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Citrix NetScaler ADC与Gateway产品线近年持续爆发高危漏洞,本文以CVE-2025-7775为例,剖析其技术原理与影响,并追溯历史漏洞演化历程,分析高级威胁行为体利用此类漏洞的攻击链路。从目录遍历到内存安全漏洞,Citrix NetScaler漏洞呈现明确的技术演进路径,对防御方提出更高要求。本文深入分析CVE-2025-7775的技术细节、影响范围及缓解措施,并回顾CVE-2019-19781、CVE-2022-27518、CVE-2023-4966和CVE-2025-5777等历史漏洞,揭示Citrix NetScaler漏洞的演化趋势与攻击链特征,为安全从业者提供体系化技术参考。
🔍Citrix NetScaler ADC与Gateway产品线近年持续爆发高危漏洞,成为全球网络安全领域的核心关注对象。此类漏洞CVSS评分普遍突破9.0阈值,被多支高级威胁行为体积极武器化,引发多起重大安全事件。
📈Citrix NetScaler漏洞呈现明确的技术演进路径:早期以目录遍历为代表的应用层漏洞,正逐步被内存泄露、内存溢出等复杂内存安全问题取代。这种演变体现攻击者技术能力的迭代升级,对防御方的技术储备与响应策略提出更高要求。
🔧本文以CVE-2025-7775漏洞为切入点,深度剖析其技术原理与安全影响。CVE-2025-7775属于内存溢出类型,CVSS v4评分达9.2,可直接导致远程代码执行(RCE)及拒绝服务(DoS)攻击,目前已确认存在在野利用案例。
🕵️♂️本文追溯Citrix NetScaler历史漏洞演化历程,解析高级威胁行为体利用此类漏洞的攻击链路。从CVE-2019-19781(目录遍历漏洞)到CVE-2022-27518(远程代码执行漏洞)、CVE-2023-4966(CitrixBleed:内存泄露漏洞)和CVE-2025-5777(CitrixBleed 2:内存泄露漏洞),揭示Citrix NetScaler漏洞的演化趋势与攻击链特征。
🛡️本文为安全从业者提供体系化技术参考,建议组织完善漏洞管理体系,参与威胁情报共享,推进零信任架构落地,强化安全评估频次,建立供应商安全评估机制,并针对高危漏洞立即启动应急响应,保障系统安全。
原创 威胁情报中心 2025-09-01 09:39 北京
近年来,Citrix NetScaler ADC与Gateway持续爆发高危漏洞,引发全球网络安全领域关注。本文从CVE-2025-7775切入,深度剖析其技术原理与影响,并追溯相关历史漏洞演化历程,分析高级威胁行为体利用此类漏洞的攻击链路

引言
近年来,Citrix NetScaler ADC 与 Gateway 产品线持续爆发高危安全漏洞,已成为全球网络安全领域的核心关注对象。此类漏洞不仅 CVSS 评分普遍突破 9.0 阈值,更被多支高级威胁行为体积极武器化,引发多起重大安全事件。最新披露的 CVE-2025-7775 延续该高危态势,再度触发安全业界广泛警惕。回溯 2019 年至今的漏洞轨迹,Citrix NetScaler 漏洞呈现明确技术演进路径:早期以目录遍历为代表的应用层漏洞,正逐步被内存泄露、内存溢出等复杂内存安全问题取代。这种演变不仅体现攻击者技术能力的迭代升级,更对防御方的技术储备与响应策略提出更高要求。本文将以 CVE-2025-7775 漏洞为切入点,深度剖析其技术原理与安全影响,同时追溯 Citrix NetScaler 历史漏洞演化历程,解析高级威胁行为体利用此类漏洞的攻击链路,为安全从业者提供体系化技术参考。CVE-2025-7775 概况
漏洞概述
2025 年 8 月 26 日,Cloud Software Group(思杰公司)官方披露三款影响 Citrix NetScaler ADC 与 NetScaler Gateway 的新漏洞,其中风险等级最高的为 CVE-2025-7775。该漏洞属于内存溢出类型,CVSS v4 评分达 9.2,可直接导致远程代码执行(RCE)及拒绝服务(DoS)攻击。目前已确认存在在野利用案例,且被美国网络安全与基础设施安全局(CISA)纳入 “已知被利用漏洞(KEV)” 目录。CVE-2025-7775 官方定义为 “内存缓冲区操作范围限制不当” 漏洞,攻击者可通过该缺陷操控超出预期边界的内存区域,进而引发程序崩溃或执行任意代码。根据 CISA KEV 目录披露信息,该漏洞可支持远程代码执行,攻击者可在目标系统上部署恶意代码,实现数据窃取或恶意软件植入。技术原理分析
CVE-2025-7775 的核心风险点在于,NetScaler 系统处理特定网络请求时,对内存缓冲区操作的边界控制存在缺陷。尽管官方暂未公开漏洞相关代码,但结合同类漏洞的技术特征可推断,其可能存在以下三类问题:缓冲区边界检查缺失:处理网络请求阶段,系统未对输入数据的长度、格式进行有效验证,导致后续内存操作可能突破预分配缓冲区边界;不安全内存操作函数滥用:存在 strcpy、memcpy 等未做安全封装的内存操作函数调用场景,在未充分校验源数据长度的情况下执行内存复制;整数溢出触发风险:计算缓冲区大小或内存偏移量时可能存在整数溢出,导致实际分配内存空间小于需求,间接引发缓冲区溢出。与此前 CVE-2025-6543 类似,此类漏洞利用门槛较高,主要被国家背景攻击者或技术成熟的威胁组织用于定向攻击,暂未出现大规模滥用情况。影响范围与安全影响
CVE-2025-7775 覆盖多类 NetScaler 配置场景,具体受影响版本如下:NetScaler ADC、NetScaler Gateway 14.1 版本:低于 14.1-47.48;NetScaler ADC、NetScaler Gateway 13.1 版本:低于 13.1-59.22;NetScaler ADC 13.1-FIPS/13.1-NDcPP 版本:低于 13.1-37.241;NetScaler ADC 12.1-FIPS/12.1-NDcPP 版本:低于 12.1-55.330。此外,所有基于 NetScaler 实例部署的 Secure Private Access 环境均受该漏洞影响。从安全危害维度看,CVE-2025-7775 具备以下关键特征:无需身份验证:攻击者无需获取任何凭证即可触发漏洞,大幅降低攻击门槛;远程可利用性:通过网络层面即可远程触发漏洞,无需物理接触目标设备;高危害后果:成功利用可实现远程代码执行,攻击者可获取目标系统完全控制权;在野利用确认:已证实存在实际攻击案例,表明攻击者已掌握成熟利用技术。缓解措施与修复方案
针对 CVE-2025-7775 漏洞,Citrix 官方推荐采取以下缓解与修复措施:优先应用官方补丁升级至安全版本: NetScaler ADC、NetScaler Gateway:升级至 14.1-47.48 及以上版本、13.1-59.22 及以上版本; NetScaler ADC 13.1-FIPS/13.1-NDcPP:升级至 13.1-37.241 及以上版本; NetScaler ADC 12.1-FIPS/12.1-NDcPP:升级至 12.1-55.330 及以上版本;
终止所有活跃会话:待所有 NetScaler 设备完成升级并加入 HA 集群后,执行以下命令终止 ICA 与 PCoIP 会话:kill icaconnection -allkill pcoipConnection -all限制管理界面暴露面:禁止管理接口直接接入互联网,通过访问控制策略缩减攻击面;实施网络分段隔离:通过网络分区限制 NetScaler 设备的访问范围,阻断攻击者横向移动路径;强化日志监控分析:持续采集 NetScaler 设备日志,重点监测可疑登录行为与异常操作模式。Citrix NetScaler 历史漏洞演变
CVE-2019-19781:目录遍历漏洞
2019 年 12 月,Citrix 披露影响 NetScaler ADC 与 Gateway 的高危漏洞 CVE-2019-19781,CVSS 评分 9.8。该漏洞属于目录遍历类型,支持未经身份验证的远程攻击者在目标系统上执行任意代码。漏洞根源在于 Perl 脚本 newbm.pl 中的路径验证逻辑缺陷。在漏洞代码中,UsersPrefs 模块直接从 NSC_USER HTTP 头提取数据构建文件路径,未执行任何过滤或校验操作,核心代码片段如下:sub csd {
my $username = Encode::decode('utf8',$ENV{'HTTP_NSC_USER'}) || errorpage("Missing NSC_USER header.");
$self->{username} = $username;
...
$self->{filename} = NetScaler::Portal::Config::c->{bookmark_dir} . Encode::encode('utf8',$username) . '.xml';
}
攻击者通过在 NSC_USER 头注入 “../../../netscaler/portal/templates/” 等路径遍历字符串,结合 XML 模板执行功能,可直接实现远程代码执行。该漏洞利用链路简短、技术门槛低,披露后短期内即出现大规模滥用。荷兰国家网络安全中心(NCSC)已发布针对性检测脚本,协助组织排查入侵痕迹。据统计,该漏洞影响范围覆盖全球超 8 万台暴露于互联网的设备,漏洞披露一个月后仍有约 25% 的设备未完成修复。CVE-2022-27518:远程代码执行漏洞
2022 年 12 月,Citrix 披露 CVE-2022-27518 漏洞,该漏洞影响 NetScaler ADC 与 Gateway,CVSS 评分 9.8,支持未经身份验证的远程攻击者在特定配置设备上执行任意代码。该漏洞存在明显场景限制,仅影响配置为 SAML SP 或 IdP 的 NetScaler 设备。目前官方未完全公开漏洞技术细节,但结合安全研究人员的逆向分析结果,推测漏洞根源在于 SAML 认证流程中对外部输入的处理逻辑存在缺陷。CVE-2023-4966(CitrixBleed):内存泄露漏洞
2023 年 10 月,Citrix 披露 CVE-2023-4966 漏洞(俗称 “CitrixBleed”),该漏洞属于严重内存泄露类型,CVSS 评分 9.4,允许未经身份验证的远程攻击者从 NetScaler 设备内存中窃取会话令牌等敏感信息。通过对比 NetScaler 未打补丁版本(13.1-48.47)与修复版本(13.1-49.15),研究人员发现核心差异在于 “ns_aaa_oauth_send_openid_config” 与 “ns_aaa_oauthrp_send_openid_config” 两个函数,修复版本在生成响应前新增了边界检查逻辑。该漏洞本质是对 snprintf 函数返回值的误用,导致内存越界读取,关键代码片段如下:iVar3 = snprintf(print_temp_rule, 0x20000, "{\"issuer\": \"https://%.*s\", \"authorization_endpoint\": \"https://%.*s/oauth/idp/login\", \"token_endpoint\": \"https://%.*s/oauth/idp/token\", \"jwks_uri\": \"https://%.*s/oauth/idp/certs\", \"response_types_supported\": [\"code\", \"token\", ...
此处存在关键逻辑缺陷:snprintf 函数第二个参数 0x20000 仅用于限制存储到 print_temp_rule 变量的字符串长度(截取前 0x20000 字节),但其返回值为完整格式化后的字符串长度(未截取)。当 hostname 长度超出预期时,want_to_write_len 可能远超 0x20000,而后续 ns_vpn_send_response 函数直接使用该返回值作为长度参数,导致缓冲区外的内存数据被封装到响应中。攻击者通过发送包含超长 Host 头的 HTTP GET 请求触发漏洞,从内存中窃取会话令牌,进而绕过多因素认证(MFA)。该攻击方式隐蔽性强,且可获取高价值认证凭证,已成为 LockBit 等高级威胁组织的首选初始访问手段。漏洞主要影响以下两个 URL 端点:https://[target]/oauth/idp/.well-known/openid-configurationhttps://[target]/oauth/rp/.well-known/openid-configuration研究人员通过数千次模拟测试确认,内存中存在 32-65 字节的十六进制字符串,该字符串即为会话 Cookie。获取该 Cookie 后,攻击者可直接劫持账户,无限制访问目标设备。CVE-2025-5777(CitrixBleed 2):内存泄露漏洞
2025 年初,Citrix 披露 CVE-2025-5777 漏洞(俗称 “CitrixBleed 2”),该漏洞与 CVE-2023-4966 技术特征类似,同属内存泄露类型,CVSS 评分 9.3,支持未经身份验证的远程攻击者从 NetScaler 设备内存中窃取敏感信息。CitrixBleed 2 延续了前序漏洞的攻击逻辑,核心仍为内存越界读取缺陷。攻击者通过构造特定请求包,可从 NetScaler 设备内存中提取有效会话令牌,绕过身份验证与多因素认证机制。与 CVE-2023-4966 相比,CitrixBleed 2 的修复难度更高,需对相关代码进行彻底重构,而非简单补充边界检查,这一现象侧面反映 Citrix 产品代码中可能存在系统性内存安全隐患。ReliaQuest 研究团队已观察到攻击者对该漏洞的活跃利用,用于获取目标环境初始访问权限,典型攻击特征包括:Citrix Web 会话在无用户交互情况下完成认证,表明攻击者利用窃取的会话令牌绕过 MFA;相同 Citrix 会话在合法与可疑 IP 地址间重复使用,体现会话劫持与跨源重放行为;攻击者获取访问权限后立即发起 LDAP 查询,开展 Active Directory 侦察以映射用户、组及权限关系;多台设备上出现 adeexplorer64.exe 进程实例,表明攻击者实施协同域侦察与跨域控制器连接尝试;Citrix 会话源 IP 关联 DataCamp 等消费者 VPN 服务商数据中心,显示攻击者通过匿名基础设施隐藏溯源路径。历史漏洞对比分析
漏洞类型演变趋势
2019-2025 年间,Citrix NetScaler 漏洞类型呈现清晰演变轨迹:从早期应用层漏洞(如目录遍历)逐步向复杂内存安全漏洞(如内存泄露、内存溢出)过渡。这种演变不仅体现攻击者技术能力的升级,更对防御方的漏洞检测、应急响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漏洞技术特点对比
下表对四款关键 Citrix NetScaler 漏洞的技术特征与利用方式进行对比:漏洞编号
漏洞类型
技术成因
攻击前提
攻击影响
利用难度
CVE-2019-19781目录遍历
路径验证缺陷
无需认证
远程代码执行
低
CVE-2022-27518远程代码执行
SAML 处理缺陷无需认证,需特定配置
远程代码执行
中
CVE-2023-4966内存泄露
snprintf 返回值误用无需认证
信息泄露、会话劫持
中
CVE-2025-5777内存泄露
内存越界读取
无需认证
信息泄露、会话劫持
中
CVE-2025-7775内存溢出
缓冲区操作范围限制不当
无需认证
远程代码执行、拒绝服务
中高
从技术成因维度分析,上述漏洞反映不同层面的安全缺陷:CVE-2019-19781 属于应用层路径验证问题;CVE-2022-27518 源于 SAML 认证流程处理逻辑缺陷;CVE-2023-4966 与 CVE-2025-5777 为内存管理层面的越界读取问题;CVE-2025-7775 则是内存缓冲区操作边界控制不当引发的溢出漏洞。漏洞利用难度与影响范围
从利用难度看,CVE-2019-19781 门槛最低,攻击链路短、技术实现直接;后续漏洞利用难度逐步提升,尤其是最新的 CVE-2025-7775,需掌握内存布局分析、shellcode 编写等复杂技术才能实现有效利用。从影响范围看,多数漏洞覆盖广泛的 NetScaler 版本,且无需特殊配置即可触发。需特别注意的是,CVE-2022-27518 存在场景限制,仅影响配置为 SAML SP 或 IdP 的设备,这一特性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其实际影响范围。攻击链分析
上述漏洞在攻击链中承担的角色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如下:初始访问阶段:所有漏洞均可用于获取初始访问权限,但实现方式不同。CVE-2019-19781、CVE-2022-27518 直接提供远程代码执行能力;CVE-2023-4966、CVE-2025-5777 通过窃取会话令牌间接获取访问权限;CVE-2025-7775 具备两种能力潜力;权限提升阶段:获取初始访问后,攻击者通常需开展权限提升操作。CVE-2019-19781、CVE-2025-7775 等支持直接代码执行的漏洞,可为权限提升提供更多技术路径;持久化阶段:攻击者可能利用漏洞部署后门或篡改系统配置,确保持久访问。例如通过 CVE-2019-19781 植入 Web Shell,或借助 CVE-2025-7775 修改启动脚本;横向移动阶段:控制 NetScaler 设备后,攻击者可将其作为跳板,渗透内部网络其他系统。尤其对于配置为 VPN 网关的 NetScaler 设备,攻击者可直接通过其访问内部网络资源;数据窃取 / 破坏阶段:攻击最终阶段,攻击者可能实施敏感数据窃取或部署勒索软件。例如 LockBit 组织利用 CVE-2023-4966 攻击某大型机构,导致系统中断并疑似窃取敏感数据。高级威胁行为者分析
LockBit 勒索软件团伙
LockBit 为与俄罗斯存在关联的勒索软件组织,历史受害者包括 Accenture、Continental、英国皇家邮政等知名机构。该组织采用 “勒索软件即服务(RaaS)” 运营模式,允许附属成员使用其技术基础设施发起攻击,并按比例分配赎金收益。2023 年 11 月,LockBit 组织利用 Citrix NetScaler ADC 与 Gateway 的 CVE-2023-4966(CitrixBleed)漏洞,对某大型机构发起攻击。据《华尔街日报》报道,LockBit 对 该机构的网络攻击核心利用 CitrixBleed 漏洞。安全研究员 Kevin Beaumont 证实,该机构未能及时对其 Citrix NetScaler Gateway 设备的 CitrixBleed 漏洞进行修复,成为攻击成功的关键因素。该漏洞的高危性体现在其可轻松绕开身份验证机制,为勒索软件组织提供进入企业内网的便捷通道。此次攻击导致该机构系统中断,据公开信息显示,该银行被迫通过携带 USB 闪存驱动器的信使在曼哈顿区域内处理交易业务。LockBit 组织的典型攻击模式包含以下环节:初始访问:利用 CitrixBleed 等漏洞绕开认证机制,获取系统访问权限;数据窃取:批量窃取敏感数据,为 “双重勒索” 策略储备筹码;横向移动:在内部网络中扩展访问范围,定位高价值目标资产;勒索软件部署:加密目标设备文件,推送赎金要求;双重勒索:以公开泄露窃取数据为威胁,进一步施压受害者支付赎金。APT29(Cozy Bear)
APT29(又称 Cozy Bear、The Dukes)是与俄罗斯情报机构存在关联的高级持续性威胁组织,以复杂攻击技术与针对性间谍活动著称,攻击目标主要涵盖政府机构、外交部门、智库及国际组织。根据安全研究人员的溯源分析,APT29 曾利用 CVE-2019-19781 漏洞开展攻击行动。该组织的攻击具备以下典型特征:精准鱼叉钓鱼:制作高度定制化的钓鱼邮件,针对特定目标人员开展社会工程学攻击;多阶段恶意软件:部署 WellMess、WellMail 等复杂多阶段恶意软件,实现隐蔽控制;隐蔽通信机制:采用加密算法与隐蔽通道(如 DNS 隧道)实现与命令控制(C2)服务器的通信;多样化持久化技术:运用注册表劫持、服务篡改等多种技术,确保长期控制目标系统;定向情报收集:攻击重点聚焦政治、外交、国防领域的敏感情报,而非泛化数据窃取。结论与展望
Citrix NetScaler 漏洞的演化历程,清晰呈现网络攻击技术的升级路径:从简单应用层逻辑缺陷,逐步向复杂内存操作漏洞演进。这种技术迭代使得漏洞利用行为更具隐蔽性,同时提升了检测与防御的技术门槛。从 CVE-2019-19781 到 CVE-2025-7775,可观察到以下核心趋势:漏洞类型迭代:从应用层漏洞(目录遍历)向内存安全漏洞(内存泄露、内存溢出)过渡,攻击技术复杂度持续提升;攻击者能力升级:高级威胁行为体的技术储备不断强化,可快速实现新披露漏洞的武器化;攻击目标精准化:从早期随机攻击模式,逐步转向针对高价值目标的定向攻击,战略规划更趋成熟;攻击链复杂化:攻击者构建多技术融合、多漏洞协同的复杂攻击链,以实现持久化访问与大范围影响。对于安全从业者而言,深入理解漏洞技术本质与攻击者行为模式至关重要。唯有通过深度剖析漏洞成因、构建体系化防御架构,才能在与高级威胁行为体的对抗中保持主动。随着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的快速发展,应用交付控制器(ADC)与网关设备将持续成为高价值攻击目标。安全团队需持续关注此类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状态,建立常态化威胁应对机制。具体而言,组织应重点落实以下措施:完善漏洞管理体系:建立覆盖风险评估、补丁测试、应急部署的全流程漏洞管理机制,确保高危漏洞及时修复;参与威胁情报共享:加入行业威胁情报联盟,实时获取最新攻击趋势与技术特征,提前部署防御策略;推进零信任架构落地:摒弃 “内部网络默认安全” 的传统假设,对所有访问请求执行严格身份验证与权限校验;强化安全评估频次:定期开展渗透测试与红队演练,主动发现并修复潜在安全漏洞;建立供应商安全评估机制:将安全能力纳入供应商选型标准,定期评估供应商的漏洞响应效率与安全实践水平。最后,针对 CVE-2025-7775 这类高危漏洞,组织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优先完成安全版本升级,终止所有活跃会话,开展全面入侵溯源,并制定长期防御策略。唯有通过快速响应与体系化防御结合,才能在动态变化的威胁环境中保障系统安全。点击阅读原文至ALPHA 8.3即刻助力威胁研判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