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史中 浅黑科技 2025-09-04 11:00 北京
旧时的伤疤,早已成为再次出发的铠甲。
浅友们好~我是史中,我的日常生活是开撩五湖四海的科技大牛,我会尝试用各种姿势,把他们的无边脑洞和温情故事讲给你听。如果你想和我做朋友,不妨加微信(shizhongmax)。
当年搞出了“飞信”的师傅,如今竟扛着200多个国家的聊天、弹幕和日常?文|史中(零)不穿制服的快递员 930 年前,曾发生一件小事。苏轼谪迁惠州,与家人岭海相隔。哪怕最慢的民用邮政系统,宋朝也没有。长子苏迈与父亲失联,心忧如焚。苏州定慧禅院的小师傅卓契顺听说此事,主动请缨。硬核徒步了四个月,横跨半个中国,把家信送到苏轼手里,然后转头就要走。苏轼看着这个晒得黢黑,满身蚊子包的小哥,心潮奔涌,含泪说:“你是哪家快递的,咋不穿制服噻?”往事越千年,家信内容早不重要。但这拼了命也要把信息传递的执拗,在文明的星河恒久闪耀。通信技术,乃是人间用情至深的发明。
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出身好”:作为中国移动旗下产品,飞信天然掌握“电信网”与“互联网”的通路,一掌打穿 PC 和手机这两个平行世界。不太明显的原因是“活儿好”:20 年前,在一个各种组件都极为青涩的互联网世界,撑起 5 亿人的消息系统堪称“赛博都江堰”。说到这儿,就要提到飞信背后的技术团队,也就是来自神州泰岳旗下的“新媒传信”。介绍一下,这位大叔,就是当年团队的“首席技师”(CTO)任杰。你用飞信发送的每一条消息,都是他和伙伴们亲手送的快递——现在你可以点赞了。
对于手机来说,硬件设计才是核心,自己做的通信技术充其量只算链条上的一环。如果能跳出来开山立派,直接扛起亿万人的生活,才不枉这一身武功呀!
一份实体快递只能发给一个人;但消息可不然,一份可以同时发给 N 个人。群里 N 个人同时发消息,就是 N²;N 个群里 N 个人同时发消息,就是 N×N² 。。。N 越大,事儿越大,专门有个黑话形容它:高并发。你以为高并发带来的问题是云端的“物流系统”受不了?非也,收快递的手机会先遭不住。。。比如看一场游戏直播,直播间里有 10000 个人,关键时刻大家一起发弹幕,就相当于 10000 个快递员端着包裹一起冲向你家门口,大门不给你挤碎了才怪。所以,必须像诸葛亮一样,提前埋个锦囊:高并发的时候,哪些消息先收,哪些等等再收,哪些(垃圾刷屏信息)干脆就不收。以上只是一个小例子,真想做好一个消息系统,要把千万个锦囊巧妙埋伏在各个角落。哪有什么神机妙算,得来全靠血泪经验。。。反正融云这帮人的自我要求就是:无论多少消息,都要做到“三不”——不丢、不重、不乱。
物理空间相隔很近的两个人,每一句对话都驾着孤独的光缆,每秒 30 万公里在大洲之间反复弹射。然而,即便是光速,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刻。。。这不,一家企业准备去服务美国人民,给融云提了个小要求:咱的延迟最好别超 100 毫秒。可两国之间的距离决定了:一条消息在太平洋上来个对穿,只要爱因斯坦的棺材板还压得住,传输本身就不可能低于98毫秒。留给融云的系统做转发的时间,只剩 2 毫秒。。。有人弱弱地提出:难不成,咱还得去美国租数据中心吗?镜头一闪,孤悬海外的“快递站”——美国俄勒冈数据中心已经落成。一开始,大家心里都在唱《忐忑》,搞个海外站是不是太激进了?不过这个疑问很快消散。因为客户出海规模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过了一年,新加坡数据中心、德国法兰克福数据中心都“被迫”建成。这些数据中心不再孤独,而是渐渐连成一个“全球通信网”——根据收发人所在地点,信息在不同的数据中心里穿梭,自动选出一条最近、最好的路。
公安部门,原本上级传达的文件都是纸质,泄密比较难。现在都是线上传达,如果用微信群,一截图就能胡乱转发。装备制造企业,原来中国技术落后的时候,没人关心你设计了啥。现在中国技术独步世界,图纸一旦失窃,损失无法估量。越来越不敢用普通的聊天软件传输。其他需求就更多了,例如要给企业内部每个人分配权限,通信系统要和企业内部审批软件联动,等等。。。这么说吧:如果把云上的公共通信服务比作水面之上的冰山,那么各行各业的私有通信需求,就像冰山水面之下的部分,庞大、繁杂。这些行业虽沉默,却是社会结构中的“承重墙”,它们值得更好的技术。此时退到时代的岸边,你会目睹另一个浪潮:无数梦想家正在把过去十多年在互联网领域磨炼的技术,汹涌地推向政府、金融、交通、矿产、制造业。。。就在 2018 年,融云决定也跳入这个数字化浪潮,成立“政企事业部”,为沉默的冰山服务。当年 JioChat 的印度人都搞定了,咱中国人还会更难搞吗?
1)任意航班起飞前两小时,自动把负责这次航班的机组、地勤、塔台拉到一个群里;2)关键指令强提醒,相关人员必须做了回复,才允许进入起飞流程;3)每次航班结束后,群组自动关闭,但所有沟通信息要保留,供后续审计和监督。你看,如果不是在航空业里被摩擦到吐血,谁会提出这样具体而变态的要求?融云师傅一听,来了精神:这些功能原来的系统里都没得,加紧开发啊。。。可正是这份敬业,把他们拖入了泥潭。你看,为川航写的功能,只能用于川航,改一改最多也只能用于航空业。但中国经济体系太完整了,还有金融、保险、采矿、炼油。。。三百六十行,行行提需求,同行业里每个客户再维护一些专有功能,到最后,你要维护的代码版本就太多了。
1、先定义模块的接口,以及相互调用的规则;2、再用这套东西去实现“根据排班自动拉群”之类的功能。那啥是解耦呢?在实现这些功能代码时,不写死在客户的系统里,而是做一个“乐高积木”,在客户的系统里轻松插拔。下一个客户再有需求,不用重新开发,只要把几个更基础的“代码积木”给它拼上,不就完事儿了!乐高的优雅在于:
宏观上看,你既可以拼出航母,也能拼出哥斯拉;但是拆到细节,积木的种类就那么几样!对于技术信徒来说,这难道不是更极致的快乐么?手中的“乐高积木”和脑袋里的“乐高思维”,不仅把人效比从可怕的深渊里一点点拉回来;还在冥冥之中,帮老师傅踩中了通往下个时代的“关键垫脚石”。
1、中美技术总体步入同一梯队,竞争白热;2、美国押注关键技术的防守,战略放弃非关键领域;3、传统意义上被美企通吃的市场,突然洞开给中国师傅。如果说 2017 年那波融云还是乘着客户的小船出海;到了“大分野时代”,他们必须自己造航母了。岑裕暗自庆幸,团队这几年攒了不少大招。比如基础技术:在 2021 年,融云备好了 IM+RTC+X 的“全通信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包括即时通信(IM),也包括实时音视频(RTC),还包括推送服务、消息翻译、审核、美颜、变声等等各种周边功能(X)。比如基础设施:2023年,融云刚把“全球通信网”升级到了 V4 版本。这玩意儿有多夸张呢?他们用全世界 8 个数据中心、233 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编了一张极为细密的蛛网,在这张网上任意两点收发消息,延时都可以精准预测,路线都可以自动调度。有这些黑科技打底,理论上全球 80 亿人的需求融云都能平趟。但打底归打底,越往上层到具体的产品功能,中外的分野越明显。
比如,“黄暴”的标准,各国都不同,这就意味着要接入松紧不同的审核模块。比如,“隐私”的标准,各国也不同,这就意味着要对主流监管框架做适配,例如 GDPR、PDPL、PDPA、CCPA、LGPD。。。。比如,对数据的“权利”,各国也不同,有些国家要求用户即便注销也要留痕;有些国家要求注销之后必须不能留存。具体的功能倾向的背后,是人类历史、文化、意识形态参差的迷宫。融云的野心升腾:他们想用同一套技术底座走通迷宫的所有角落——支撑每个国家对通信的要求。实现这个目标,目测只有一种方法,拼乐高!此时大伙儿才发现,在繁复的企业级市场里拼杀获得的“抽象+解耦”的经验是如此宝贵。果然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每到一个国家,社牛们就出动,把当地人的独特需求收集回来,再由老师傅做成乐高块。一开始需要从头开发的乐高很多;到后来,已有的乐高换着拼插就已经能满足各种需要了。原来,地球也没多大嘛!
有的国家行政成本较高,想要给所有公务员建设一套通信系统,提高效率;有的国家面临地缘压力,迫切需要一个自主可控的通信平台;有的国家岁月静好,但就是想让国民也像中国人一样可以有一个能集打车、购物、聊天的超级 App,享受数字化红利!简单一句话:看到了中国这几年的信息化取得了炸裂的成功,他们也!想!要!融云的系统像“真经”一样,被各种肤色的玄奘们风风光光地带回各个大洲,从邻居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到中东的沙特、伊拉克,甚至到非洲的科特迪瓦。任杰颇有感慨:当年,他们去印度做 JioChat,对方非要融云拿出代码级的证明才同意团队的方案;如今,无数国家却虔诚地来取经。不只是融云变强了,更是融云所代表的中国技术人,穿行漫长的时光,终究在 80 亿人面前证明了自己。2025,连进融云系统的设备(不去重)已经突破 100 亿个,平均每天有 670 亿条信息在融云的系统中被传递,日消息峰值可以达到 3572 亿。无论从上下左右看,这都是值得干一杯的成绩。但岑裕却提出了一个暴论:通信这件事儿离终局还远得很。哪怕在 2025,它的想象力也刚刚爆发。点燃一切的引信,就是 AI。
智能的本质是信息压缩;通信的本质是信息的传递和留存。没错,他们处理的是同一个东西——信息。“AI 能大大增强通信,通信也能大大增强 AI。”岑裕把这几年的苦思结果直接抛给我。先说几个 AI 对通讯的加持:在音视频传输领域,一直有座“圣杯”,那就是压缩算法。同样一段音视频,使用不同的压缩算法,大小能差出去百倍千倍。但压缩就像榨果汁,同一种机器榨到一定程度,再上更多强度也很难榨出多少了。。。我们就处在这么一个“传统压缩算法气数将近”的时代。
在所有的互动中,人与人的交流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在所有的交流中,线上交流又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作为一个生活在 2025 年的人,你的聊天记录里,很可能躺着你记忆的半壁江山!如果有一个 AI 秘书可以对你的聊天内容进行学习,那么它就可以代替你去回复(不重要的)消息,几乎不会露馅。这不就是你的数字分身么?就算在生活中你想要亲力亲为,但是你大概不介意在工作中有一个分身,帮你回复可恶的老板和同事。想象一下,在你的工作沟通软件里,有一个 AI:
它可以通过你的聊天历史来提取你的工作进度,有人来问你时,助手就会直接回答;如果对方执意想和你本人沟通,助手就会提醒你,还能帮忙预定线上会议。
首先,既然叫“平台”,就意味着它是开放的,各种乐高都能在上面插拔:不仅融云自己做积木,其他开发者也可以贡献他们的积木,一起出海“捕鱼”。其次,随着 AI 越来越聪明,根本不懂代码的人也能借助 AI 写软件,这个新势力被称为“公民开发者”。AICP 也准备服务他们。最近师傅们正忙着对系统重构,让未来的 AICP 更容易被 AI 模型理解和调用。没错,又要对底层代码动刀,融云创业时的戏码即将重演。。。十载春秋弹指一挥间,可叹老师傅面前的 To Do List 反而更长,心目中“完美的通信系统”仍像北极星一样在穹隆闪烁。。。但人的一切幸福,不都源自尚未抵达的狂野想象么?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