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本升专”之后,“本升技”“硕升技”来了。
据媒体报道,近日,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广东省深化技师学院学制技师培养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探索广东技师学院学制技师培养新路径、新模式,面向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生设置1年制的学制技师,并将统筹整合现有资金支持项目,对符合条件的学制技师培养项目给予适当支持。
而在广东之前,浙江省20个部门2025年7月联合印发《技能促富助力缩小“三大差距”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中提到,面向未就业大学生开设全日制技师班。这被舆论称为“本升技”。广东省则进一步将技师培养的生源明确扩展至研究生毕业生。
在省级层面推进技师学院的培养改革,实施“本升技”“硕升技”,这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的新动向。此举既可让毕业未就业的本科及硕士毕业生,掌握一技之长,促进他们就业,也可推进建设“淡化学历,崇尚技能”的技能型社会,有利于职业教育办出类型教育的特色。
“本升技”“硕升技”其实并不新鲜。据大众网报道,青岛市技师学院的大学生技师班,迄今已经办了17年,入学的学员不乏“985”“211”等名牌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技师班”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暴露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存在“供需两张皮”的问题,本科生、硕士生需“回炉技校”才能找到工作;也有人认为这十分正常,因为不同教育的培养定位不同,更何况,在本科、硕士毕业后,再去学一门手艺,也是个体的选择,可丰富自己的经历,也可拓宽就业选择。
但总体而言,过去二十年来,“本升技”“硕升技”还只在个别技师学院实施,在本科、硕士毕业后再上技师学院学技术的毕业生,也是极少数。名校毕业的硕士生“回炉技校”,还是社会关注的新闻。
在省级层面把“本升技”“硕升技”作为技师学院人才培养改革的措施,就把个别技师学院的探索,推广到其他技师学院。可以预计,随着这一培养改革措施的落地,越来越多的本科、硕士毕业生会在毕业后再上技校学技术。
对此,需要全社会从类型教育角度理性看待职业教育的发展。严格来说,“本升技”“硕升技”中的“升”是不准确的。一方面,本科、硕士毕业生再上技师学院学一年技能,是没有学历的,因为技师学院的学制技师教育属于非学历教育,学员完成技能培训通过考核后,可获得技能证书。上技师学院,追求的不是学历,而是技能。另一方面,技师学院进行的是职业教育,按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的类型教育,完成普通本科或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生,再上技师学院,是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
之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招收本科毕业生读专科的“本升专”,也引发舆论关注,不少网友将其称为“逆向升学”。相对来说,这个“本升专”毕业后还有专科学历,而“本升技”“硕升技”根本就没有学历,就更是“逆向求学”了。而这种“逆向”观,折射出我国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局限在“层次教育”,即把职业教育视为比普通教育低一层次的教育,这是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与歧视。
把职业教育办为类型教育,“本升技”“硕升技”将是很正常的现象。但也需要关注其中的不正常之处。说其正常,是因为普通(通识)教育,更关注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不像职业教育那样,以就业为导向在求学期间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毕业时就能“上手”。在发达国家,上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的学生,毕业后经过“学士后”的技能培训再就业,是很普遍的,英国、美国的课程硕士项目,其实就是对本科毕业生进行职业训练。
因此,上普通院校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在毕业后根据自己的能力与职业发展规划,再上技校学技能,是将“普通教育+技能培训”结合起来的正常求学与职业发展规划。
但如果本来上的就是职业本科、应用型本科,或者攻读的是专业硕士,在毕业后还需要再上技校学技能,就不正常了。因为职业本科、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就应该进行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
不同类型的院校,坚持自身明确的办学定位,对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当前,我国高校确实存在办学错位的问题,如应该进行职业教育的高校,却以升学为导向培养学生,导致拥有一纸高学历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弱,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结构性就业难,一边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一边是用人单位招工难。
对此,2025年初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支持理工农医、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高校差异化发展。这可让各类高校在自身定位上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各类教育之间,也可实现融合、融通,破除壁垒与偏见,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的成才选择,推进我国社会从学历社会转向技能社会。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https://feedx.net
https://feedx.s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