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泰國瀕危巨型魚類如湄公河巨鯰和暹羅印度鯉,在野外數量銳減的情況下,反而在私人飼養環境中大量繁殖。政府孵化場、寺廟、養殖場等場所的飼養數量可能遠超野外族群,引發科學家思考如何利用這些圈養族群協助扭轉野生族群下降的趨勢,但面臨基因瓶頸和適應性挑戰。
🌊 泰國瀕危巨型魚類如湄公河巨鯰和暹羅印度鯉在野外數量銳減,但在私人飼養環境中反而大量繁殖,政府孵化場、寺廟、養殖場等場所的飼養數量可能遠超野外族群。
🤝 科學家開始思考如何利用這些圈養族群協助扭轉野生族群下降的趨勢,但面臨基因瓶頸和適應性挑戰,如溫馴性格和依賴人工餵食等不利於野外生存的特徵。
🧬 為解決基因瓶頸問題,研究人員正嘗試追蹤圈養魚隻的數量、飼養地點和基因多樣性,並採集基因樣本,以確保重建的野生族群基因夠強健、能在野外活下去。
🏛️ 巨型魚類在泰國常與宗教信仰產生連結,許多收藏家因懷舊情懷或商業目的而飼養這些魚類,部分收藏家甚至積極參與保育工作,如收容瀕危物種。
🌉 對於如何利用圈養族群協助野生族群,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普遍認為需要採取更全面的策略,包括保護和復育棲地、控制非法捕撈、解決水壩造成的生態衝擊等。
這些河中巨獸在野外的數量銳減,卻在私人飼養環境中欣欣向榮,成為科學家眼中復育的契機。
泰國有好些野外瀕危的巨型魚類,反而能在公家孵化場、寺廟、農場或是民宅後院的池塘中看到。比如圖中這條攝於泰國考通(Khao Thong)吉爾漢釣魚度假村(Gilham's Fishing Resort)的暹羅印度鯉。PHOTOGRAPH BY ZEB HOGAN
去年在泰國清邁,一座被洪水淹沒的火車站外,竟然出現了一條長達1.8到2.1公尺、重達91公斤的湄公河巨鯰(giant barb,Pangasianodon gigas),被困在售票亭前。這幅超現實的場景不僅讓路過民眾看得目瞪口呆,也讓人不禁疑惑──牠究竟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呢?
起碼答案不是湄公河(Mekong River)。雖然這條流經東南亞多國的河流是湄公河巨鯰的天然棲息地,但身為世界上最大淡水魚之一的湄公河巨鯰,在泰國野外幾乎絕跡,已是極度瀕危物種。因此,受困在火車站的這條湄公河巨鯰必然是源於人為飼養環境,有可能是隨著洪水氾濫,從私人池塘、寺廟魚池或是有人放養的水庫中逃出來的。
隨著這條離家湄公河巨鯰浮上檯面的,是其他同樣瀕危的暹羅印度鯉(giant barb,Catlocarpio siamensis)等巨型魚類,正在泰國各地大量人工繁殖的現況。政府孵化場、商業養殖場和私人飼主,基於經營釣魚池、宗教需求或觀賞展演等用途,而養殖瀕危的巨魚;這些檯面下未登記在案的魚隻黑數,數量甚至可能遠超野外尚存的族群。
正因如此,科學家開始思考一個關鍵問題:這些人為圈養的族群,是否有機會協助扭轉野生巨魚數量下降的趨勢?內華達大學雷諾分校研究湄公河巨型魚類已有數十年之久的生物學家澤布.霍根(Zeb Hogan)表示:「圈養族群可能不只是備用方案,有了適當的科學研究和保育措施,這些魚或許能回哺野生族群,避免這些指標性魚類徹底消失。」
一如這些2008 年拍攝的照片所示,湄公河三角洲(Mekong Delta)的養殖漁業相當普遍,鯰魚養殖尤其受歡迎。同為鯰魚的湄公河巨鯰,也相當適應人工飼養環境。 PHOTOGRAPH BY JUSTIN MOTT/REDUX
神聖的巨魚
湄公河巨鯰過去數量豐沛,又可長到272公斤以上,不僅是當地人重要的食物來源,更因巨大體型而受人崇敬。20世紀初,泰國漁民每年還能夠捕獲數百條,但後來逐漸減少到數十條。在清孔鎮(Chiang Khong)捕魚數十年,今年79歲的布恩里安・吉納拉(Boonrian Jinarat)回憶當時的光景,說:「我去河裡洗澡時,順手就能抓條魚當晚餐。」
但榮景已不復存在。雖然缺乏確切的野生族群數據,但泰國已經好多年沒有捕獲野生湄公河巨鯰的記錄了。如今,在清孔鎮的下游建有一座巨大的金色鯰魚雕像,就矗立在牠曾經悠游的水域,見證著野外族群的消失。」
意識到巨鯰族群面臨威脅,泰國政府在1980年代初期啟動了保育繁殖計畫。幸運的是,人工孵化技術在湄公河巨鯰身上出乎意料地奏效,使牠們的族群得以在公家機構中穩定成長。
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巨魚逐漸流入私人手中。收藏家、寺廟管理人和養殖戶紛紛開始飼養巨鯰,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性的魚種,包括世界最大鯉科魚類「暹羅印度鯉」,還有外型醒目、極為稀有的「穗鬚原鯉(Seven-striped barb,Probarbus jullieni,又稱黃金七紋大鯉)」。烏汶叻差他尼大學魚類生物學家柴烏.格魯德潘(Chaiwut Grudpan)指出:「巨大的體型賦予牠們神聖地位,也讓這些魚類經常與宗教信仰產生連結。」
對許多收藏家而言,這些巨魚更牽動著一種懷舊情懷。出生於曼谷的西提坦.倫查隆蓬(Sittitam Ruengcharungpong),自小便看著父親飼養各式觀賞魚。如今,他以繁殖亞洲龍魚(Asian arowana,Scleropages formosus)與巨骨舌魚(Arapaima gigas)為業,但家中兩座池塘依然養著好幾種泰國巨型魚類。倫查隆蓬說:「我想把牠們養到完全發育,就像我小時候看到的模樣,也希望我的孩子能親眼見證這些魚能長得多麼龐大。」
位於泰國北部清孔鎮(Chiang Khong)瓦帕布克寺(Wat Pla Buek)的這座金色鯰魚雕像,是為了紀念湄公河巨鯰而建。 PHOTOGRAPH BY AMNAT, ALMAY
對吉拉瓦.奧根.桑普(Jirawat "Organ" Sangphoo)而言,泰國人對巨型魚類的熱愛已成為蓬勃商機。他在曼谷郊區租下一間相當於足球場那麼大的廢棄蝦場,用來飼養上百條魚;種類從外國進口魚種,到本土巨型魚類一應俱全;客戶遍及私人收藏家、水族館和釣魚公園,且生意持續成長。
奧根表示,其中最有價值的魚種就是「暹羅印度鯉」了。這種生長緩慢的魚原產於湄公河與昭披耶河(Chao Phraya)流域,人們普遍將其視為興旺與好運的象徵。奧根曾以170萬泰銖(約5萬2000美元)的價格,將一條121公斤重的暹羅印度鯉賣給釣魚公園。據他表示:「〔考慮到這些魚的價值,在我經手的短短時間之內〕,我把牠們當寵物般照顧。」
擺脫基因瓶頸
研究人員要做的第一步是,掌握圈養魚隻的數量、飼養地點和基因多樣性;借助環境 DNA 等工具,可協助偵測後院池塘和魚場中,有沒有巨型魚類的存在。霍根與同事希望從研究湄公河巨鯰著手,追溯圈養巨型魚類的來源,並採集基因樣本。
雖然切確族群數量難以勝數,但主導研究計劃「湄公河奇蹟」(Wonders of the Mekong)的霍根推估,全泰國圈養的湄公河巨鯰起碼有100萬條,遠超野外族群數量千倍以上。
如此驚人的數字主要歸因於湄公河巨鯰對圈養環境的強大適應力。身兼國家地理探險家(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的霍根說:「把這種巨魚丟進小池塘,牠也能活得很好。」
相較之下,其他淡水巨魚離開天然棲地後生存大不易。好比原產於中國長江的白鱘(Chinese paddlefish,Psephurus gladius),曾經也是世界最大淡水魚種之一,但因為無法適應人工飼養環境,據信已在2000年代初期於野外滅絕;至於泰國其他的巨型魚類,如果有充足食物和養殖空間,或許存活率會比較好一些,但想讓牠們在圈養環境中繁殖下一代,又是另一項挑戰。
湄公河巨鯰是世界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在20世紀初期,漁民每年還可捕獲數百條,而今在野外已經極為罕見。 PHOTOGRAPH BY FARGRIV, SHUTTERSTOCK
適應圈養環境還只是第一步,更核心的問題在於「基因」。在圈養的封閉環境中,數十年的人為篩選和近親繁殖,會造成基因漂變和基因瓶頸,削弱魚類在野外生存的關鍵特徵。儘管湄公河巨鯰每次能繁殖的後代數量不過數千尾,但在孵化場中,人們僅利用一對親魚就留下出數萬條後代。若缺乏妥善的追蹤管理,湄公河巨鯰的基因庫將大幅縮減,長此以往不只提高近親繁殖的風險,也危及物種的長期存續。
清邁湄州大學的漁業學講師阿皮農.蘇瓦納拉克沙(Apinun Suvarnaraksha)指出:「貿然釋放這些基因窄化的魚隻,可能稀釋野生族群的基因多樣性,降低牠們對疾病、環境變遷或新威脅的抵抗力。」
雪上加霜的是,圈養魚類不曾遇過在野外生存的挑戰;在人工環境下,牠們通常發展出溫馴的性格或依賴人工餵食等等,不利於在野外求生的特徵。霍根表示:「重建野生族群,只靠數量是不夠的。要能確保這些魚的基因夠強健、能在野外活下去。」
在柬埔寨(Cambodia),漁民偶爾還能在野外發現湄公河巨鯰。圖為柬埔寨官員正在放生一條湄公河巨鯰。PHOTOGRAPH BY ZEB HOGAN
最後一搏
私人收藏家在保育中扮演的角色評價相當兩極:批評者擔心這會合理化私養野生動物的行為,但支持者則認為這是瀕危物種的最後希望。
不過對某些收藏家來說,「參與保育」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南塔里卡・詹蘇(Nantarika Chansue)是曼谷朱拉隆功大學的獸醫師,也是泰國水生動物健康領域的權威專家。她在市郊住家的睡蓮池中飼養了約20條湄公河巨鯰,還同時照顧了24條查菲窄尾魟(giant freshwater stingray,Urogymnus polylepis),其中有許多都是從漁民手中救下的。詹蘇說:「我很自豪能照顧這些世界級的稀有物種。」
在鄰國寮國的首都永珍(Vientiane),一位擔心引起政府關注而不願具名的商人,也在自行採取行動──打造專用水槽,收容數條極度瀕危的「細紋擬鱤( wolf barb,Luciocyprinus striolatus,又稱食猴魚)」。這些魚原本棲息的湄公河支流(可能已是牠們最後的棲身之處),如今正面臨興建水壩的威脅。
他說:「水壩完工後,野外的細紋擬鱤就會徹底消失。」看著這些流線型的魚兒在水中快速穿梭,他稱自己的努力是「最後一搏」。
他補充道:「沒有任何說明書可循,我只能盡己之力搶救這個物種。」
「河」處是魚家?
在水池之外,還有更艱鉅的挑戰。想讓圈養動物重返野外歷來困難重重,對大型淡水魚來說更是如此。湄公河的巨型魚類面臨水壩建設、過度捕撈,以及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等多重壓力,而像是湄公河巨鯰這樣需要長距離洄游的魚類,又必須仰賴連貫且健康的河川生態系。雖然泰國已將孵化場培育的魚苗放流到水庫,但想讓牠們重返湄公河主流,卻仍道阻且長。
蘇瓦納拉克沙指出:「必須採取更全面的策略,不只是繁殖和放流,還要保護和復育棲地。這代表要控制非法捕撈、解決水壩造成的生態衝擊,並與在地社區密切合作。」
雖然泰國已經多年未見野生的湄公河巨鯰,但借鑑河川生態最健康的柬埔寨仍可看見希望。去年底,柬埔寨漁民在洞里薩湖(Tonle Sap)和湄公河捕獲並釋放了17條湄公河巨鯰,創下20多年來的最高紀錄。在此之中,有數條湄公河巨鯰的體重超過91公斤,且涵蓋了不同年齡層,顯示牠們在野外的數量依然能維持自然繁殖。
無論私人收藏的巨型魚類在未來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泰國的河川都必須足以讓魚類生存和繁殖才行。霍根表示:「〔私人收藏的巨魚〕不是解決方案,但也不是問題所在。只有當人們認為『圈養』就夠了的時候,才才會成為問題──但答案當然不是。真正的保育,是要給這些魚們一條可以回歸的河流。」
延伸閱讀:「食鴿巨鯰」正嚴重破壞歐洲河川生態系 / 長江白鱘宣告絕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