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纪要 09月12日
白宫考虑限制中国药品引进,专家分析影响有限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有报道称白宫正考虑限制中国药品的引进,引发市场担忧。然而,分析指出,此次事件与此前的《生物安全法案》性质不同,且白宫已明确表示“并未积极考虑”。报告认为,此举主要受美国生物技术投资人游说驱动,旨在应对美国本土企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但由于缺乏主流投资人支持,且大型跨国药企依赖中国研发效率,该限制措施面临较大阻力。专家分析,即使出台限制,也很难找到充分理由将其与国家安全挂钩,且欧洲买家不受影响。中国创新药研发实力得到肯定,预计此次事件不会对医药领域的BD(生物技术交易)趋势产生实质性影响,甚至可能加速MNC的交易进程。中美医药领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CRO/CDMO、原料药出口及BD授权交易,目前仅前两者有相关法案,BD授权交易方面尚无具体政策压制。专家在美国的观察也显示,贸易和竞争威胁主要集中在科技领域,医药领域提及较少,推出相关政策工具的概率不大。中国企业在BD交易中的收入预计将快速增长。

📊 **限制措施的驱动与白宫态度**:此次关于限制中国药品引进的报道,其主要驱动力来自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和投资人,他们认为美国本土企业在竞争力上落后于中国,导致退出困难。然而,白宫发言人已明确表示“并未积极考虑”此类措施,并且认为生物技术交易与国家经济安全关联度不高,这表明了白宫相对不积极的态度,与此前《生物安全法案》的推动力度有所不同。

🤝 **跨国药企与投资者的博弈**:一方面,大型跨国药企(MNC)越来越依赖中国的研发效率,并积极游说以维持现状,这与部分投资人的诉求形成对立。另一方面,全球主流的医疗保健PE/VC是本轮中国投资的主要参与者,新成立公司的交易量也呈井喷趋势。这种多方力量的博弈,特别是MNC强大的游说能力,为限制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巨大阻力。

⚖️ **BD交易的性质与影响**:医药领域的BD(生物技术交易)主要涉及专利授权,生产和销售等产业链环节可以转移至美国,中国企业主要获取销售分成。这与实体产品交易不同,且目前仅CRO/CDMO服务和原料药/制剂出口面临相关法案,BD授权交易尚未有专门的压制政策。即使考虑安全审查或要求美国本土地产,也难以阻挡BD趋势。此外,全球大型MNC买家中约50%来自欧洲,不受此类限制影响。因此,分析认为此次事件对BD趋势影响有限,甚至可能加速MNC的交易进度。

🔬 **中国创新药研发实力与专家观点**:报告强调了中国创新药的研发实力,指出全球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可能从美国转移到中国上海。国际关系专家也普遍认为,短期内美国不希望破坏贸易氛围,尤其是在特朗普计划访华的背景下。专家在美国的观察显示,贸易和竞争威胁主要集中在科技领域,医药领域提及较少,且认为直接推出相应政策工具的概率不大。这进一步印证了对限制措施实施的担忧可能被夸大。

📈 **BD交易的增长趋势与潜在考量**:中国企业从BD交易中获得的收入呈快速增长趋势,预计2025年将达到65-80亿美元。虽然与算力芯片行业相比规模较小,但增长弹性更强。尽管如此,考虑到美国国家安全等因素,确实存在不希望中国在该领域占比增长过快的诉求。但现有分析表明,这种诉求在短期内转化为具体限制措施的可能性较低。

2025-09-11 16:31 广东

昨天NYT报道,白宫正在考虑加大对中国药品的引进的限制。不少中文媒体写Trump拟对中国制药行业发起制裁限制等。我们认为这次的报告与CXO行业的Biosecure act性质完全不同。同时白宫也公开表明了自己的态度,not actively considering(并未积极考虑)。

NYT原文的几个事实:

1. 本次的EO游说发起者为美国Biotech和XBI的投资人,主要原因是目前美国的Biotech公司相比中国没有竞争力,导致股价下跌退出困难(实际就是投资失败)。这里面也没有提及主流的生物医药投资人。我们认为影响力有限;

2. 白宫发言人给出了明确回复,并没有积极考虑该项EO,并补充说:“维护我们的国家和经济安全是政府的首要任务。”我们认为白宫的态度跟上次生物安全法案相比非常不积极。并且BD本身很难跟国家经济安全相关;

3. 另一方面,大型的MNC越来越依赖中国的研发效率,正在积极游说,站在了这一部分投资分的对立面。众所周知pharma MNC是DC最有能力的游说团体;同时我们看到主流的Healthcare PE/VC都是这一轮中国投资的主要参与者,目前的newco deal亦呈井喷趋势;

4. 即使考虑EO的可能,我们很难想象用什么样的理由把BD与国家安全关联,可能是要求增加安全审查,或者要求美国本土地产。但是作为BD之后的资产,地产本来就是预期内。安全审查也很难阻挡BD的趋势。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全球的大型MNC买家中,有50%来自于欧洲,大概率不受EO的限制。

该报告也强调,Biotech的全球研发中心,很有可能从美国的尔湾波士顿新泽西转移到中国上海,再一次肯定了中国创新药的研发实力。我们认为这次的EO属于各方完全不积极,且阻力很大的情况,对目前的BD趋势没有影响,甚至有可能反向加大MNC的交易进度。

访美国际关系专家交流观点:

1. 在国际关系上,短期(一季度内)看,美国不希望破坏贸易氛围,考虑到特朗普积极要求访H,预计11月成行。

2. 目前针对贸易争端,相关的关税手段,包括232关税和国别关税等。 我们关注的“BD交易”并非实体产品交易,是专利授权,授权后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可转移至美国,中国企业只拿销售分成等。

医药行业相关的中美贸易相关,包括(1)CRO/CDMO服务等;(2)原料药/制剂出口;(3)BD授权交易。

前述已有法案针对(1)和(2),并未有针对(3)的相关法案政策,如专门压制此部分合作,需另有法案出台。

3. 11月访H对后续中美贸易关系影响存在不确定性,要持续跟踪,暂无法给出中期(6~12个月)预判。

4. 受访专家在美国体会,贸易/竞争威胁主要是科技为主,没有太多提及医药,也没有知识产权相关的脱钩担心。认为直接推出相应政策工具的概率不大。

5.  BD首付款从2024年40~50eUSD到2025年预计60+eUSD,考虑前述BD的里程碑、销售分成等,中国企业从BD交易中获得的收入在65~80eUSD之间,并呈快速增长趋势。相比算力芯片行业,尽管绝对规模相对小但增长弹性更强,考虑到美国国家安全等因素,确实存在不希望中国占比增长太快的诉求。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中国药品 白宫 限制 生物技术交易 BD 跨国药企 研发 中美贸易 创新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