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09月10日
追觅科技跨界造车,挑战超豪华纯电赛道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追觅科技宣布进军造车领域,计划于2027年推出对标布加迪威龙的超豪华纯电车型。该公司从马达和算法起步,在清洁电器领域取得成功后选择跨界造车。然而,汽车行业壁垒高筑,头部玩家占据优势,新进入者面临严峻挑战。追觅需要克服技术、资金和供应链等多重难题,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 追觅科技跨界造车,计划于2027年推出对标布加迪威龙的超豪华纯电车型,标志着该公司从马达和算法领域进入汽车制造行业。

🔧 造车行业壁垒高筑,头部玩家凭借规模与生态占据绝对优势,新进入者如追觅科技若没有颠覆性模式或巨量资金,难以在竞争中立足。

💰 造车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仅研发环节就需持续高强度的资金支持,例如比亚迪一年的研发投入达542亿元,追觅面临的资金考验十分严峻。

📈 当前汽车行业已进入残酷的“淘汰赛”阶段,产能持续承压,市场竞争激烈,追觅若想生存必须在高密度赛道中寻找机会。

⏳ 时间也是关键因素,追觅需要在技术、资金、供应链等多个维度全面起跑,步步为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文 | 斑马消费,作者 | 范建

“如果你真想害一个朋友,最狠的方式就是劝他去造车。”

8月26日,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罗永浩的十字路口》节目中直言并预判,中国车市已进入残酷的“淘汰赛”阶段,最终只会剩下5家,现有的市场参与者“都未拿到船票”。

话音刚落。8月28日,追觅科技官宣造车,并传达出颇具野心的目标——打造一款对标布加迪威龙的超豪华纯电车型,计划于2027年亮相。

成立于2017年的追觅,从马达和算法起步,靠技术打进扫地机等清洁电器品类的国产头部阵营。

如今转身造车,这一跨界动作瞬间将其抛入一个全然不同的产业博弈场,摆在眼前的是一道刚落笔就决生死的终极考题。

“前车”

清洁电器公司跨界造车,早有先例。

2017年,英国品牌戴森启动电动汽车项目。戴森的技术和资金雄厚,智能马达与电池已广泛应用于吸尘器、吹风机等产品,具备一定电驱基础。它的这一次跨界,被市场寄予厚望。

2019年10月,戴森宣布放弃造车,理由是商业上不可行。尽管原型车已完成,公司也一度计划投入220亿元,但始终找不到买家,只能黯然收场。

2021年,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下场造车,成立极石汽车,带着其在算法、传感器与硬件上的多年经验,闯入新能源赛道。

相较于戴森,昌敬的极石不仅造出了车,还卖了出去,只是销量不太乐观。

极石汽车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8月共交付新车1358台,而同期新势力榜首零跑的这个数字是57066台,差距超过40倍。

戴森“搁浅”、极石“爬坡”,清晰地描绘出新能源新玩家面对的残酷现实。行业壁垒已然高筑,头部玩家凭借规模与生态占据绝对优势,后来者若没有颠覆性的模式或巨量的资金,连“及格线”都难以触碰。

清洁电器公司为何盯上造车?一方面,主业竞争加剧,产品同质化严重,原有增长空间受限;另一方面,其在电机控制、传感器融合等技术上具备一定关联性,有敢于尝试的底气。

但关联不等于门票。电机转得快、算法调得准,并不代表能穿透整车制造这套复杂体系,抹平汽车制造链条本身的门槛。

这道门槛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22号】)要求,严格新建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管理,防范盲目布点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戴森和极石的故事,是给所有跨界者的一剂清醒剂。会造马达,不代表能造整车。清洁电器解决的是部件效率,造车考验的是全域驾驭。

“中局”

追觅选择此时入局造车,开启一场“全局最优”的征程,它所面对的第一道命题,就是如何在行业内卷升级的背景下,闯出一条可行路径。

电驱、算法只是起步,跨界造车的真正起点,不是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板——要么手握百亿级的资金储备,要么拥有拿来即用的全供应链整合能力。

尤其是在何小鹏说的,已进入残酷“淘汰赛”阶段的车市环境下。

国家统计局官网2025年7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0%。同期,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1.3%,上半年整体为71.6%,显示行业产能持续承压。

今年上半年,全国汽车产销首次“双超”1500万辆。量的增长仍在持续,但质的博弈更趋激烈。

8月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已达55.3%,同比去年同期增长5%,这意味着在一个容量巨大的市场中,新品牌必须在高密度赛道中寻找机会。

而高产能与高库存交织,叠加新能源领域竞争加速,行业已越过小组赛,提前进入淘汰赛。

追觅切入的是超豪华纯电赛道,门槛更高、挑战更重。要打磨出一款合格样车,意味着技术、品牌、组织、制造全面起跑,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在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唯有硬碰硬。

相较早年凭概念融资的野蛮生长,如今产业已步入下半场。资本趋于理性,用户更看重品牌与产品可靠性。单纯的故事和情怀不再奏效,唯有资金托底、技术落地,才算真正的开局。

迷局

追觅造车的这场考验,技术不够,跑不快;资金不够,跑不远;时间不够,跑不赢。

以资金耐力为例,蔚来CEO李斌早在2021年就曾表示,“造车需要储备的资金门槛,几年前我说是200亿,现在没有400亿可能干不了。”

同年3月小米官宣造车时,计划首期投资为100亿元,并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将达100亿美元。

这不过是对造车全周期投入的保守估算。从团队组建、平台研发、整车试验、供应链搭建,再到产能爬坡、市场投放、渠道建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持续烧钱。

以研发为例,越要技术攻坚,越难靠“借壳快跑”;越要对标高端,轻资产的天花板越低。“新能源之王”比亚迪,一年仅研发投入就达542亿元,已从侧面印证了当前造车的门槛之高。

对追觅而言,投入是一场真正的“极限试炼”。造车不是简单的多元化扩张,更不是原有技术与资源的直接平移,而是贯穿全链条的高强度投入战,需要在每一个环节都能持续拿得出真金白银。

最终,问题回到起点,追觅所追的红利,并非早期市场空白期的野蛮增长,而是在成熟市场中依靠技术、资金、耐力拼出的“生存权”。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追觅科技 造车 超豪华纯电 汽车行业 跨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