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9月08日
大厂收紧信息安全,专家访谈的未来走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字节跳动近期通报员工违规参与外部付费访谈,引发对大厂信息安全政策收紧的关注。文章探讨了专家访谈的利弊,指出其在美国成熟,但在国内信息碎片化、难以建立长期关系等问题。随着大厂对信息泄露零容忍,付费专家访谈面临严峻挑战,未来可能只剩下极少数人能提供有价值信息。资本市场的需求与大厂的保密规定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预示着重要专业信息将更加稀缺且难以获取,个人需适应这种不公平的现实。

🏢 **大厂信息安全政策收紧:** 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已将信息泄露,尤其是涉及重大经营数据和决策的保密,提升至零容忍级别。员工参与外部付费访谈,即使未触犯法律,也可能因违反公司规定而面临内部处分,这使得员工在职业生涯和信息安全之间面临艰难抉择。

🤔 **专家访谈的双重性:** 专家访谈作为一种信息获取方式,既有其价值,也存在显著弊端。对于深入了解行业、能辨别信息真伪并进行多方验证的专业人士而言,它是一种有效的认知校准工具。然而,对于普通人而言,信息往往碎片化、鱼龙混杂,且难以建立长期、可靠的专家关系。

⚖️ **资本市场需求与合规的矛盾:** 资本市场对专业信息有着持续且巨大的需求,但其获取信息的方式,特别是需要确认专家身份细节以证明其权威性,极易导致信息泄露。这与大厂严格的保密规定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使得资本市场成为信息泄露风险最高的领域。

📉 **未来信息稀缺性加剧:** 随着大厂管理趋严,未来专家网络中能提供高质量、可信信息的人将越来越少。重要的专业信息将变得稀缺,且用金钱购买的难度和成本会显著增加,个人需要适应这种不公平但现实的局面,学会适者生存。

今年9月4日,字节跳动企业纪律与职业道德委员会发布通报,披露今年二季度员工违规情况。在“违反信息安全制度”的案例通报中,提及有10名违规参与外部付费访谈的员工受到处罚。通报明确指出:外部咨询公司会以“专家访谈”、“行业研究”等名义,发起有偿访谈邀约,“为保护公司信息及数据安全,守护自己的职业生涯,请拒绝此类邀约。”

熟悉我的人大概知道,我基本上是反对专家访谈的——信息鱼龙混杂,难辨真伪,学习方式碎片化,不一定能学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但是,我也有一些朋友相当成功地利用了专家访谈。按照其中一位的说法:“我经常打电话给专家,用他们提供的信息,校准我自己的认知。如果他们说的互相有矛盾,或者与我自己的认知有矛盾,我会思考,努力寻找更好的验证途径。”这可能是利用外部专家的最佳途径,但是有个前提:他本人非常了解自己研究的行业,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以及什么渠道提供的知识的可信度较高。一般人并不具备这种资源禀赋。

付费的专家访谈,当然不是中国的发明,多年前成熟于美国。事实上,国内的专家访谈模式基本上是从美国学来的,根据实际情况略作修改而已。过去我在金融业混饭吃时,骨子里对专家访谈是比较抵触的,原因无非三个:

    我不喜欢花钱,虽然钱不是我自己花的,但肯定算我的业务成本。 专家提供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鱼龙混杂的,上面已经提到过了。 绝大部分专家是一次性的,不能保证下次还能请到他,就算请到了也还要再付一次钱;你几乎无法跟付费专家“交朋友”。

然而,我也能认识到:再不趁手的工具,落到正确的人手里,还是能发挥不错的效果。你不可能跟所有行业的人交朋友。你更不可能在所有行业都有朋友。你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通过信息交换、利益交换等方式获得有效信息。所以从资本市场到实业界,很多人都对专家访谈存在持续的需求。我们无法否认这些需求的真实性。

现在最大的问题来了:最近几年,大厂管得越来越严了。就拿字节跳动来说,根据我的印象,早在六七年前,对员工当“专家”导致的信息泄露就比较敏感。腾讯、阿里等大厂曾经管的很松,后来总体的趋势是越来越严。尤其是对于重大经营数据、经营决策的保密,早已进入了零容忍的范围。这次的通报内容说的很清楚:“请拒绝此类邀约”。我相信,几乎所有互联网大厂均有类似的规定或通知,甚至中厂小厂也差不到哪里去。

对比一下2018-2020年,我了解到的大厂的态度:当时它们中的一部分会说“喔,这太严重了,我决不允许”;另一部分则会说“无所谓,只要不出大事,我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则统一改成了严防死守的态度。哪怕员工的行为没有触犯法律,大厂本身也有权力制订规章,员工一旦违反,至少内部处分是逃不掉的。考虑到现在的就业形势,绝大部分员工恐怕难以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开玩笑。

这种局面持续下去,久而久之,专家网络里能提供的,只会剩下两种人:要么是地位太重要导致不害怕的,要么是地位太不重要导致无所谓的。前者为什么要出来当专家呢?后者就算当专家又有什么用呢?当然,上面提到的是经过很长时间之后的“平衡状态”,现在还没到这个平衡状态,但是明显在向这个方向走,至少对互联网行业是如此。

有些聪明人会提出:“要解决也不难,只要严格保密专家的身份,不要被捅出去不就行了!”很可惜,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做到。我们不妨分出两种情况:

为什么呢?因为投资者找专家,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证实专家的权威性”,所以他们必须千方百计地确认专家的身份细节。而且,他们往往还需要说服自己的客户、上级、同事,相信专家提供的观点;后者会问:“我为什么要相信呢?”此时他就必须提供详细的备忘录、会议纪要乃至证明文件。众所周知,国内金融机构的保密意识形同虚设,这种东西不可能不流传出去。当大厂的合规、公关或投关部门看到这些“铁证”之后,会怎么想?如果能直接找到责任人,那肯定要惩罚个人;就算找不到,肯定也会在公司内反复进行教育,确保无人敢于造次。

一言以蔽之,最“安全”的专家访谈是:一个很熟悉行业的人,一个电话打给一个专家,从对方发言的内容和语气当中,就能够大致判断出对方靠不靠谱;而且他可以找多个渠道验证,所以不会拘泥于一个专家靠不靠谱;就算他需要说服别人,被他说服的也是懂行的人,例如经验丰富的上司。这种好事不可能存在于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恰恰是专家网络最大的客户,没有之一。

附带说一句,资本市场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往往也更加敏感。业内人士可能通过各种旁敲侧击,填补“拼图”,最终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从而让专家不至于承担泄密责任;而资本市场只想知道结论。但是如果专家或咨询公司说“我们不服务资本市场客户”,他们就很难赚到大钱。

我想强调的是,大厂处理员工违规的第一标准,是有没有“拿钱提供信息”,其次才是“信息的严重性”。只要金钱交易存在,员工基本上就难逃一劫了;如果提供的信息不太重要,可能是小劫,否则就是大劫。时至今日,想隐瞒金钱交易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大厂都不傻,侦查手段花样百出,你不配合也没用,最多就是晚暴露几天罢了。而且,决定要不要开除乃至移交司法机关的核心因素,也是“金钱交易规模的大小”——拿了几千、几万乃至几十万的性质肯定不同。就算员工能够证明“我都是拿假信息骗他们的,我啥都没泄露”,银行转账记录本身也足以将其拿下。

十年前乃至五年前的互联网行业,还是一个草莽江湖、冒险家的乐园,权力结构尚未固化,管理制度尚未收紧;整个行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大量缝隙。现在完全不同了,互联网行业就是一个相对新潮一点的“传统行业”,某些方面甚至管得更严。可是资本市场对互联网行业,及其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游戏行业、电商行业等的信息需求,又远远大于对一般的传统行业。矛盾就出在这儿。这个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从今往后,重要的专业信息会变得越来越稀缺,用钱越来越难买到。而不花钱买往往又是不现实的。怎么办呢?我们恐怕得接受一个现实:不是所有矛盾都存在解决之道。世界不公平、不完善,要学会适应它。适者生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ID:TMTphantom),作者:怪盗团团长裴培,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信息安全 专家访谈 大厂 字节跳动 资本市场 信息泄露 合规 互联网行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