飙叔科技洞察 09月12日
华为AI芯片路线转向GPGPU,国产AI产业生态面临调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国产AI芯片领域出现重大转向。华为正计划从ASIC(专用集成电路)转向GPGPU(通用图形处理器),目标在2025年实现流片和送测。此举旨在克服ASIC应用场景单一的弊端,并可能通过“CUDA-to-CANN”动态翻译层兼容现有CUDA生态,实现即插即用。若华为GPGPU转向成功,将对国产AI芯片技术路线和产业生态产生深远影响,可能挤压坚持ASIC路线的厂商市场空间,并为原本专注于GPGPU的厂商带来新的竞争格局。

💡 **技术路线转向GPGPU**:文章指出,华为正计划将其AI芯片设计从现有的ASIC(专用集成电路)转向GPGPU(通用图形处理器)。ASIC虽然在特定场景下效率高,但通用性较差,而GPGPU则具备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是全球AI芯片的主流。此次转向标志着华为在AI芯片技术战略上的重大调整。

🚀 **兼容性与生态构建**:为实现平稳过渡,华为据称正在开发一个“CUDA-to-CANN”动态翻译层。这一中间层旨在让开发者无需修改现有CUDA代码即可在华为芯片上运行AI应用,从而降低迁移门槛,快速融入现有生态,同时保持对CANN原生生态的维护,确保长期自主可控。

🌍 **国产AI产业生态重塑**:华为GPGPU的成功转向将对整个国产AI芯片产业生态产生深远影响。对于已在GPGPU领域投入的厂商(如壁仞、沐曦)而言,将面临来自资金和技术生态优势显著的华为的强大竞争。而坚持ASIC路线的厂商(如寒武纪)的市场空间可能会受到进一步挤压,预示着行业格局的重大调整。

📈 **市场现状与未来展望**:当前国内AI芯片市场,英伟达仍占据主导地位(54%),华为昇腾系列位居第二(28%)。文章暗示,尽管短期内国产AI芯片概念股受到刺激上涨,但华为的战略转型将是影响未来市场格局的关键因素,对“寒王”寒武纪等公司的长期发展提出了挑战,建议保持谨慎。

原创 飙叔科技洞察 2025-08-27 18:10 广东

如果华为GPGPU转向成功,那不仅意味着华为AI芯片技术路线的重大转变,也是国产AI芯片产业生态的重大调整。

近期,由于英伟达H20暂停生产的消息刺激,国产AI芯片似乎被打了鸡血,相关公司股票一路狂奔;尤其是号称“寒王”的寒武纪,在8月26日晚发布的半年报净利突破10亿的刺激之下,8月27日市值一举已经站上了6000亿大关。

然而,在一片狂欢之下,国产AI芯片从技术到生态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向。从AI训练和推理芯片来说,主要有两大类别:ASIC和GPGPU。

所谓的ASIC,其实指的就是一种专门用于AI算力的专有芯片,好处是“专一”,坏处也是“太单一”。相比而言,GPGPU,其是“通用图形处理器”,它指的是利用GPU的强大计算能力去处理与图形渲染无关的通用计算任务,比如科学模拟、人工智能等。也就是说,ASIC使用场景只能是设定的一种,但GPGPU使用场景多样,因为也被称为“通用型AI芯片”。

目前,我们比较熟悉的华为昇腾系列芯片(如昇腾910B),以及寒武纪思元系列芯片(最新的为思元590)都属于ASIC范畴,也就是说都是为专属场景设计的,不具备通用性。

从全球来看,显然通用型AI芯片才是主流,如英伟达最新的GB系列产品;其实国内目前主流的也是通用型芯片。根据业内最新数据,当前国内AI芯片英伟达占据一半以上,占据54%市场份额;其次是华为昇腾系列的28%,排名第二;而排名第三的是AMD,占据4%的市场份额。

也就是说,虽然一直大力推动AI芯片的国产替代,但占据主流地位的依然是英伟达的通用AI芯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厂商AI芯片产品都为ASIC,而非通用型GPU;当然,除了华为和寒武纪之外,国内做ASIC算力卡的公司还有中兴通讯、云天励飞、瑞芯微等等,大大小小的厂商至少10多家。

那为何国内厂商集体选择做ASIC,而不是GPGPU通用型芯片呢?一方面,当然是由于ASIC相对技术门槛低一些,更容易满足国内市场专属市场的需求;其次,不得不提的是,目前GPGPU大部分核心IP都为英伟达或AMD专利,要绕过这些专利难度其实非常大。

但随着国产AI产业的发展,尤其AI产业从基础设施逐步转向产业应用之后,ASIC应用场景单一的弊端愈发明显。

于是,国产AI芯片向通用GPGPU转向的需求越发强烈。其中,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华为正在转向GPGPU根据外媒The Information于7月中曝出的消息:华为正计划调整AI芯片的设计方向,要从现在用的ASIC(集成电路)转向GPGPU(通用图形处理器)。

另根据供应链消息,华为内部已成立“GPU-Lab”特别项目组,由2012实验室海思联合牵头,目标是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流片,2025年第四季度小规模送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据说华为此次转向GPGPU还搞了一个“中间层”,让它来兼容CUDA生态,即推出“CUDA-to-CANN”动态翻译层。如此一来,开发者无需改一行CUDA代码即可在华为芯片上运行,基本做到即插即用;同时继续维护原生CANN生态,确保长期可控。

如果此次华为GPGPU转向成功,那不仅意味着华为AI芯片技术路线的重大转变,也是国产AI芯片产业生态的重大调整。对于壁仞、沐曦等原本走GPGPU路线(专门做算力卡)的厂商而言,华为在资金、技术生态上的优势几乎无可阻挡;而在ASIC路线上坚持的寒武纪等厂商则意味着市场将进一步被挤压。因此,冲上6000亿高峰的“寒王”是否依然能“高处不胜寒”,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谨慎总是无大错!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华为 AI芯片 GPGPU ASIC 国产替代 技术路线 产业生态 寒武纪 Huawei AI Chips GPGPU ASIC Domestic Substitution Technology Strategy Industry Ecosystem Cambric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