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辉哥奇谭 2025-09-08 07:05 上海
认知自由:通往财富与心灵自由的底层操作系统
「配图摄影 by 辉友Dora」
上周最大的一个进展,其实可以说这些年最大的一个进展是,触碰到「认知自由」的概念。之前的脑海中,只有「财务自由」和「精神自由」两个概念。而现在我发现,认知自由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当你拥有认知的自由时,一些困扰你的问题就没有那么难了,因为你能看清真相,抓住机会。所以,认知自由是财务自由和精神自由的一个前提。
当我们讨论财务自由和精神自由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财务不自由和精神不自由的状态。
财务不自由,简而言之,就是你是金钱的奴隶。你的言行举止、时间分配等等,都受到金钱(匮乏)的牵绊,不知不觉中把金钱作为选择的第一要素。比如,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不知不觉选了那个给出最高offer的工作,而不是自己觉得最有前途的、或者自己最喜欢的工作。
什么是精神不自由?最简单的例子是你因为琐事陷入负面情绪,伤心、生气、甚至愤怒。其实起因只是其他人做了一些你并不希望看到的事情。但问题在于,为何这些「外在的事情」,居然能如此严重地影响你自己内在的状态,甚至影响你在一些根本问题上的判断与表述?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两个收入相同的人,十年后一个实现了财务自由,另一个却依然为钱发愁;两个遭遇同样挫折的人,一个从中获得成长,另一个却陷入痛苦无法自拔。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根本——不是运气,不是天赋,而是认知自由的程度不同。
认知自由决定了一个人「看见什么→相信什么→选择什么→成为什么」的完整链条。如果「看见」被局限、信念不可更新、选择被他人设定,那么财务自由只是运气,精神自由只是口号。因此,我认为「认知自由」很可能是其他自由,包括财务自由、精神自由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甚至,我们可以把「认知自由」看成是操作系统,其他自由是这个操作系统上的应用。
那么什么是认知自由?认知自由最本质的一点就是,我们承认自己的认知是有局限的,但同时也承认我们有机会提升自己的认知,并且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我们看待周边事物的看法,从而重塑自己的人生。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认知自由这个概念由Wrye Sententia与Richard Glen Boire创造,他们创立了「认知自由与伦理中心」。认知自由作为一种伦理价值,归结为这样一个核心思想:个体拥有对自己大脑及其认知过程的绝对主权。它包含两条基本的伦理指导原则:个体有权不被非自愿地干预其大脑或认知过程;个体有权以任何方式自主干预自身大脑或认知过程,或允许他人干预,且这种干预必须是自愿的。
简单来说,认知自由强调个体对自己思维、认知与意识状态的完全掌控权。这包括反干预自由,即防止权力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对个人心智施加监控或控制;以及自我决定自由,即支持个体自由使用方法来改变或增强心智状态。
然而,获得认知自由并不容易。在多年以前,这可能是因为信息缺失的局限带来的。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信息似乎并不缺乏,但我们依然很难进入认知自由的境界,我们依然容易被各种元素所限制,其中最明显的限制源于我们自己,即我们对自己观点的偏好所限制。
我屡次发现,实现「认知自由」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有天生自证的倾向,即我们天然喜欢和我们自己观点相似的观点、信息和持有相似观点的人。而各种技术手段和官僚体系正在利用我们这一弱点,通过制造让我们喜欢的信息和观点讨好我们,让我们陷入自证的信息茧房之中。
无论是搜索引擎、推荐引擎还是AI,都有一种倾向,即「讨好用户」,让一个原本是应该寻求真相的人,只找到了更多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信息,从而陷入自我循环,技术编织的信息茧房之中。
日常生活中强化训练也有局限性,因为我们很容易喜欢自己原本就喜欢的观点,而那些正在给我们「投喂信息」的体系,正在从我们这种偏好之中获得反馈,从而更进一步给我们投喂我们喜欢的信息。我们自我的反馈闭环和投喂信息的系统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不断强化的飞轮。
人为什么容易犯错?因为我们人类大部分时候都倾向于「证明我是对的」。证明自己是对的,是我们的本能;证明自己可能是错的,需要刻意和专业的训练。达成认知自由最大的障碍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对自己观点过于偏好的本性带来的。具体来说,总希望证明自己是对的,这就是带来认知自由的最大障碍。
要实现认知自由,有三个关键理念:
认知谦逊——承认自己认知的有限性。真正的认知谦逊是能够诚实地说:「我可能错了,而且我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这种谦逊不是自我贬低,而是为学习和成长留出空间。
认知可塑——承认认知的可变性。我们的大脑不是固化的硬盘,而是可以重新编程的软件。今天的信念可以通过新的学习和实践得到修正,今天的思维框架可以通过反思和训练得到升级。
认知能动——承认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主权。我们有权决定把注意力投向哪里,有权选择接受什么信息,有权更新自己的信念,有权切换观察问题的视角,有权重新解释自己的情绪体验。
为什么认知自由是其他自由的基础?
财务自由的本质不是拥有多少钱,而是拥有正确估值的能力。财富的核心是对未来现金流与风险的准确判断。如果认知被「热点消息——当下股价——从众心理」的循环牵引,看到的永远是价格波动,而不是价值本质;追逐的是市场情绪,而不是企业基本面。认知不自由的人,资产配置会退化为情绪交易,复利效应难以发生。所谓「凭借运气获得的,最终凭借实力赔掉」,说的就是这一事实。
相反,认知自由的人能够跳出短期噪音,专注于长期价值;能够独立思考,不被市场情绪左右。同样的收入,投向不同的资产,十年后的结果天差地别。
精神自由的核心是意义建构的能力。同样的事件,不同的诠释,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痛苦是客观事件,受苦却是主观诠释。我反复提及的,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什么》中引用一位马拉松选手的「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说的也是类似的意思。
认知自由让我们能够运用「事件—信念—结果」的框架重新审视生活:把挫折当作信息而非定论,把不确定当作空间而非威胁,把困难当作成长的机会而非命运的惩罚。
如果认知不自由,我们的生活剧本就会被他人的期待和算法的推荐代写。我们会按照社会的标准定义成功,按照他人的眼光评判自己。这样的人生,即使物质丰富,精神上也是贫瘠的。
认知自由的运作遵循一个清晰的链条:注意力→信息→框架→信念→决策→行动→习惯→结果。这个链条的每一环都可能被「外包」——被推送算法决定注意力,被媒体叙事塑造框架,被群体压力影响决策。而人们往往又特别希望跳过中间的过程,直接获得自己所希望的结果,殊不知,这一链条一直存在,所谓的跳过,只是被「别人」替你掌控而已。认知自由就是重新获得这个链条的掌控权。
我们要警惕「反自由的飞轮」的陷阱:基于我们天生喜好自证的倾向,各种技术和官僚体系都在讨好我们。通过确认偏见与算法放大的结合,让我们越来越相信「所有人都这样想」;工具理性的过载,让我们被目标绑架;情绪即事实的错觉,让情绪而非理性主导决策。
既然认识到了障碍,那么如何突破呢?
意识到「我可能是错的」「知道我可能不知道」「知道我在哪里可能不知道」,都是智慧的开始。达克效应,也是关于获得认知自由的一种路径展示。当我们开始承认自己的无知,反而能够获得更大的自由。但这种态度,只是一个开始,具体的方法,还需要更多细节展开,这里暂且放下。
当我们凭借刻意的锻炼,开始真正走向认知自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认知主导的世界,而不是努力主导的世界。过去我们总是相信只要足够努力,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现在我明白,努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提升。当我们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很多原本看似困难的问题,就会变得简单起来。原本没有路的地方,也会出现一条通往未来的路,这些道路,比如会导向我们的财务自由和精神自由。
相关文章:未来十年10倍投资机会在哪里?上一篇:反思生活场景中的「牺牲」二字
今天分享的知识星球语音是「追问『财务自由』」。
前文提出一个观点:认知自由才是所有自由的基础。没有认知自由,财务自由可能只是运气,精神自由也可能只是口号。真正的自由,必须从独立思考、看清真相开始。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也重新回到一个常被讨论的话题——财务自由。到底什么才算财务自由?是账户里的数字,还是不再受金钱驱动的人生选择?在这期语音里,我从自己二十多年的复盘出发,分享财务自由认知的几个阶段,以及「一生到底需要多少钱」和「当钱不再是问题时,人生牵引力来自何处」这两个关键问题。
如果你正在追寻财务自由,这期语音会帮助你更清楚地看到背后的逻辑,也可能带来新的启发。
这段语音,不只是聊投资,而是聊如何构建认知闭环、保持乐观、与AI协作,让自己在财富与意义上双成长。无论你想让资产翻倍,还是找到人生方向,都值得听一听。我们也借助AI整理了PPT和文字版本,方便大家一边听语音,一边查看文字。
收听语音的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辉哥的知识星球
跟辉哥以及16000+辉友一起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请续费会员也点击「阅读原文」完成续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