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Markdown编辑器在所见即所得(WYSIWYG)模式下的用户体验问题。作者引用用户反馈,指出Typora等编辑器过度依赖“光标悬停变变变”的模式,导致用户难以追踪文本,并与Obsidian的编辑体验进行对比。文章提出,传统的双栏编辑器或仅显示编辑窗口并提供预览按钮的方式,以及Typora插件实现的“标记常显”功能,都是解决此类用户痛点的潜在方案。文章旨在引发读者对Markdown编辑器使用体验的讨论。
📝 **Markdown源码易读性与可视化增强的潜在方案**:有观点认为,Markdown的源码本身易于阅读,通过在源码模式下对文本进行可视化增强(如显示图片),即可解决大部分编辑问题。这种方式避免了部分用户对“光标悬停变变变”模式的困扰,后者可能导致用户难以定位文本。
💡 **Obsidian与思源笔记的编辑器体验对比**:文章指出,Obsidian虽然以纯粹的本地化和纯文本吸引用户,但在编辑器体验上似乎借鉴了Typora的模式,被认为在该方面有所“偷懒”。相比之下,思源笔记在编辑体验上的投入被认为远超Obsidian。
🤔 **所见即所得模式的困境与替代方案**:作者本人也认同“跳来跳去”的编辑模式令人烦恼,并质疑其是否是实现所见即所得的最佳方式。文中提到了两种替代方案:一是类似论坛的双栏编辑器,二是手机端仅显示编辑窗口,需要时点击预览按钮。此外,一个Typora插件提供了“标记常显”功能,作为另一种解决思路。
🔄 **用户对自动隐藏标记功能的看法差异**:文章引用了一位用户对“自动隐藏标记功能”的看法,该用户花费时间开发了实现“标记常显”的Typora插件,表明了不同用户对Markdown标记显示方式存在偏好差异,并催生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原创 青小蛙 2025-09-12 17:43 四川


这个吐槽深得我心啊:
@kat 同学在论坛吐槽:

其实 Markdown 的源码本来就很好读,直接用源码模式就好,在源码模式中对文本进行可视化增强,然后把图片显示出来,就解决了90%的问题,剩下的表格之类的再考虑怎么办。
结果呢?自从 Typora 带头后,几乎所有后来的编辑器都跟被下了降头一样,非要在这种「光标悬停变变变」上死磕,用户就不停在那疯狂寻找刚才的文字在哪。Obsidian 本来靠着纯粹的本地化、纯文本和丰富的插件圈了一波忠粉,结果却在编辑器上偷懒,直接用了 Typora 模式。相比之下思源笔记对编辑器的「使用体验」的重视就甩 Obsidian 几条街。
---
青小蛙也觉得这种跳来跳去的好烦人,开头的视频就是青小蛙平时在使用 Typora 时遇到的困扰,就...总有一种我是不是操作错了的疑问。
但是,如果需要所见即所得,似乎又没有什么更好的方式。
而更传统一下,是类似论坛的双栏编辑器:

在手机上则完全不显示预览界面,只显示编辑窗口。如果需要预览则需要点击预览按钮。
以及,上面截图中的 tempUserName 同学说:
奇怪,怎么这么多人不喜欢自动隐藏标记功能?真拿你们没办法,我花了点时间做了一个 Typora 的插件,实现了 标记常显 功能。
似乎也是一个解决方案呢:

快点都来吐槽吐槽
对了,来复购啦,青小蛙的烧饼早吃完了,今天才想起来下单: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