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克船长看世界 09月11日
高端医疗险助力实现医疗自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医疗质量、医疗成本和医疗可及性之间的“医疗不可能三角”现象,指出三者难以同时实现。文章以中国内地医疗改革为例,分析了分级诊疗、医保控费、医药集采等政策对医疗体系的影响,并指出这些改革在提升医疗可及性和控制成本的同时,也带来了医疗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文章进一步探讨了高端医疗险的作用,指出其能够帮助人们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医疗自由,打破医疗不可能三角。文章还分析了高端医疗险的费用构成和投保建议,并提出了医疗险+储蓄险的组合方案,以解决高端医疗险后期费用高昂的问题。

🏥医疗不可能三角:医疗质量、医疗成本和医疗可及性三者难以同时实现,例如香港公立医院体系质量高、成本低,但可及性差;国内社康医疗体系成本低、可及性高,但质量难保证。

🏥中国内地医改方向:推动三级医院升级建设,延伸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缓解医疗压力,提升可及性;同时控制医疗成本,通过医药集采、国产替代、DRG/DIP改革等措施减轻医保支出。

🏥医疗改革后遗症:公立医院普惠医疗难以满足高质量就医需求,部分患者选择去国际部、特需部或外资私立医院,但费用高昂且难以纳入医保;海外就医质量更高,但成本极高。

💰高端医疗险的作用:以较低保费实现全球范围内(除美国外)的医疗自由,打破医疗不可能三角,例如在内地、香港、日本等地享受私家病房服务。

💰高端医疗险的费用:属于消费型险种,保费逐年增加,并需考虑医疗通胀因素,总保费可能高达数百万;年轻时投保类似购买门票,年老时若未投保可能无法获得保障。

💰高端医疗险+储蓄险组合方案:通过储蓄险的分红覆盖高端医疗险后期费用,实现医疗自由,打破医疗不可能三角。

原创 库克船长 2025-09-06 09:38 中国香港

医疗质量、医疗成本、医疗可及性,这3个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

Part. 1

医学博士背景的保险代理人

昨天听公司一个同事的分享,主题是《如何通过高端医疗险,半年成为MDRT》。

这个同事的背景还挺特别的,他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是口腔医学八年制博士毕业,曾经在深圳某家三甲医院任职主治医师。

现在全职从事港险业务,带领着一个港险代理人团队,团队里有10多位和他一样是医生背景的成员。

他说他之前是单位里的劳模,一年365天,可以看3000多个病人;但自感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待在医院体系里。

医疗改革后主治医师的收入也只有20万出头而已了,他觉得付出和收入是不匹配的。

所以利用香港高才通的机会,拿到了香港身份,然后全职从事港险行业了。

他说他很喜欢港险事业;他也很擅长利用他的医学和医生专业背景,通过高端医疗险,撬动家庭配置储蓄保单。

Part. 2

医疗不可能三角

他首先提到了一个医疗领域的“医疗不可能三角”概念。医疗质量、医疗成本、医疗可及性,这3个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

譬如香港的公立医院体系,医疗质量很好,医疗成本也很低,但是医院会分轻重缓急分类排序轮候,可及性就不是那么好了。

国内的社康医疗体系,医疗成本很低,看病很方便可及性很高,但是医疗质量就很难奢求。

美国的医疗质量很好,要去美国看病也很容易,但是美国的医疗成本非常高昂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

国内一线城市的顶级公立三甲医院,医疗质量很好,医疗费用也不高,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患者都可能挤去这些医院导致一号难求,可及性很差。

Part. 3

内地医改的方向

目前国内的医疗体系发展和改革的方向,主要是两个。

一个是在城市推动三级医院的升级建设,还有在大城市把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延伸到每一个街道,甚至每一个社区。

通过分级诊疗制度,缓解三级医院的医疗压力,也让老百姓很容易在家门口就能方便看病,在家门口就能做常见的检查和治疗,这个解决的是医疗可及性的问题。

还有一个改革方向就是控制整体医疗成本了。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降低,还有经济周期下行,医保现收现付的制度,导致医保压力逐年增大。控制医保支出成本迫在眉睫。

“医药集采”,就是医保控费重大举措之一。经过了十多轮的医药集中采购,常用药的成本确实大大减低,减轻了患者的负担,也减轻了医保的支出。

除了医药,常用医疗器械耗材也是控费方向,最明显的例子是以前要一万多一个的心脏支架,集采后只需要700块钱一个。

另外就是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了。目前很多医院的大型医疗器械,都在逐渐国产化了。社康也能做B超检查,能抽血化验,也得益于国产设备。

除了医药和耗材的集采,还有医院的DRG/DIP改革,医保局根据每组病种或每个病种,限定了总体的费用支出。

超出费用要有严格的申报程序,或者要由医院科室甚至医生自行承担,这可以有效减少过度医疗行为,减轻医保支出压力。

另外医保局还通过“飞行检查”制度,不时突击抽查医院和医生以往的医疗和用药行为,是否规范,是否存在存在过度医疗行为,是否超范围用药?

“飞行检查”制度,已经成为悬在所有医院和医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Part. 4

后遗症

经过若干年医疗改革和发展后,现在老百姓看病确实比以前要容易多了;看病费用也要比之前低不少了。

但问题也伴随而来,就是医疗质量这块就很难做太多的奢求了。

医保范围的用药只有几千种,每个医院可以用的药种数量可能更少,但是总的药品数量高达20多万种;原研进口药在公立医院很难开到了,原研高值耗材也基本不会出现在集采目录里。

DRG/DIP改革,因为要控制单一病种总的医疗支出,所以医生有时候在看病治疗的时候,可能会畏首畏尾,医生既要会看病,又要会算账才行,否则一不小心超支了,可能就直接影响自己的收入了。

基于医保控费因素,公立医院普惠的医疗能解决老百姓大部分的普通就医需求,但是很难解决高质量的就医需求。

因为不少公立三甲医院,也开设了国际部、特需部,配置最好的医生,更多的药品选择,更好的住院环境,但是伴随日来的也是高昂的医疗费用,并且这些费用都不纳入医保。

另外近期国家也批准了国内七个城市,可以设立外资私立医院;美国最有名的癌症治疗中心“梅奥诊所”,也在上海开业了。

这个也是医疗改革的一部分,有高端就医需求的患者,以后可以去外资私立医院,但价格必然是不便宜的,而且也不太可能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Part. 5

外出看病有优势 就是贵

另外,全球视野下,外出看病也没想象的那么难;发达国家和区域的医疗质量,相较国内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以“癌症标化5年相对生存率”这个指标为例,目前内地癌症病人经过治疗后5年相对生存率在40%左右,美国是70%,这个差距代表的是医疗质量的差距。

香港内地 癌症5年生存率对比

内地和香港,在“癌症5年生存率”这个指标下,不少病种差距也还是挺明显的,譬如内地肝癌5年相对生存率是14.1%,香港是36.9%;

胃癌内地是34.9%,香港是80%;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内地是57.7%,香港是91%。

基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更高的医疗质量,还是会有一批患者寻求海外就医;但众所周知的是,海外就医医疗成本非常高昂,一般家庭是望而却步的。

不过高端医疗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解决了这个海外就医贵的问题。

中美 癌症5年生存率对比

Part. 6

高端医疗险 贵吗?

以一个40岁的人为例,只需要港币不到1万元,就可以投保的高端医疗险,终生保额总限额高达6000万,每年保额总限额为2000万。

这样的额度足够实现全球除美国以外的医疗自由了。

可以在内地公立三甲医院国际部/特需部住单人病房,可以在内地私立医院住私人病房;可以去香港澳门私家医院住半私家病房;

还可以去日本、澳洲、澳洲高水平医疗的国家和地区看病,在这些区域也可以住私家病房。

在每年保障限额2000万,终生保障限额6000万的情况下,基本实现了全球除美国以外的医疗自由;打破医疗不可能三角。

可能有人会很惊讶,只需要不到1万港币,就可以实现6000万保额的保障额度,打破医疗不可能三角,真实靠谱吗?怎么会这么便宜呢?

Part. 7

高端医疗险 并不便宜

其实了解完高端医疗险的全部真相,就会发现并不便宜的。医疗险属于消费型险种,和车险类似,即使没有出险也不会返还。

不到10000港币的保费是40岁这年的,随后随着年龄的增加,每年的保费都会增加。

到50岁的时候,保费将变成15683港币。60岁的时候保费将变为25636港币。

70岁的时候保费将变为46783港币。80岁的时候将变为80671港币。

所以可以看到,高端医疗险的保费随着年龄增加,住院风险加大,保费也是逐年增加;并且上述的保费还没有计算保险公司的医疗通胀增长。

保险公司是可以在合理范围内,每年增加5%-8%的医疗通胀的。现在投保看到的是60岁以后保费25636港币,但实际60岁以后,很大概率保费并不止25636港币。

所以算下来,高端医疗险保费并不便宜,我初步计算过,从40岁开始购买,到90岁的时候,总保费大概在200万左右;这还是在没有额外计算医疗通胀的情况下。

如果这段时间完全没有住院过,那这笔费用是纯粹消费的。但是只需要200万支出,基本就锁定了高端医疗自由,打破医疗不可能三角。

香港高端医疗险还有一个比较好的地方是可以保证终生续保,一旦投保成功,并不会因为中间体况和病况发生变化,产生理赔而拒绝续保。

只要投保成功,不管中间理赔过多少次,理赔过多少金额,都不会因为不能续保或增加额外保费。

也有人疑问,高端医疗险保费年年增加,我在年轻的时候基本用不上,我能不能等到60岁,甚至70岁以后再买呢?

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践中是很难的。因为60岁,70岁以后,每个人的体况都不可能避免发生了变化。

保险公司对于医疗险的核保是最严格的,对于出现了异常状况的器官,既往病史,保险公司是不赔,或者加价,甚至直接拒保的。

所以年轻的时候买高端医疗险,其实有点类似买了一张门票;可能一二十年都不一定用得上这张门票。

但是如果你没有买,那等年老了,真正需要用到的时候,其实是买不到的。

Part. 7

高端医疗险+储蓄分红险

打破医疗不可能三角

高端医疗险保费后期费用如此之高,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呢?其实是有的。

分享的这个之前做医生的同事,正是利用了高端医疗险后期费用高,投保人担心后期无力交保费的风险,给客户做了医疗险+储蓄险的组合方案。

在投保高端医疗险的同时,也投保一份储蓄险。等十年二十年后,就可以完全使用储蓄险的分红,来覆盖医疗险的费用。

那时候其实储蓄险的本金还在,甚至可能还在继续增加,但是医疗险已经可以不用担心没有能力负担了。

这样就真正实现了医疗自由,打破医疗不可三角。想打破医疗不可能三角的朋友,联系我吧(V:76015458)。

我是库克船长,环球旅行过83个国家,曾经是阿里飞猪旅行TOP卖家,买卖过深圳双位数的房产,A股熔炉里锤炼了六年,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毕业。

现常居香港,主要做二级市场投资和香港保险业务,也在招募有香港身份的港险合伙人。有港险配置需求和想做港险业务的朋友,可以联系我,加V:76015458。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高端医疗险 医疗自由 医疗不可能三角 中国医疗改革 医疗成本 医疗可及性 医疗质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