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作者回顾了学习 Rust 十年来的成长,从技术、社区到事业的进步。然而,最大的收获是对技术与政治关系的深刻理解。从 Anthropic 的公告到各国的 AI 主权争夺,技术无国界的理想已经破灭,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技术竞争和封锁。作者认为,开源社区是跨国边界的重要缓冲区,是全球开发者共享知识与工具的公共领域,是技术平权的最低保障线。在技术主权时代,参与和支持开源社区是保持人类文明底线的务实选择。
💡 Rust 十年学习之旅,不仅是技术上的成长,更是对技术与政治关系的深刻理解。从最初的实用主义精神,到认识到技术易被政治服务,作者经历了观念的转变。
🌐 Anthropic 的公告揭示了 AI 主权之争的现实,技术无国界的理想破灭,取而代之的是技术竞争和封锁。作者认为,这是国家竞争的重要战略高地,AI 话语权关乎国家安全。
🔗 开源社区是跨国边界的重要缓冲区,是全球开发者共享知识与工具的公共领域。开源降低了被锁死的风险,是技术平权的最低保障线。
🚫 技术平权不是乌托邦,而是避免战争、保障人类共同未来的底线。开源技术平权能降低误判与升级的速度,避免技术神秘化带来的恐慌或过度反应。
🌍 作者呼吁个体开发者参与和支持开源社区,每一行开源代码,每一次技术分享,都是在为保持世界的技术平权做贡献,这是在技术主权时代保持人类文明底线的务实选择。
原创 张汉东 2025-09-08 00:05 河北

“友情提示: 本篇涉及Rust、AI 主权与地缘政治与开源技术平权的理性探讨(非键政向),不喜请滑走且勿喷,要看请一定阅读到最后。然而这个话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
我从 2015 年 5 月 15 日,Rust 正式稳定版 1.0 发布之后开始正式踏上 Rust 学习之路。今年 2025 年,恰逢 Rust 十周年之际,回望这十年专注Rust的生涯,我也想谈谈自己的成长。表面上看,成长是显而易见的:社区层面。从 2018 年开始做 Rust 日报,组织 Rust Meetup 和 RustChinaConf ,在各大会议论坛发表演讲,我成功消除了社交恐惧症。虽算不上社交狂魔,但主动性确实改善了不少。事业层面。 - 从公司打工到独立咨询师,再到投身开源项目支持,眼界得到充分拓展。技术层面。学习 Rust 前遭遇技术瓶颈,学习后迅速找到突破口。我把 Rust 的编译错误当作需要攀登的山峰,一路付出很多,但非常值得。这三个层面的成长,对我非常重要。但相比今天要谈的另一项成长,它们都显得微不足道。Rust 社区让我从"技术无国界"的幻觉中醒来——这是 Rust 带给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技术并非无国界
这几天,Claude 母公司 Anthropic 的一则公告震动了中国乃至世界。
其实,作为 Claude Code 的死忠用户,我知道中国本来就在 Anthropic 限制区域名单上,我都习以为常了。然而这次公告上有两点格外刺眼,“中国这样的敌对国家”以及“禁止哪怕是有中国 VC 超过 50% 占股的公司”。 这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AI 主权战争已经打响了。对此,有人批评说:“企业一旦政治化就难走远”;也有人认为:“AI 主权比核武器还重要”。这背后折射出一个让你我都无法回避的现实:当技术具有“战略支撑”意义时,它就不再是中立的工具,而是被赋予政治与价值观的属性。这让我不禁想起,Rust 社区里曾有一句广为引用的话:“Tech will always be political. The aim of developing Rust is to make the world closer to a certain ideal world.” 翻译过来就是,技术背后总有理想世界观,它从来不是无国界的真空存在。我第一次是在俄乌战争打响之际,在 Rust 官方论坛看到的这句话。 作为曾经是技术无国界的捍卫者,我一度无法理解 Rust 社区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在我第一次接触 Rust 语言时,就知道它是一门非常务实的语言。 它宣传的“无 GC 安全与性能兼得”并不是理想主义空谈。 Rust承认C/C++的缺陷,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和向安全语言过渡的方法。这分明是一种面向现实问题的实用主义精神。后来,我逐渐意识到,技术本身极易为政治服务,这是无法避免的现实。根本不存在什么技术无国界。若技术背离中立立场,可能导致社区分裂、生态受限。许多具有政治属性和战略价值的技术反而因为国家、资本、甚至意识形态的推动而获得大量资源和支持,被迅速推进。Rust 社区提出的那句话,是一种警世名言:不要将技术命运交给把"政治"置于"技术最适"之前的团队。一旦"政治"成为明示前提,开发者的长期投资风险就会提高——API演进、生态治理、工具链策略、许可与合规等关键决策可能被政治议题主导,带来与技术优劣无关的变动成本。 这就是为什么 Rust 基金会的成员公司和技术活动始终面向全球。开源社区在技术平权中的重要性
“技术平权不是“和平的保证书”,但它是“防止全面战争的保险丝”。
Rust 基金会和 Rust 团队一直在践行技术平权理念。正是深刻理解"技术有国界"的现实,才身体力行地倡导和实施技术平权的开源理念。随着 AI 的流行,在世界各国之间已经开始了 AI 主权之争。Anthropic 那则公告已经向世人宣告了这一事实。据我所知, Anthropic 已经和美国很多军工企业合作。在当下 AI 主权的战略之争的世界格局下,该公司所作的“去风险”决策之一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限制成为企业不得不为之的选择,甚至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越来越多 AI 公司的必选项。AI 已然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战略高地,无论是数据控制、计算能力、算法安全都关乎国家安全与全球技术话语权。拒绝某些地区的实体使用关键技术产品,某种程度上是为保护本土 AI 生态链、维护战略优势。如果面对这样的世界格局,如果还保持“技术无国界”的想法,实属过于天真了。让我们面对现实吧!技术不是脱离价值体系的中性产物,它在不同文化、不同政治体制下会被投入不同目的,被赋予不同边界。当技术不可避免地嵌入政治与价值观,尤其当技术具备“战略性支撑”意义时,其超越单纯工具的属性被大大放大。国家的意志,我们无法改变。那么,我们作为普通公民,就毫无办法可言了吗? 并非如此。别忘了,我们还有开源社区。当商业公司因政治原因设限时,开源社区成为全球开发者共享知识与工具的公共领域。开源社区是跨国边界的重要缓冲区。如果关键技术完全被少数大国或公司垄断,其他国家只能沦为“技术殖民地”。开源降低了被锁死的风险。当部分基础技术被设为全球“公地”,技术壁垒引发的误判与对抗就能减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就能避免战争。也许有人会说,“不可能所有技术都开源,战略级技术(军用 AI、尖端芯片、核能技术)仍会被严控”。但部分 基础性、通用性技术(编程语言、开源框架、AI 通用模型、基础算法)完全可以通过开源保障最小限度的技术平权。开源不是天真,而是最低保障线。AI 主权是国家层面的必然,但技术平权是人类层面永恒的刚需。如果缺乏技术平权,AI 极可能成为新冷战的导火索。如果存在足够的开源共享机制,人类社会则有机会在竞争中保持合作的余地。技术平权不是乌托邦,而是避免战争、保障人类共同未来的底线。开源技术平权并不能消除所有冲突,因为国家强权逻辑、资源争夺依旧存在。但它能降低误判与升级的速度:如果双方都能接触、理解同一类技术,就不容易因为“技术神秘化”而恐慌或过度反应。这十分类似于冷战时期的“热线电话”机制,虽然不能阻止对抗,但能避免误判引发核战争。换句简单的话说:没有技术平权意味着战争风险指数级上升。而有了技术平权,虽然战争不能彻底避免,但风险会被显著降低,冲突更可能被限制在可控范围。 所以,开源的意义,在当下这个世界格局,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层面。小结
回顾我的十年 Rust 生涯,最大的收获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对"技术与政治关系"的深刻理解。从 Anthropic 的公告到各国的 AI 主权争夺,技术无国界的理想已经破灭,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技术竞争和封锁。但历史告诉我们,完全的技术隔离只会加剧猜疑和对抗。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差点毁灭人类文明,而今天的 AI 竞赛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因为 AI 不仅是武器,更是重塑社会运行逻辑的基础设施。在这个背景下,开源社区的存在显得格外珍贵。它不是万能药,无法消除国家间的结构性矛盾,但它提供了一个最低限度的技术透明度和共享机制。当基础技术保持开放,误判和恐慌就会减少;当开发者能够跨越国界协作,对话的渠道就不会完全关闭。作为个体开发者,我们改变不了大国博弈的走向,但可以选择参与和支持开源社区。每一行开源代码,每一次技术分享,都是在为保持世界的技术平权做贡献。这不是理想主义的空谈,而是在技术主权时代保持人类文明底线的务实选择。技术有国界,但开源无国界。这或许是我们这代技术人能为世界和平做出的最大贡献。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