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09月12日
90后女孩用自媒体收入带村里老人旅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河南一位27岁的农村网红“豆腐姑娘”李福贵,用她通过自媒体赚取的2万元,组织了村里46位老人前往郑州旅游。这些老人大多生活在偏远农村,鲜有机会走出家门。李福贵返乡后,通过拍摄和分享乡村生活日常,记录了帮老人晒麦、为母亲梳头等温情瞬间,赢得了大量关注。此次旅行不仅为老人们带来了难得的体验,也引发了社会对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生活匮乏、情感陪伴需求以及城乡老龄化差异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她的善举被新华社转发,并获得近千万点赞,让更多人看到了乡村的温情与希望,也引发了关于“流量”如何转化为实际公益的思考。

🌟 **返乡青年用爱心连接乡村老人**:27岁的李福贵返乡后,通过拍摄乡村生活短视频走红网络,并用自媒体收入组织了村里46位老人进行了一次难得的郑州旅行。她用淳朴的方式记录家乡生活,用镜头捕捉老人们的喜悦,展现了新一代农村青年回馈家乡、关爱长辈的温情一面,让留守老人感受到社会关怀。

👴👵 **农村老人精神生活匮乏与情感需求**:文章指出,许多农村老人一生鲜少有机会出远门,精神文化生活普遍匮乏,情感陪伴需求强烈。李福贵组织的旅行,让老人们体验了从未有过的生活场景,满足了他们对外界的好奇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群体普遍面临的孤独感和对情感交流的渴望。

📱 **数字鸿沟下的城乡老龄化差异**:在城市老年人享受数字化便利的同时,许多农村老人却面临“数字鸿沟”,甚至难以操作智能手机。李福贵的故事也折射出城乡在老龄事业发展上的不均衡,农村老人往往更难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服务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凸显了弥合城乡差距、关注农村老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性。

💡 **“流量”的价值与乡村振兴的思考**:李福贵将网络流量转化为实际公益行动,她的善举获得了广泛关注,引发了关于如何利用网络平台促进乡村发展、关爱弱势群体的讨论。这不仅是对个体善举的肯定,也促使社会思考如何构建更可持续的乡村养老支持体系,以及如何打破功利的“性价比”观念,真正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福祉。

文 | 长青研究社

清晨五点半,河南卫辉市的小村庄还未完全苏醒,27岁的李福贵已经开始了忙碌的准备工作。这一天,她要带村里46位老人去郑州旅游,这些大多数最远只到过十几公里外县城的农村留守老人。

这位被网友称为“豆腐姑娘”的农村网红,用自己做自媒体赚来的2万元,组织了这场跨越代际的河南之旅。

新华社转发这条视频,并配文:一手“烂牌”被她打出“王炸”。近1000万的点赞量,让这位“豆腐姑娘”进入了全国观众的视野。究竟是什么,让大家对一场简单的出游如此关注?

一个90后女孩的反哺之路

李福贵本名李亚云,今年27岁。2020年,她返乡扛起全家生计,从推车卖煎饼、豆腐起步,逐步走村卖货。2024年起,她开始将日常生活拍成短视频:帮老人晒麦、为母亲扎辫、替乡邻拍照、带全村旅行,用一辆车、一个手机支架,以最淳朴的方式记录家乡生活,在网络上发布视频,圈粉无数。

她的镜头下,有满满当当的点心和蔬菜,草帽、鞋刷、汽水、凉粉、白菜...这辆在各个村里颠簸前行的小货车,承载着每家每户老人们的期待。槐树下,总能传来李福贵爽朗的笑声和一口口地道的河南乡音。

李福贵出生于一个特殊家庭,父亲智力如幼童,母亲生活无法自理,爷爷年逾八旬。她五六岁起便帮忙做家务,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做过影楼助理、化妆品销售,自学拍摄与剪辑。

从6月下旬至8月下旬,她的粉丝量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单平台粉丝量直接从607万飙升至1000多万,同时最新的那条“我要用做自媒体赚的钱,带全村的老人去旅行”的视频也达到了近1000万的点赞量。没有滤镜、没有脚本的10多分钟长视频,让她收获了无数网友的好评和追更。

来源:抖音 李福贵主页截图

大山里,留守老人们的孤独与期盼

在这群农村老人的世界里,原来只有大山和麦地,有人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

“如果这次能出门,估计是这辈子最后一次了。”

中国农村像这样的老人并非少数。他们曾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开垦土地,如今却难从土地里刨出温饱。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

这些老人他们几乎生病不看,因为担心花钱,或是害怕门诊报销低,所以硬扛着身体;他们每天吃自己种的最便宜饭菜,维持最基本温饱,只为活下去。

《2025年银发族市场洞察报告》显示,2019年至2024年,中国中老年消费市场规模从约4.18万亿元增长至8.05万亿元,占总消费的比例从34.5%提升至38.4%。然而,农村老人与城市老人却在消费能力和机会上有着显著差异。

数据背后,是难以忽视的结构性落差。乡村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高出城镇近8个百分点,他们中的许多人,生病不忍看、三餐只求饱,在温饱线上静静老去。尽管银发经济总体规模持续扩大,但农村老人却被隔绝在消费社会之外——他们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没有选择。

为什么一次普通的旅行会被这么多人关注?

李福贵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回顾自己的过往经历与走村卖货见闻,感叹“看到了赚钱之外,人生更多的意义。”视频时长6分13秒,镜头里,当记者问及李福贵想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她回答“幻想自己成为独立、伟大,也能照耀到别人的人。”

当青年劳动力持续外流,留守老人与返乡青年形成了新的共生关系。作为关键纽带,李福贵是如何链接代际情感的?

首先是留守农村老人精神生活的普遍匮乏。许多农村老人最大的娱乐可能就是“赶集”和坐在村头晒太阳。根据2025年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农村65岁以上的人口已经突破1.8亿,其中超过六成的老人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所在的县城。

李福贵带老人们出游,视频里的老人们“打扮得比结婚那天还齐整”,有的甚至因为“连县城都没咋去过”而激动不已,不难看出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稀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是老人深刻的情感陪伴需求。在李福贵接受人民日报采访的视频中她提到,老人们看到她的小货车开来会很开心,即使不买东西,也会关心她吃没吃饭,想留她吃口热饭。这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与陪伴渴望。

当然,这种孤独感,是物质补偿难以缓解的。

第三是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当城市里的老年大学课程、线上购物、视频通话已成为部分老年人生活的常态时,很多农村老人可能连智能手机的操作都成问题,他们的世界物理上局限于乡村,信息上也趋于封闭。

农村老人往往是沉默的群体,他们可能一辈子没出过县城,不会用智能手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却少有发声的机会。李福贵做的,就是走进这些几乎被遗忘的角落,把镜头对准这些皱纹深处的故事。

来源:抖音 人民日报官方视频截图

为什么火的是李富贵?

有网友评价说:“河南原来不只有胖东来,还有李福贵。”李福贵镜头里的乡村,藏着最动人的“交易”场景。

作为90后,她展现了如何将数字收益转化为实际帮助的新模式,在卫辉村,一位普通农户的每月养老金可能不足300元,而李福贵去河南一行花费的2万元,相当于一位农村老人5年多的养老金收入,而这些花费,全部来自她做自媒体获得的收入。

首先是深耕乡土、保持初心。任何一个乡村网红的走红从来不是一场意外,其生命力存在于脚踩泥土的深耕中。像李福贵一样,守住初心,将镜头对准辛劳与汗水,对准乡亲们的喜怒哀乐,让流量成为滋养乡村的活水,在烟火气里蓬勃生长,才是应有的态度。

一些声音质疑李福贵“自己家里都揭不开锅了,还领着一群老头老太太去城里玩”,这种计算“性价比”的思路,与李福贵“亏就亏吧,大不了明天继续推煎饼车”的豁达形成对比。这不禁让人反思,在老年消费上,社会层面是否尚需破除一种功利的、“重物质轻精神”的陈旧观念;是否需要认识到,让老人开心、满足其精神需求,才是一种有价值的“消费”。

其次是真实记录与传播。真正在农村干事做事,无论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还是默默无闻的平凡小事,都要回归生活本身,做好真实的记录和传播,避免急功近利的流量消耗。

利用好自身的乡村流量,让流量扎根乡土,惠及更多人,对更多像“李福贵”一样的“自媒体新农人”来说,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来源:抖音 李福贵账号视频截图

李富贵火了,但农村老人的精神世界谁来慰藉?

李福贵的爆火其实也折射出了中国老龄化的困境,特别是农村老龄化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首先是农村空巢化与养老支持体系的薄弱。据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的调研显示,乡村地区绝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空巢和失能老人。他们不仅缺乏子女的情感陪伴,农村基层的养老服务体系、文娱活动供给也明显不足。

数据显示,仅有不到20%的农村老人能享受到集体性的文娱活动。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因人口流动而减弱,社会化的养老支持网络又尚未完全建立,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面临严峻考验。

其次是“养老”观念的局限与拓展。当谈论“养老”时,我们常常优先关注的是养老金、医疗保险、吃穿住行等物质保障,却相对忽视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和社会参与需求。

李福贵带老人旅游之所以引发巨大共鸣,是因为它触碰到了这个常被忽略的维度——老年人同样有追求新鲜体验、开阔眼界、享受生活的渴望和权利。

第三是城乡老龄事业发展的不均衡。城乡差异在老龄事业领域同样明显,城市老人可能更容易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服务、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完善的社区养老设施,而这些对于农村老人而言往往是一种奢望。

公共文化资源更多向农村下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多向农村倾斜,是应对老龄化挑战中必须关注的公平性问题。

李福贵这场看似简单的旅行,不仅是一次跨代际的情感链接,更成为观察当代农村养老现状的一扇窗口。

让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当流量退去、关注降温,那些依然留守在村庄里的老人们,他们的精神世界又该由谁来持续慰藉?个体的善举固然温暖,但真正可持续的养老支持体系,仍需政府、社会与家庭的共同参与。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多像李福贵这样的“链接者”,更是一个更加公平、包容、温暖的养老环境。让农村老人也能享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便捷的公共服务和应有的社会尊重,这才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根本之道。

李福贵用她的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富足,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给予多少。而她所给予的,恰恰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看见、尊重与爱。

参考资料:

1. 央视新闻,河南新乡姑娘@李福贵乡村卖货走红,素不相识的善意令... ,2025年7月18日

2. 搜狐,《2025年银发族市场洞察报告》,2025年8月28日

3. 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2021年5月11日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李福贵 农村网红 留守老人 乡村振兴 敬老爱老 Li Fugui Rural Influencer Left-behind Elderly Rural Revitalization Elder Car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