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制造 09月08日
寻访童年院坝,重温旧日时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作者受朋友邀请,拜访了其位于老校区筒子楼内的新家,意外发现一个宽敞的后院,勾起了作者对童年院坝生活的深深怀念。作者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在院坝里度过的点滴,以及老屋院坝如今的破败景象。文章对比了城市扩张下院坝的消失与居住在城市中人们的孤独感,反思了物质繁荣背后的精神失落,并对“真正的院坝生活”进行了深情描绘。

🌳 **重逢童年院坝,唤醒尘封记忆**:作者在朋友位于老校区筒子楼的新家中,意外发现一个面积巨大的后院,院中大银杏、芭蕉树、菜地等景象,勾起了作者对童年时期院坝生活的鲜活回忆。这种“劈面撞见童年”的体验,成为文章情感的起点。

🏡 **老屋院坝的今昔对比,映照时代变迁**:作者回忆起自己老屋已废弃多年的院坝,虽曾是充满生机和个人情感寄托的场所,如今却已是破败不堪,落叶满地,植物也显颓废。这种强烈的今昔对比,折射出城市发展中许多美好事物的消逝,以及个人记忆的物是人非。

🏙️ **城市扩张下的院坝缺失与精神困境**:文章深刻反思了城市化进程中,院坝作为一种生活空间和情感载体逐渐消失的现象。作者指出,城市虽是现代社会的中心,但也使得人们失去了院坝带来的“大地的气息”和“亲朋友邻的气息”,导致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尽管空间上近在咫尺,却在情感上日益疏离和孤独,难以重现昔日院坝生活的闲适与亲近。

🌿 **“真正的院坝生活”的理想化描绘**:作者将“真正的院坝生活”定义为一种充满自然气息、人情味和超然物外的情境,引用陶渊明的意境来形容,强调了这种生活方式的珍贵和难以复制。这种理想化的描绘,与当下城市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孤独感形成了鲜明对照。

原创 宋石男 2025-09-08 12:33 北京

                                                                       我有个叫陈灿平的朋友,温和而精明,脑子里常常同时处理十几件事,却永不会忘记中午回家哄女儿午睡。

初秋,他一定要我去他新家坐坐。我纳闷,他搬的新家,是有十八年历史的筒子楼,坐落在一所大学的老校区。

“为什么要搬到这里?以前你那大房子不是更舒服?”

“你进去坐坐就知道了。”

进门没什么特别,三室一厅,简单如素人。可是当他带我穿过客厅走到后院时,我一下子傻了,因为劈面撞见了童年。

他的后院太大了,至少有200平方米。院落正中有棵大银杏树,枝条伸展回环,像母亲怀抱婴儿一样笼罩院落。远处墙角一株芭蕉树,正努力在流光中抵挡初秋的衰落。芭蕉树旁不远,是一茬种了蒜苗、葱、油菜等作物的土地。葱长得好极了,根根都肥头大耳,骄傲地刺向天空。油菜花飞黄,那金色像是要溅到你眼睛里去。蒜苗不太齐整,说是昨日刚采摘了一些来炒回锅肉。

“怎么有这么大的院坝?”我问。

“历史遗留问题。墙外本是图书馆的车棚,早不用了,也没人管。后来有人修了墙把这幢楼房与车棚隔开,就形成了这个院坝,而且只有这套房子可以享用。“灿平笑眯眯地说,活像中了头奖的彩民。

他殷勤搬来一把躺椅,要我躺上去,又搬来一小几,硬要我脱掉鞋袜,把脚放在上面。我说做人不能太愜意,得稍微紧张一点,而且,把脚这么翘起,也不太文明。他说,石男你何必呢?来吧,让我们暂时当个乡下人。

我没再推辞。这么好的院坝,这么暖的阳光,这么美的初秋。

为什么不偷得半日闲,享受一下老院坝的感觉呢?

在我少年时,很多人家里都有院坝。农村的孩子不说了,院坝是家的必备品,哪家要没有院坝,就像炉灶上没有挂腊肉来熏一样,是不可原谅的残缺。县镇里的孩子,即使没有私人院坝,也一定有公共院坝,孩子们就在那儿尽情疯耍。在院坝里,我们晒太阳,玩花木,砍老柴,锤煤炭,有时追逐偶然飞来的蝴蝶,就像如今追逐回忆。

这种生活已经离开我很久,不料在灿平家中重逢。我有点舍不得走。

夕阳滚落,我才回家。走在路上,我想起自己老屋的院坝,最后一次去看它,已是七八年前了。

我的老屋位于五通桥教师进修校底楼,现已废弃多年。2017年我回去看过老屋的院坝,现在还能回忆那时的场景与那时的回忆。一个人不但可以回忆,还可以回忆回忆中的回忆,这难道不是件伤感而神奇的事?

那日推开门,一股熟悉但已破败的气息扑面而来,花园一片废墟,落叶积得很厚,三五成群躺在地面,地面则小声抱怨:叶子不肯减肥,搬走的主人又不再管清洁。

墙角那棵黄葛树,九十年代种下时只比我高一头,现在已长到三层楼高,将围墙挤得有些紧,有些斜。它的枝条如同女友手臂伸展,将阳光过滤成一块块斑白的光影。

庭中的几盆铁树,比当年更丰满,但是叶片上的灰尘,将它们涂上一层颓废,恰似遭背叛的中年人。

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花儿,在野草中顽强生长,几支粉蝶于其间懒散穿行,它们一定很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饭。

蜘蛛网挂在核桃树与春尖树中间。核桃树是多年前老鼠叼来的种子发芽长大的,现在已有小腰粗,两米多高;春尖树是我读初中时,父亲的朋友周必昌叔叔送来的。妈妈还没失去记忆之前,经常给我做春尖炒蛋,香得要命,香得我好几次把自己的舌尖当成春尖咬到。

花坛已成残垣,我不会去坐到花坛边,因为多年前已经坐了太多遍。尤其是深夜,偷偷起床,坐那抽根烟,闻花园的清香,想自己的心事,偶尔还会羞羞答答地哭泣。

在院坝里,像每个多情的少年一样,我曾幻想未来那段闪闪发光的路。而现在,这些并不闪光的路上,每一段都烙有院坝的痕迹。

我忍不住想,城市如今是胜利了,若干年前,城市人口就已占到全球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可是,城市获胜了,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却常常遭遇失败。我当然明白,城市是现代社会理直气壮的中心。它令人厌倦乃至厌恶,却也在日日创造奇迹。如果不想成为被遗忘的人,无所作为的人,边缘惨淡的人,那你就必须来到城市。代价是我们失去了院坝。只有极少数幸运的人,或者有权势、有财富的人,才可能拥有院坝。但这也难以重现昔日的院坝生活。真正的院坝生活,有大地的气息,有花草树木的气息,有亲朋友邻的气息,有散淡不知所谓的气息,那是陶渊明所谓“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的生活。

如今,我们大多数人都劳作生息于城市。城市中的人们由交通系统连接与传送,在地铁、公交与共享汽车上,人与人近在胆尺,却失去了真正亲近的机会。住宅与住宅先被电梯分割,再被防盗门分割。即使偶尔有一两个院坝,也无法呼应,它们注定是孤独的,就像生活在城市里孤独的我们一样。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院坝 童年回忆 城市化 乡愁 生活空间 孤独感 Courtyard Childhood Memories Urbanization Nostalgia Living Space Lonelines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