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领大礼包走人,成了牛马最好的归宿?
仅仅在好几年前的经济上行期,“牛马”们畅想的最好归宿通常还是期权兑现财富自由,而现在很多人还没察觉到的一个事实是,这个“最好的归宿”已沦为35岁能领到大礼包“退休”就已经是万幸了
这个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作为打工牛马“投入回报”的天花板已经事实上急剧降低了,而“牛马”们在思维上的变化却极其缓慢,还在后知后觉…
比如,很多家长甚至个人自己都依然在把自己按照“螺丝钉”人生在培养,殊不知整个环境里面的“机器”本身都在减少和“升级”,需要螺丝钉的数量和质量也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举个例子,“螺丝钉”思维在网上的典型代表,稍微形而上一点就是“文科无用”论,很多人为把自己活成了一个能更好就业的螺丝钉而感到“阶层优越感”,以鄙视同阶层稍微难就业一些的人为乐,殊不知真正靠“文科”赚到钱且活得很滋润的人巴不得这种言论甚嚣尘上,因为“种内竞争”少了,他们反而可以拿到更多资源
另一种形而下一些的思维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尤其是大学生涯,比如以人生发展的长期角度,我是对去读所谓的“产业对口”或“企业对口”大学持保留看法的(有的大学干脆就是企业办的)
因为现在早已经不是2012年前的那个“稳定”且“高速发展”的时代了,如果你为某一个行业甚至一家公司赌上了自己黄金期的教育经历和时间成本,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如果你就业的时候甚至还没毕业的时候企业和行业走下坡路甚至不在了怎么办?
当一个螺丝钉打磨好了自己,却发现适配自己的“机器”都没有了,这个画面多么荒谬?
所以,就像大学最重要的价值应该是个人的三观建立、同学情谊、弄明白这个世界基本的运行规则,而不是仅仅为了“找份工作”—— 在这个时代,不要以就业、工作、谋生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和教育,而要从人生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自己要做的事,是基本的守则
这方面我已经写过很多文章,例如《你一定要去搞懂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则》、《该如何找到人生热爱的事》、《每个人的生命力>精力>时间>钱》…这里篇幅所限就不赘述,你有空可以移步我的主页搜索相关文章
希望我们都能时刻叮嘱自己一件事,“牛马永远也没办法翻身做主人”,因为规训,牛马自己没把自己定义为人,别人也不会把它们定义为人,因为它们只是干活的“资源” —— “人力”“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