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7 10:16 北京
LLM的Prompt需要嵌入方法论
不愧是李继刚老师的第一个播客,上来就高屋建瓴。最近我也对此有一些模糊的感觉,看了本篇,感觉认知更加清晰了一些。
title: 眾妙之門url: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89863b320a2906a4dcd1d62date: 20250810
摘要
(根据个人偏好而有所侧重)
00:00:00
对话由四位成员展开:拥有两年经验的提示词工程师继刚与小七姐,研究心理学和哲学的新手丁锐,以及AI工具的早期使用者、从事投资的奥德赛。
丁锐从哲学视角出发,认为不同学科底层是相通的,并由此提出了“结构能”这一核心概念来审视提示词。他用一个比喻来区分“势能”与“结构能”:直接点燃汽油是势能,爆发力强但不可控;而将汽油置入汽车这一复杂系统中,使其稳定行驶,整个汽车系统便体现了“结构能”。他的目标是探索比继刚教给他的方法更强的结构能。
他将此理论应用于一个政治学场景的提示词构建中,通过层层叠加不同维度的指令(成立陪审团、设定宪法、引入社会伦理),构建出一个他认为充满张力和驱动力的全新提示词框架。然而,当他兴奋地将这一发现分享给继刚和小七姐时,却得到了他感觉上的“冷漠回应”,这让他感到十分困惑。
00:11:05
继刚和小七姐解释了他们“冷漠”反应背后的专业视角,即提示词工程师的核心追求是稳定、可复现的“配方”,而非一次性的惊艳“烟花”。继刚表示,任何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可能在大模型中绽放出绚丽的烟花,但这必须经过在具体场景中的反复验证。绝大多数“烟花”在实际应用中都会“塌掉”,效果反而不如朴素的语言。因此,一个完整的发现闭环是:看到烟花、验证路径、提炼配方。他看到丁锐的发现时,内心更关心的是其是否能被固化。丁锐听后立刻联想到了电影《香水》,主角虽有闻香天赋,仍需向老师傅学习如何将香味固化下来。
小七姐则从提示词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出发,强调“可复现性”是关键。工程师的工作是确保绚烂的烟花能被任何人稳定地重现,这个过程充满了将100分灵感打磨成60分稳定产品的“狂喜与失落”。因此她下意识地关心“配方拿到了没”,并承认这对初次创造者来说是“扫兴”的。同时,她也认可另一类“独立的探索者”,他们享受探索过程,自身语言能力极强,但其路径无法被产品化。
这次交流的误会也源于沟通方式的差异。丁锐在向奥德赛“求助”后,奥德赛一针见血地指出,丁锐不应以一种理想化的“科学家精神”去要求具体的人,并引用“牛顿的故事”来说明,伟大的科学家也是有七情六欲和个人立场的。
00:19:55
继刚详细阐述了他“迟缓回应”背后的三个真实原因。第一是“老手的诅咒”:资深者因为经验会不自觉地“抹平”很多差异,可能已经无法看到新手所见的那种新鲜视角。
第二,也是最核心的原因,是他的深度工作习惯。他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期间完全沉浸式地研究丁锐提出的“生态式”结构。他尝试了七条路径,在废弃了六个失败方案后,通过加入“基本作用力和基本运行规律”这两个维度,才成功找到了一个稳定且更高级的“配方”。丁锐提出的其他思路,如“博弈式”和“交响式”,也已被他列入研究待办。在他看来,花时间去吃透一个想法并拿出成果,才是最真诚的交流,即时的口头赞扬反而是“敷衍”。
第三是他的个人特质。他情绪波动不大,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深度交往模式。同时,他认为自己脑中复杂的网络状思绪难以通过文字完整传达,因此选择“当面说”是为了保证交流的质量,而非推脱。
00:34:26
小七姐观察到,丁锐能快速入门的关键在于他没有大多数新手面对大模型时的两种极端心态:居高临下的“人类的傲慢”或五体投地的“匍匐的仰望”。他能将模型视为一个“主体”,并在其语言中找到切入的“裂缝”,这是一种宝贵的天赋。丁锐则将自己目前的状态比作“提示词的文学阶段”,享受“跑马圈地”的探索乐趣,并意识到未来需要进入更痛苦但必要的“工程阶段”。
由此,对话转向了大模型的本质。丁锐将其比作一个“克苏鲁式”的存在——由人类集体语料汇集而成、其原理深不可测的智能。他正式引入了“符咒”的概念,认为提示词就像是道家的符咒,通过特定的结构去“召唤”一个我们不完全理解的、沉淀了千百年人类心智的古老“结构能”。这是一种承认并利用AI“未知性”的、带有玄学色彩的视角。
00:41:45
“麻将”被作为一个强大的“结构能”模型进行了详细探讨。丁锐将其规则体系完整地解构为一个世界模型,包含“混沌宇宙”(136张牌)、“目标”(胡牌形成特定结构)、“结构能的价值”(特殊牌型价值更高)、以及玩家之间的“博弈关系”等要素。
他成功将这套模型平移到剧本创作中。剧本中的所有元素被视为牌,主角的目标就是“胡一个大牌”,整个情节的展开就是理牌、做牌和博弈的过程。他分享了惊人的实践效果:用“麻将胡牌规则”重构剧本大纲,能在半小时内完成以往两个月的工作量,并能将一部两百多万字的散乱网文,梳理成一个结构清晰、高潮迭起的“特殊大牌”,这充分证明了这种结构能的巨大威力。
小七姐认为,人与模型间在语言理解、框架认知和拟合误差上存在多层“误会”,而正是这些模糊地带,催生了意想不到的、充满创造力的结果。丁锐则引用博尔赫斯将硬币投入大海的比喻,来说明“融合不相干之物”是最高级的美学创造,而大模型正擅长于此。
这引出了关于知识本质的讨论。继刚非常认同“符咒”的视角,即提示词是“点亮”了宇宙中早已存在的隐藏结构。丁锐进一步提出,或许如柏拉图的“理型世界”所揭示,最根本的结构和公式是先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所做的并非“发明”,而是“发现”或被其“召唤”。
继刚分享了他个人“沉思”的三个阶段:从主客体分离的“思考”,到主体消失的“沉浸”,再到主客体皆忘、灵感“透过我”而出的“物我两忘”状态。这恰好呼应了“发现”而非“创造”的体验。然而,奥德赛此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反论,他引用小说《祈祷之海》的构想,认为宇宙的规则并非单一、先验的存在,而是由无数可能性不断交织、堆叠而成,不同的规则组合可以生成完全不同且可能相互冲突的宇宙。
交流与合作
如果希望和我交流讨论,或参与相关的讨论群,或者建立合作,请加微信,联系方式请点击 -> 专栏简介 及 联系方式 2024。
本文于2025.8.17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