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研究院 09月11日
AI对就业影响研究的挑战与局限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深入探讨了当前关于人工智能(AI)对就业影响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现有量化测算结果存在的不可比性、片面性和静态性三大不足。研究强调,AI的职业暴露度计算容易引发不必要的恐慌,且未能考虑人的行为动态变化和未来新岗位的出现。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操作层面的三大难题:AI影响因素难以切割、AI界定模糊不清以及技术发展难以预判。最后,作者阐述了数据本身的局限性,包括利益驱动的主观干预、执行中的客观性缺失以及数据无法应对社会变数等问题,强调了在推崇数据分析的同时,认识到其固有局限性的重要性。

📊 **研究结果不可比且存在片面性与静态性:** 当前关于AI对就业影响的研究,尽管由众多权威机构和咨询公司发布,但其量化测算结果差异巨大,几乎不具可比性,且存在片面性和静态性问题。例如,AI职业暴露度的计算易被误解为岗位消失,忽略了技术经济可行性、时间线和范围,也未能反映人类行为的动态变化以及未来新岗位出现的可能性,片面预测加剧了不必要的恐慌。

🚧 **操作层面面临三大难题:** 研究AI对就业的影响在操作层面存在“无法切割”、“难以界定”和“不可预判”三大难题。AI并非独立影响因素,其对就业的影响与其他经济、技术、政策等因素交织,难以单独切割;AI本身定义模糊且嵌入经济社会系统,界定其范围困难;同时,未来技术发展路径难以准确预判,使得量化研究缺乏坚实基础。

📉 **数据分析受多重局限:** 尽管数据分析在当前备受推崇,但其在AI就业影响研究中存在显著局限。数据可能受到利益驱动的主观干预,并非总是客观准确;即使力求客观,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如抽样不合理、问卷敷衍)也可能导致结果失真;更重要的是,数据天然无法应对人类社会的变数和突发事件,无法预测未出现的新事物,正如“马车数据无法发明汽车”的类比,过去的数据无法完全决定未来。

原创 闫德利 2025-08-25 16:56 北京

技术对就业影响的研究是一门显学。

闫德利 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

一、三大不足

技术对就业影响的研究是一门显学。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兴起,全球又掀起了一波新的研究浪潮。OECD、IMF、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高盛、麦肯锡、皮尤研究中心等咨询机构,纷纷推出报告。如下表所示。

表 AI影响就业的部分量化测算结果

来源:腾讯研究院根据公开材料整理,2025年7月。

全世界的顶尖机构多年持续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人们仍争论不休、困惑不已。原因让人好奇。总体来看,量化测算结果具有不可比性、片面性和静态性三大不足。

首先,最终测算结果差距甚大,几乎不具可比性。粗略来看,上表的结果处于0.4%-67%之间;美国白宫(2016)也做过类似汇总,结果在9%-47%之间。同一机构不同报告之间相冲突相矛盾的情况也很普遍,例如表中的OECD、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银行。单独一份报告都很权威,放到一起就“神仙打架”。权威机构尚且如此,其它机构可想而知。

其次,AI暴露度测算局限于对现有岗位的潜在影响,徒增恐慌。上述研究多使用“人工智能职业暴露度(AI Occupation Exposure)”来衡量AI的就业影响。高暴露度不必然意味着岗位走向消失(OECD,2021),然而现实中人们容易把“暴露”理解成“取代”。它表达的是潜在风险,不代表真正发生;也没有考虑技术经济可行性,没有明确指出时间线和范围。片面的预测只会带来“AI抢走工作”的恐慌,而非对技术和就业关系的正确认知。

第三,人的行为是动态变化的,而量化测算是静态的切面研究。工作岗位像流水中的小船,一直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把现有岗位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可操作性,但相对于工作全景来说就以偏概全、刻舟求剑了。对未来总体岗位的立体影响,是人们想要的,但似乎还难以实现。因为人们能够感受到那些有替代风险的工作,却难以识别尚未出现的新岗位。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大卫·奥托等人的研究:“2018年的工作岗位中有60%在1940年并不存在。”在未来岗位面前,人们是无知的。

二、三道操作难题

OECD(2021)和世界银行(2025)曾指出:AI对就业的影响还不明确、无法预估。从某种意义上讲,量化AI对就业的影响是一个悖论。它在操作上面临着无法切割、难以界定和不可预判三个层层递进的难题。

从宏观角度,AI不是独立影响因素,无法切割。就业率受经济周期、技术变革、产业经济、人口结构、就业政策、全球化、突发事件等多重因素影响。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把单一因素从中完好切割出来是困难的。必须设置诸多假设条件,但这种完美的模型在真实社会中并不存在,在现实意义上大打折扣。

从产品角度,难以清晰界定AI的范围。即使解决了独立性问题,人们也难以对AI作出清晰界定。AI没有明确的定义,很少以独立的产品形态存在,已广泛嵌入经济社会系统中。AI已成为地图导航、在线翻译、图像识别、短视频、手机、智能网联汽车等日常应用的组成部分,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广告宣传、售后服务、医疗、教育、采矿、军事等行业已有广泛应用。而且AI的内涵是动态变化的,似乎只有还没普遍实现的能力才配得上AI的称谓。正如Nick Bostrom(2006)所言:“许多尖端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通用应用中,但通常不被称为人工智能,因为一旦某些东西变得足够有用和普遍,就不再被称为人工智能了。”

从技术发展角度,人们难以预判未来技术的发展。即使能够解决独立性和范围界定问题,就业影响的量化研究还取决于对技术发展的准确把握,这是必备前提。然而,技术史一再表明,人们难以预判新技术的未来,众多预言沦为笑谈。人工智能的未来尚不可预测(Brynjolfsson,2024)。没有前件条件,就不会有后件结果。

三、三个局限性

在这个推崇用数据说话的时代,很多人知其不可而不得不为。因此,强调数据的局限性尤为必要。

第一,受利益驱动,主观干预。数据并不都是客观准确的,有时受到人类行为的影响和支配,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人们的意志。为达到期望的结果,不乏主动干预数据生成的行为。例如,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谎报瞒报遇难人数。

第二,力求客观,但执行不力。多数时候,人们想要真实情况。但真相是昂贵的。哪怕是一个普通的问卷调研,也需要不菲的经费支持,抽样不合理、问答敷衍了事是普遍现象。经过多个不同环节的层层叠加,结果往往失真较大。填写过问卷或接受过拦访的人,想必会有所感受。现实中,只能靠机构的知名度和权威性来彰显结果的准确和合理。

第三,数据自身的局限性。如果未来是确定好的,完全由过去决定,只是等待时间展示出来,那么通过数理统计可以预测未来。但人类社会充满着变数,数据往往无能为力。一只岁月静好的猪,无法通过既往数据预测出春节的黑天鹅;马车出行数据,可以获得“一匹更快的马”,但不能发明出汽车。正如米塞斯所言:“即使你对过去无所不知,你对未来仍一无所知。”无法应对突变,是数据天然的局限。

参考文献来源:

[1] Edward Felten & Manav Raj & Robert Seamans, 2021. "Occupational, industry, and geographic exposure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novel dataset and its potential us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Wiley Blackwell

[2] Lane, M. and A. Saint-Martin (2021),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the labour market: What do we know so far?”, OECD Social, 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Working Papers

[3] Daron Acemoglu, 2024. "The Simple Macroeconomics of AI," NBER Working Papers 32487,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

推荐阅读

闫德利:《人工智能的新浪潮和商业化》

闫德利:《AI的落地难题、应用案例和生产率悖论》

👇 点个“在看”分享洞见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人工智能 就业影响 量化研究 数据局限性 AI Employment Impact Quantitative Research Data Limitation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