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轶事 - 知乎专栏 09月12日
辅导印度女生成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作为辅导员,我帮助一位刚换组的印度女生解决沟通和职业发展问题。她因害羞不擅长表达,我鼓励她勇于发言;针对她对升职的误解,我解释了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被动执行更重要。她反映阅读文档困难,我分享了自己边读边查、先抓大方向再深入的理解方法,并强调深度阅读和思考的重要性。建议她分配固定时间专注学习,建立整体认知模型,并通过提问完善理解。最后,我提出学习与思考需平衡,并建议读完后再做笔记,避免边读边记导致方向偏差。

🗣️ 沟通方面:初期的问题主要在于害羞,不擅长在组会上表达自己的想法,需要鼓励其勇于发言和主动沟通。

📈 职业发展:对升职的理解存在偏差,将其视为标准化考试,需引导其认识到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影响他人决策的重要性。

📚 阅读方法:建议边读边查字典,先理解整体方向再深入细节,类似陶渊明‘不求甚解’和诸葛亮‘观其大略’的思路,提高效率。

⏳ 时间管理:强调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建议分配固定时间专注学习,减少碎片化时间的浪费,避免‘左耳进右耳出’。

🧠 思考方法:鼓励建立整体认知模型,通过提问生成‘对抗样本’不断完善脑中模型,追求‘独到理解’,即各因素互动的自洽图景。

✍️ 笔记策略:建议读完后再做笔记,避免边读边记导致方向偏差,更高效的方式是写事后总结或批评意见,在脑中重构阅读材料。

我们公司有很多各类的辅导计划(mentorship program),我经常作为辅导员(mentor)给别人提建议。

有一次我匹配到一个印度女生,她刚换到一个新的组里,对项目不是很熟悉,对自己的前途也比较迷茫。我和她交流,发现一开始的问题主要是过于害羞不擅长和领导沟通,无法将自己的想法传达出去。我和她说“你是个人,不是台干活的机器,你有表达的权力”。她听取了我的意见,勇于在组会上发言并且变得自信了一些。

接下来,则是对于升职的要求不是很清楚,下意识地把升职当成标准化考试,老板出什么样的题,下面只要照着做就行。我就和她说,再往上走,就是不是被动解题了,而是要自己找题来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升职并不是因为做题做得有多好,而是因为能主动地帮别人,特别是帮助领导层指出和解决问题,并且影响其它组员的决策。

但如何才能主动地帮助和影响别人呢?因为疫情与组员的面对面互动变得很少,不知道组里其它人在做什么,开会时自然不能提出有用的想法,更不用说要做到语惊四座。在听了我“多读文档多做功课”的建议之后,她向我抱怨说她读不进文档,甚至是一天读一个段落都很费劲。这让我非常吃惊。

我于是举了个自己的例子:在2020年新冠大流行之时,如何去读有关新冠病毒的学术论文,以辅助日常生活的选择。显然我不是生物专业的,一开始看文章,可能一句摘要里面有一半的单词不认识,更不用说理解这句话的内容是什么。

解决的方案是边读边查字典,先搞清楚一些词的基本意思,从而对这句话有大概的理解,但不用思考得很细,因为在没看到大体方向之前,对于一句话任意的过度解读都可能是错的。接下来可以带着对这些话的模糊理解去读文章。一开始看一篇文章,很多细节没明白也是正常的,不需要咬文嚼字,而是立即去找下一篇相关文章去读。读多了,从多个角度和侧面去理解一件事情,之前的那些不清晰和怀有疑问的地方就自然就解开了。

这就是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诸葛亮说的“观其大略”,先不往细节里抠,明白了大方向之后,自然会明白重要的细节在哪里,再针对性地往下挖,最后反而理解得最深入。这样既减少了思考的负担,又提高了获取知识的效率。

对组内的技术文档,思路是类似的。每个组里都有大量的术语和黑话,奇奇怪怪的字母缩写和定义不同的单词,刚来的人必定是一头雾水,但多看各种文档,辅以对照比较,再找人求教一下,就差不多了。

这和解一个线性方程组是非常类似的,解方程的最好办法是增加线性独立的数据量,而不是在已有的小数据集上死磕。不管多么高级的正则化方法,都不能保证在缺数据的情况下得到真实的解。

可能因为手机的普及,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现在成了一个非常稀缺的技能。有了这个,就相对少受自己原来专业技能的制约,走出原来的舒适区,不断地学到新的东西,不断成长,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占得先机。

这部分我之前的博客里也写过很多次了,重要性也不再赘述。要诀是分一些固定的时间出来,集中精力专心做一件事情,把它做好,少浪费时间在信息密度低的内容上,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火力看一类高度相关的内容,有时还要适当给自己出题,建立联系,激发思考,最终形成自己对这个方向的独到理解,这样才算是学到了。不然的话就是左耳进右耳出,花了大把时间,学了又忘了。

至于什么才是“独到理解”,这对每人而言都不同。对我个人来说,对于现象的简单记忆、罗列和看到直接关联是远远不够的,脑中非要有各因素如何互动的整体图景,并且这图景要能自洽,反复摆弄后找不到逻辑的漏洞才行,有时候,甚至想要找到一个能大体上解释一切现象的公式不可。

这个要求当然很难达到(或者说经常根本无法达到),但在努力达到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地琢磨摆弄,通过不停地向自己提问,来生成大量的针对当前脑中模型的“对抗样本”,这样脑中的模型就会不断完善,也就达到了深入阅读和思考的目的。所谓“法乎其上,得乎其中”,设一个比较高的目标并且养成习惯,步子自然能迈得大一些。

现在大家节奏快,时间碎片化,大段的时间没有,那就只能仔细地想一想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比较合适,阅读和思考两者什么样的配比合适。比如说等车时可以对刚读完的东西进行一些思考,思考进入死胡同,要及时意识到并且切换到别的事情上去,然后放空脑袋继续阅读。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就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把握了。


统一回答一下大家的问题。

关于做笔记:我个人建议是不用边读边做笔记,而是在读完有一定的思考之后再稍微做一点。边读边做笔记的问题是脑子没用在该用的地方,分明是要思考“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现在变成了“下面这一段里哪句话是重点要记下来”,这样大方向就错了。即便是读学术论文这样高知识密度的内容,也经常出现一篇文章里只有几句话是真正有用的。而这件事情,不把全文通看一遍是很难发现的,在没看完的时候就做笔记,那就是记了个寂寞。

有时候甚至可以说,笔记做得越工整,可能学习效果越差……这是一个经典的“越勤勉越糟糕”的例子。与其花时间做笔记,不如写事后总结,写批评意见,在脑中把阅读材料推倒重构。这样更有效率。

去掉惰性:除了一贯的”需要自律与勤奋“的口号之外,一个办法是把大任务分解成子任务,分解到觉得自己“十五分钟就能做完”的程度,自然会有动力去做。也许最后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但至少完成了。如果是天天想着自己如何赚一个亿,那可能永远迈不出第一步来。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辅导计划 职业发展 沟通技巧 深度阅读 时间管理 思考方法 Mentorship Career Growth Communication Skills Deep Reading Time Management Thinking Method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