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9月8日消息,谷神星一号遥十五运载火箭成功将云遥一号27星和爱神星留轨试验平台送入预定轨道。云遥一号27星搭载的遥感设备将用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信号反演大气参数,进行在轨技术验证与业务应用示范,为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持。目前,“云遥一号”系列已部署46颗卫星,计划2026年底建成90颗卫星的全球观测网络。商业气象小卫星作为风云卫星体系的补充,以其“小、快、灵”的优势,通过掩星探测等专项任务,提升大气要素监测的时空分辨率。中国气象局已将“天目一号”和“云遥一号”部分卫星纳入综合观测系统,并积极推进商业卫星数据产品国际化,构建“主辅结合”的观测模式,增强气象精密监测能力。
🚀 **云遥一号27星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云遥一号27星作为一颗科学实验卫星,搭载了先进的遥感设备,能够通过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信号反演大气参数。其主要任务是在轨进行技术验证与业务应用示范,为气象预报、防灾减灾等关键领域提供高精度的大气探测数据支持。卫星入轨后将进行平台与载荷测试,数据经评估后将推送至中国气象局及多家用户单位,体现了其在实际业务中的重要作用。
🌐 **“云遥一号”系列与全球观测网络建设**:目前,“云遥一号”系列卫星已成功部署46颗,并规划在2026年底前建成一个由90颗卫星组成的全球观测网络。这一庞大的网络将极大地提升我国及全球的气象观测能力,实现更全面的地球环境监测。
🌟 **商业气象小卫星的独特优势与作用**:与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相比,商业气象小卫星以其“小、快、灵”的特点,成为风云卫星体系的重要补充。它们能够执行掩星探测等专项任务,通过分析导航卫星与低轨卫星间的信号遮挡现象,获取高精度的大气廓线数据,有效提升了大气要素监测的时空分辨率。中国气象局已将“天目一号”和“云遥一号”的部分卫星纳入综合观测系统,每日可提供大量掩星廓线产品。
🤝 **数据协同与国际化推广**:中国气象局通过“天擎”大数据云平台,实现了商业卫星数据与风云卫星数据的协同质控,并已广泛应用于数值预报、台风监测等业务。气象局建立了完善的商业卫星数据产品管理机制,并积极向国际气象界推介其应用成果,展现了中国在气象数据共享与国际合作方面的开放态度,并提出“主辅结合”的观测模式,为全球气象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快科技9月8日消息,据媒体报道,9月5日晚,谷神星一号(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云遥一号27星和爱神星留轨试验平台送入预定轨道。
云遥一号27星是一颗科学实验卫星,搭载了用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信号反演大气参数的遥感设备,将开展在轨技术验证与业务应用示范,为大气探测等领域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据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哈琳介绍,卫星入轨后将按计划进行平台与载荷测试。待数据质量评估通过后,相关数据将推送至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系统及多家用户单位,应用于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等业务。目前,“云遥一号”系列已完成46颗卫星在轨部署,预计2026年底前将建成由90颗卫星组成的全球观测网络。
我国目前已发射两代四型共21颗风云气象卫星,其中8颗仍在轨运行,服务覆盖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整体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商业气象小卫星凭借“小、快、灵”的独特优势,成为风云卫星体系的重要补充。它们可执行掩星探测等专项任务,有效提升大气要素监测的时空分辨率。掩星探测通过分析导航卫星与低轨卫星之间的信号遮挡现象,可获取高精度大气廓线数据。
去年底,“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与“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已纳入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系统,每日可提供约4.5万条掩星廓线产品。
风云极轨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副总指挥徐娜表示,商业卫星数据通过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与风云卫星数据协同质控,已广泛应用于数值预报、台风监测等业务。中国气象局建立了涵盖试用、评估、准入和推广的全流程管理机制,并发布载荷发展建议,积极推进商业卫星数据产品国际化。
目前,欧美多个国家已出台政策推动气象卫星数据共享。我国也坚持开放合作,积极向国际气象界推介小卫星数据应用成果。
随着技术迭代与规模效应逐步显现,以天目、云遥为代表的商业气象小卫星星座正快速成型。中国气象局已成立掩星气象探测数据应用专班,推动相关数据在气候研究、灾害预警等领域发挥实效。这种“主辅结合”的观测模式,不仅增强了我国气象精密监测能力,也为全球气象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