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离开职场两年多了,这段时间里,最常环绕在我心头的,不是自由,而是一种若有似无的迷茫,映射着我对未来的不确定。
回顾我的职业路径,似乎总是在「期待」与「现实」之间徘徊:
- 大学毕业前,我想找一份离家近、工资不低的工作。第一份在武汉的工作实现了这个目标,却遇到了管理风格压抑、擅长 PUA 的领导。于是我想,下一份工作一定要轻松、能学到东西。后来在深圳的工作确实满足了这一点,但对接客户的压力以及公司层面的动荡,又让我身心俱疲。那时我又想,不如进一家轻松的外企,远离客户的烦恼。我也学了一段时间英语,但最终,我并没有进入外企。
如今回头看这几个节点,我发现不论当时我多么纠结、多么期待自己能做出「正确」的决定,事后都证明我选对了。但这些选择,在如今来看,似乎没有产生多么大的区别。
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
- 有工作时,几乎所有的烦恼都和工作相关,心里想的都是放假、辞职、休整。没工作时,要面对的烦恼反而更加复杂、多样化。因为工作提供的不仅是工资,还有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认同感。
焦虑从「时间稀缺、厌恶工作内容」转变成了「对金钱与前途的不确定」,很难说二者谁更耗费心力。根据我的经历,刚离开岗位的前半年我会纠结「如果当时继续工作是不是更好」,但半年后这种想法就逐渐消散了。如今我偶尔也会怀念上班的日子,但我确信我已经无法再回去了。
如今的我已经慢慢学会与迷茫共处。我意识到,执着于先找到驱散它的办法,或许并不是最优解。只需要慢慢沿着过来的道路前进,终究能看清脚下的路。
一个很好的朋友点醒了我:人不仅仅是由精神或意识组成的,肉体也是重要的部分。于是我在家里书房放了一台龙门架,打造了一个小型健身房,开始系统健身。这种动用身体、然后产生具体结果的事情——负重的增加、练后的大汗淋漓、食欲的提升——反而安抚了精神层面的不确定。
迷茫其实并不是什么一定要解决的问题。慢慢学会和它好好相处,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就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