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板蓝根青菜、皱叶菜等实验室培育蔬菜备受中产追捧,尽管价格高昂,但因其高营养价值和独特口感引发关注。这些蔬菜通过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手段培育,提升耐逆性和营养密度。目前主要在精品超市和生鲜平台销售,首批消费者为中高端群体。中产因教育水平高、可支配收入宽裕且追求品质生活,成为这类创新农产品的早期尝鲜者,其消费行为也体现身份认同和生活方式选择。
🌱 实验室蔬菜通过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生物技术培育,与传统自然进化蔬菜不同,具有更强的耐盐、耐旱、抗病虫害能力,并能调控营养成分,如提升维生素、矿物质含量或增加特定功能成分。
🛒 目前主要在精品超市、生鲜平台和餐饮机构销售,首批消费者为中高端群体,因其高营养密度和科技附加值契合中产追求品质生活的需求,且价格占家庭支出比例有限。
💰 高研发成本和初期低产量导致价格昂贵,如板蓝根青菜20元/斤、皱叶菜50元/斤,高于普通青菜,但中产因可支配收入宽裕更愿意承担溢价。
👨🍳 中产对这类蔬菜的尝鲜行为体现身份认同和生活方式选择,引领消费潮流,如当年追捧牛油果、羽衣甘蓝一样,构建隐形的阶层辨识度。
📊 市场检验仍是关键,若中产难以接受口感、价格或营养价值,这类蔬菜仍需优化,中产将持续扮演早期体验者和反馈者的角色。
2025-09-12 13:00:00

(IC photo/ 图)今年以来,板蓝根青菜、皱叶菜等蔬菜成为备受追捧的“网红蔬菜”,虽然价格“死贵”,但颇受中产青睐。然而,父母一辈中,不少人却表示从未见过这些蔬菜。其实,它们皆源自实验室的精心培育,不过,目前只在部分市场有销售,尚未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实验室蔬菜”是什么新玩意?为何中产是它们第一批主流的消费群体?
新型“实验室蔬菜”板蓝根青菜、皱叶菜,都可以被称为“实验室蔬菜”。与传统田间种植的蔬菜相比,实验室蔬菜最大的不同是,它们是在受控的环境条件下,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培育而成的特殊品种。换句话说,它们不是自然进化的,而是实验室“发明”出来的蔬菜,培育过程往往涉及细胞培养、组织培养或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尽管是在实验室“发明”出来的,但在推广过程中,“实验室蔬菜”并不是长在实验室里。实验室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前期的“发明”环节,一旦成功后,后续的生长、成熟过程会转移到非实验室环境中,比如温室、智能大棚或者田间等更适合规模化生产的场所。所以,只要前期核心培育环节依赖实验室技术,就可以称之为“实验室蔬菜”。是传统蔬菜不够吃了,“实验室蔬菜”才应运而生吗?可以这么理解。传统农业易受气候、病虫害等因素影响,产量波动较大,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导致传统蔬菜的减产风险加剧。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先进技术,培育出“更强悍”的“实验室蔬菜”,提高它们的耐盐、耐旱、抗病虫害等生存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有针对性地调控其营养成分。例如,可以提高蔬菜中维生素、矿物质或抗氧化物质的含量,使原本营养丰富的蔬菜更具健康价值;也可以增加某些特定功能成分,如叶酸、β-胡萝卜素或膳食纤维,以满足不同人群的特殊营养需求。比如板蓝根青菜,它由华中农业大学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其外观与普通油菜相似,叶片呈灰绿色,菜梗的质地较粗但口感脆嫩。在央视的采访中,研发团队表示,研发的初衷是通过将板蓝根的抗病毒成分导入油菜,提升油菜的抗病性。但在实验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杂交后的植株不仅保留了板蓝根的抗病毒活性,还改善了口感——质地脆甜、纤维少,剥皮即可生食,最后才把它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蔬菜。皱叶菜则是羽衣甘蓝的改良品种,由武汉亚非种业有限公司历时十余年选育而成。研发团队针对羽衣甘蓝口感苦涩、难以适应中式烹饪的问题,通过种质资源筛选和定向培育,逐步降低硫代葡萄糖苷含量,改善叶片质地。如今的皱叶菜既优化了羽衣甘蓝的口感,也保留了羽衣甘蓝的高营养特性,实现好吃与营养的平衡。国内各大农业研究所成功培育的“实验室蔬菜”不在少数,但像板蓝根青菜、皱叶菜这样相对大规模种植的还比较少。一方面,一些“实验室蔬菜”虽然“命硬”,但口感不敢恭维。传统蔬菜经过数千年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其口感已深度契合人类味觉偏好,但技术在赋予“实验室蔬菜”新性状(比如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的同时,可能干扰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通路,导致风味物质合成异常。例如为增强抗病性而导入的某些基因,可能激活苦味物质的合成途径,影响食用体验;或者更快的生长速度导致细胞壁成分沉积不足,让咀嚼的质感如同嚼蜡。另一方面,“实验室蔬菜”的价格一般比传统蔬菜贵不少。因为前期研发成本高,科学家要花多年时间反复试验才能培育出新品种,这些投入最终会体现在售价上。同时,在推广种植阶段,这类蔬菜通常产量较低,种植技术要求更高,比如需要特定环境或精细管理,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初期市场供应量少,物以稀为贵,价格自然就上去了。比如板蓝根青菜一斤20元左右,皱叶菜一斤50元左右,都比普通的青菜贵多了。
先卖给中产其实,不只是我们父母没听过板蓝根青菜、皱叶菜,很多市民也没听过,一般的菜市场或商超并没有卖。这些“实验室蔬菜”最初都是通过精品超市、生鲜平台、餐饮机构创新菜单等渠道销售,而它们的第一批主流消费者也与这些渠道的主流消费群体高度重合——中高端消费者。渠道的适配性减少了信息触达的阻力,使“实验室蔬菜”更容易进入他们的选择范围。不难换位思考,看到一斤50元的皱叶菜,没有多少大妈会想着要买回来试试味道。中产普遍具备较高的教育水平,更容易理解“实验室培育”的技术逻辑,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和探索欲更高,更愿意尝鲜。比如打开某生鲜平台,检索“板蓝根青菜”,页面上的介绍很有吸引力,“历时17年研发出的新型功能性蔬菜”“含16种氨基酸和硒、钙、锌等8种微量元素”,而且“产地鲜”“营养鲜”“赏味鲜”“吃法鲜”,折扣价300g仅9.9元,高低要买回来试试看。对于精打细算的人来说,300g标价9.9元的青菜也是偏贵了,同样是在该生鲜平台,500g的上海青才卖2.99元。这也是中产率先尝鲜“实验室蔬菜”的一个原因——拥有相对宽裕的可支配收入的他们,更愿意承担“实验室蔬菜”的溢价。毕竟再怎么贵,“实验室蔬菜”不论是20元一斤还是50元一斤,占中产家庭总支出的比例都很有限。“实验室蔬菜”本身的高功能性,比如生鲜平台给它打上的tag“#高营养密度的高端健康蔬菜”,也契合中产从单纯的饱腹向品质追求转变的饮食需求。作为科技与农业结合的产物,“实验室蔬菜”代表着食材领域的创新突破,尝试这类产品是生活品质提升的一种象征。值得一提的是,当中产将一众“实验室蔬菜”捧红之后,也体现出他们引领风尚的作用。就像当年中产率先追捧牛油果、羽衣甘蓝一样,通过选择小众高价的科技农产品,他们在无形中划出了一条懂生活、重健康、敢尝鲜的品位界线,构建了一套隐形的身份认同体系——中产既扮演了早期尝鲜者的角色,也充当了生活美学引领者的角色。正是这样的身份“自觉”,让中产始终站在消费升级的前沿——他们乐于尝试各种新事物,也主动寻求差异化的生活方式,以此维持自身的阶层辨识度。所以不论是“实验室蔬菜”,还是什么新产品,商家常常都是先卖给中产。无论如何,“实验室蔬菜”的涌现已成趋势。不过,这些新品种仍需经历市场的严格检验——从口感、价格到实际营养价值,每一项都将决定其能否真正走向大众餐桌。在这一过程中,中产群体仍会是它们早期的体验者和反馈者。若是连中产都难以接受,也就意味着某些“实验室蔬菜”仍需在口感上继续优化,我们就静待中产的“种草”或“拔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