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继刚 2025-08-24 10:19 北京
结构决定效率
输入
即刻
有时候做投资,与其问这个项目能不能赚钱,还不如问,最愿意冒风险的社会资源应该投向哪里是对的。@-Will
看项飙谈到严肃性和深度是解压的最好方式,深以为然。当交流停留在轻盈、不冒犯或者快乐崇拜层面时,一切都更像一种仪式,并未完成真正的精神交换。当谈足够深,则很容易找到那种同为人类的共运感。不过,大多数人对这种交流是充满防御的,它需要人足够坦荡,方能踏上这场精神探险之旅。@关于莉莉鱼的一切
时间感 = 差异 × 连续性 × 可共享性我爱这个公式。@郭烁
美团总结了一套学习方法:从书中学,和高人聊,在事上练。李想把这个再升级了一下,用训练 AI 的方式来形容:书中学是预训练,高人求是后训练,事上练是强化训练。@Kosan.
拿 saas 做类比,其实你居住的城市就是个巨大的订阅服务,city as a service。订阅费:房租和生活费就是每个月的月费。不同城市的价格不同,就像不同档位的订阅套餐。一线城市就是高端套餐了。服务内容:除了基础的公共服务维持的生活质量,更高价的城市可能提供更多增值服务:更多的就业机会、更丰富的社交网络、更好的教育资源,就像企业 SaaS 产品的高级版。黏性和迁移成本:你搬家换城市,就像用户迁移 SaaS 服务。成本高、数据(人脉、习惯、资源)难以迁移,所以 CaaS 像很多 SaaS 产品一样,有很强的锁定效应。体验差异化:即便月费差不多,不同城市的“用户体验”可能完全不同。你可以订阅多个 SaaS,但每天晚上你只能在一个城市过夜,反过来,你订阅的 SaaS 限制了你的使用场景,你居住的城市限制了你的思维与人生轨迹。@志达
书
本周推荐《结构是什么?》(J.E. 戈登著)。最近研究 Prompt,找到的抓手是「结构能」。这个说法出自《老子止笑谭》这本书,作者的论述中,“结构能”是一个同时具备物质性和理念性的概念,它源于物质,但其作用方式和高级形态更偏向于理念性或系统性的存在。当一个“结构体”受到环境能量的作用时,会产生相应的反作用。作者将这种作用假定为能量变化的“目的”。这个“目的”可以约束或释放该结构体所占有的动能,这种对于宇宙结构而言的能量,就被称为“结构能”。为了不滑向纯粹的理念空间,特意去找了一本「工程物理」的书做下「中和」。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物理的视角,讲述什么是「结构」。输出
输入决定输出消化大于摄入结构决定效率
人是所「读」之物的反应物。每个人都被自己能够「消化」的东西所喂养。
Prompt 不是写给人看的,是说给大模型听的。
「我们不是在执行一个 plan,而是在验证一系列假设。 每个月我会告诉你哪些假设被证实,哪些被推翻。将不确定性转化为探索的确定性。」────────这句话,把认识论的谦卑转化为方法论的力量。
硅谷人才,之前听到的大多是印度人的故事,现在听到的人才收购好多是华人的故事。为什么?当前的思考: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是连接与协作。 代码要变成产品,产品要变成生态, 需要的是沟通、协调、说服、整合。 印度的英语优势不只是语言, 而是背后的思维方式:在多元中寻找共识, 在复杂中建立秩序。AI 时代的核心是模式与优化。 从海量数据中提炼规律, 在无限空间中寻找最优解, 需要的是专注、耐心、精确、极致。 这恰好共振了华人教育中的特质:在约束中寻找最优, 在重复中发现模式。
你来世间干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