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 2025-09-11 19:04 北京

💡 AI驱动的城市规划新框架:该框架由清华大学、MIT等机构共同提出,核心是将大语言模型(LLM)作为智能助手,全程参与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它整合了LLM的知识整合、推理和生成能力,以及视觉大模型(VLM)的可视化能力和智能体的模拟能力,形成了一个从概念设计到效果评估的闭环工作流,旨在提升规划效率和科学性。
🚀 全流程智能辅助:在概念设计阶段,LLM能与规划师进行多轮对话,整合地理、社会、经济等多领域知识,提供创新概念和初步构想。在方案生成阶段,VLM能将文本指令转化为具体的土地利用布局、建筑轮廓甚至三维城市场景。在效果评估阶段,LLM智能体通过模拟虚拟居民的活动,量化评估交通、设施使用、碳排放和社会公平性等指标,为方案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 AI展现超越人类专家的潜力:实验结果显示,在城市规划师资格考试中,最大规模的LLM在回答复杂规划概念问题上表现优于90%的人类规划师。此外,LLM智能体在模拟居民设施访问行为方面的准确性也得到了验证,表明AI在预测规划方案实际影响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为未来人机协同规划奠定了基础。
🤝 人机协同共塑未来城市:研究团队强调,该框架并非要取代人类规划师,而是旨在建立一种高效的人机协同模式。规划师可以专注于创新、伦理考量和利益相关者沟通,而AI则负责数据处理、方案生成和模拟评估。虽然面临数据稀缺、计算资源需求和潜在偏见等挑战,但未来有望通过开放数据平台和高效模型,设计出更宜居、可持续的城市。
新智元 2025-09-11 19:04 北京
新智元报道
编辑:LRST
【新智元导读】清华大学联手MIT等机构提出了一个「大语言模型+规划师」新框架,AI像助手一样全程陪跑,从聊需求、画蓝图到用虚拟居民预演效果,让城市规划又快又科学。实验显示,AI已能考过九成人类规划师,未来人机将各展所长,一起把城市设计得更宜居、更公平。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588-025-00846-1该框架将AI的强大计算、推理与生成能力,同人类规划师的专业经验与创造力深度融合,旨在将AI打造为人类的「智能规划助手」,共同应对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复杂挑战,为实现更高效、创新和响应迅速的城市设计流程,开启了人机协同的新范式。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生郑瑜,通信作者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李勇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林雨铭助理教授以及美国东北大学环境工程系Qi R. Wang副教授。合作者包括清华大学电子系的徐丰力助理教授,以及MIT感知城市实验室的Paolo Santi研究员和Carlo Ratti教授。城市规划的演进与瓶颈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在不断发展,从早期侧重物理空间和美学形态的「艺术设计」,演变为二战后将其视为复杂系统,并采用科学模型分析的「科学规划」。然而,这些方法在今天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规划过程仍以规划师为中心,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限;另一方面,规划方案的评估往往是定性、主观且滞后的,难以进行科学的量化决策和快速迭代。近年来,以生成对抗网络(GANs)和强化学习(RL)为代表的传统AI模型开始应用于城市规划,在生成街道网络、功能分区等方面展现了潜力。但这些模型通常是为特定任务设计的,知识面狭窄,难以应对现代城市规划与日俱增的跨学科复杂性。大语言模型(LLM)的出现,以其强大的知识整合、逻辑推理和多模态生成能力,为突破这一瓶颈带来了历史性机遇。LLM驱动的城市规划新流程针对传统方法的不足,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包含概念设计(Conceptualization)、方案生成(Generation)和效果评估(Evaluation)三个核心阶段的闭环框架。该框架由大语言模型、视觉大模型(VLM)和大模型智能体(LLM Agent)协同驱动,为人类规划师提供全流程的智能辅助。
图1:提出的大语言模型驱动的城市规划框架。该框架整合LLM、VLM和LLM智能体,形成「概念-生成-评估」的协同工作流概念设计:LLM成为拥有跨学科知识的「规划顾问」在规划初期,规划师输入需求、约束和指导方针等文本信息。经过海量数据预训练的LLM,能够深度整合地理、社会、经济等多领域知识,与规划师进行多轮「对话」。它不仅能提出创新性的概念想法,还能根据复杂的上下文进行推理,生成详细的规划描述文本和初步的空间构想草图,极大地提升了概念设计阶段的效率和深度。
图2: 基于LLM的城市概念设计流程图方案生成:VLM化身「视觉设计师」,将文字转化为蓝图该框架利用视觉大模型(VLM)将抽象的文本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视化的城市设计方案。规划师可以通过文本指令(Prompt)精确描述规划概念和约束条件,经过城市设计数据微调的VLM能够生成精细的视觉输出,如土地利用布局、建筑轮廓,甚至是逼真的三维城市场景,同时还能确保设计符合地理等现实约束。
图3:城市方案生成示意图效果评估:LLM智能体构建「虚拟城市」,预演未来生活为了对规划方案进行科学评估,框架引入了LLM智能体进行城市动态模拟。研究人员为智能体设定不同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年龄、职业),让它们在生成的虚拟城市中模拟居民的日常出行、设施使用等活动。通过分析这些模拟行为,可以得到关于交通距离、设施使用率、碳排放、社会公平性等多维度的量化评估指标,为规划方案的迭代优化提供科学、前瞻性的反馈。
图4:基于LLM&VLM智能体的城市规划效果评估方案初见成效AI展现超越人类专家的潜力为验证该框架核心能力的可行性,清华大学电子系城市科学与计算研究中心持续发布CityGPT、CityBench、 UrbanLLaVA等系列语言视觉跨模态城市大模型及UrbanWord、EmbodiedCity、AgentSociety等城市具身仿真平台与社会模拟系统,为大模型时代的城市规划与社会治理奠定了技术基础。针对LLM时代的城市规划,研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概念验证实验。在一项测试中,研究者让LLM回答城市规划师专业资格考试的题目,结果显示,最大规模的LLM在回答复杂规划概念问题上的表现,超过了排名前10%的人类规划师,证明了其在概念化阶段的巨大潜力。在评估阶段的模拟测试中,团队利用LLM智能体在美国纽约和芝加哥的两个社区中模拟居民的设施访问行为。模拟结果显示,智能体访问的热点区域与真实的居民流动数据高度吻合,证明了LLM智能体在预测规划方案实际影响方面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图5:LLM生成城市规划效果示意图挑战与展望构建人机协同的未来城市研究团队最后强调,这一框架并非要取代人类规划师,而是旨在建立一种人机协同的新工作流。在这种模式下,规划师可以从繁琐的数据处理和绘图工作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创新、伦理考量以及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沟通,而AI则负责高效地完成概念整合、方案生成和模拟评估。同时,文章也指出了该技术路线面临的挑战,包括高质量城市设计数据的稀缺性、巨大的计算资源需求,以及模型中潜在的地理和社会偏见等。未来的研究需要建立开放的数据平台,开发更高效的专用模型,并设计公平性算法,确保AI技术能够公平、包容地服务于所有城市环境。我们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城市规划师借助强大的AI助手,能够更快、更好地设计出高效宜居、可持续的城市,充分释放人类的创造力来塑造我们共同的城市家园。
参考资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588-025-00846-1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