和人员的配合,以及扎实的训练,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克敌制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