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9月06日
欧洲明星电池公司VoltStorage破产,本土电池产业挑战重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德国明星电池公司VoltStorage因未能筹集新一轮资金而宣布逐步停止运营,该公司专注于铁基液流电池技术,曾入选欧洲年度十大明星公司。VoltStorage的倒闭并非个例,此前欧洲动力电池巨头Northvolt也宣告破产。文章分析了VoltStorage的创立历程、技术特点以及融资情况,并深入探讨了欧洲本土电池产业面临的经济账、基础设施、成本压力以及与中国企业竞争的严峻挑战。中国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则在欧洲市场迅速扩张,占据重要份额,凸显了欧洲在构建本土电池供应链方面的困境。

⚡️ VoltStorage,一家曾被寄予厚望的欧洲明星公司,因资金链断裂而面临倒闭。该公司专注于铁基液流电池技术,旨在替代锂基存储,并曾获得多轮融资,包括康明斯集团领投的2400万欧元C轮融资。然而,由于未能兑现巨额项目意向书和筹集新一轮资金,VoltStorage最终走向破产,凸显了初创电池企业在商业化过程中面临的严峻资金挑战。

🔋 欧洲本土电池产业面临结构性困境,VoltStorage和Northvolt的倒闭并非孤例。文章指出,欧洲电池企业在居高不下的能源和人力成本中挣扎,关键原材料和组件仍严重依赖亚洲供应链,同时还要应对全球价格战和技术迭代的双重压力。这使得欧洲在构建本土电池供应链、打破中国主导地位的努力遭遇重大挫折,多个拟建电池工厂项目也被推迟或取消。

🇨🇳 与欧洲本土企业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电池企业正迅速崛起并占据欧洲市场主导地位。宁德时代已占据欧洲近一半市场份额,比亚迪、欣旺达、亿纬锂能等企业也在匈牙利等地积极布局生产基地,加速在欧洲的扩张。这背后,中国在电化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是关键因素,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重要的中国方案。

💡 铁盐液流电池的商业化之路充满挑战。虽然VoltStorage曾宣称其铁盐电池的成本仅为锂离子电池的十分之一,并计划在2027年完成试点安装,但其最终的失败表明,除了技术本身,经济账、市场接受度以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同样是决定商业化成败的关键因素。与短期内更具性价比的竞品以及老旧能源基础设施的更新难题,都阻碍了其大规模推广。

欧洲年度明星公司要倒闭了。

成立于2016年,德国明星公司VoltStorage专注于铁基液流电池,此前完成C轮融资,曾入选欧洲年度十大明星公司。然而最新消息传来:由于未能筹集新一轮资金,VoltStorage将逐步停止运营。

“这是悲伤的一天,不是因为技术失败了。”VoltStorage首席技术专家John Alper在社交平台宣布关闭公司。制造业空心化,欧洲电池产业至今难以崛起一个极具竞争力的玩家。

犹记得,去年欧洲动力电池超级独角兽Northvolt轰然陨落,令人震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玩家崛起,正如宁德时代已狂揽欧洲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出海一幕正如火如荼。

三位同学,融资5个亿

故事的开端颇有理想色彩。

早年间,雅各布・比特纳(Jakob Bitner)和父母离开俄罗斯,前往德国生活。期间他发现欧洲依赖进口能源,绿色能源也十分短缺,由此便产生了一个梦想——“全天候提供100%的可再生能源”。

当时Bitner正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就读,修习管理学与技术专业。于是他决定休学一年,在父母的地下室里做研发,成功开发出第一个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原型。

很快,项目得到学校创业与创新中心——欧洲领先的Unternehmer TUM的支持。2016年,VoltStorage公司在慕尼黑成立,除Bitner外,联合创始人还包括商业工程专业的迈克尔・派瑟(Michael Peither)和电气工程专业的菲利克斯・基夫尔(Felix Kiefl)。

创立之初,VoltStorage把目光放到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技术上。2018年,公司推出钒液流电池系统“Voltstorage SMART”,输出功率1.5千瓦、容量6.2千瓦时,面向住宅太阳能。

这样的电池有何特别?

众所周知,储能技术可以削峰填谷、平稳波动,对于新能源应用至关重要。但由于需求大幅攀升,电池原料中的“锂”价格开始快速上涨。VoltStorage所尝试的,正是在保证耐用性、经济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实现对锂基存储的替代

另一方面,液流电池电堆和电解液能够分离,配置灵活、更易扩容,是最适合长时储能的技术之一——所谓长时储能,即储能时长在4小时以上的技术,更有利于减少弃风弃光率。相比之下,锂电难以实现低成本扩容,电池并不太“能存”。

“我们是首家实现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生产流程自动化的公司”。官网介绍,相比于其他锂电池储能系统,每生产一份Voltstorage SMART,所排放的CO2减少了约37%。

然而,疫情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普涨,产地原本就集中在少数国家的钒矿,成本更是一度飙升。VoltStorage随即谋求转型——从2021年开始,公司转向研发全铁液流电池,两年后推出50kWh的商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VDIUM C50),年降解率低于0.3%。

踩中新能源的风口,投资人很快找上门了。

稍早前,VoltStorage获得了数百万欧元的种子轮融资,2020年再度获投600万欧元——由Korys、巴伐利亚资本和EIT InnoEnergy联合牵头,SOSV、Energie360°、马蒂亚斯·维伦巴赫和其他天使投资人参与其中。

最为瞩目的是2022年,公司完成24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亿元)的C轮融资,由美国康明斯集团(Cummins Inc.)领投,老股东Korys、EIT InnoEnergy、Bayern Kapital、SOSV、Energie 360°、Enterprise Angels资金等跟投。

此后,VoltStorage在欧盟机构InnovFin的支持下,从欧洲投资银行贷款3000万欧元。至此,这家储能初创公司已经筹集总计66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5.5亿元),员工人数超60人。

“每千瓦时的成本仅为传统锂离子电池的十分之一左右。”介绍铁盐技术时,VoltStorage信心十足,在他们的计划里,首批铁盐电池将在2027年初完成试点安装——看起来,一切都顺风顺水

为何陨落?

现实往往来得更加骨感。

“这是悲伤的一天,标志着将铁盐电池推向市场的梦想结束。”Voltstorage首席技术专家John Alper在LinkedIn上写道。

直接原因是资金链的断裂。从2022年开始,Voltstorage就很难融到钱了,但团队仍然乐观——原因是已经拿到超10亿欧元的项目意向书。然而直到8月底,这笔资金也没能兑现,今年7月,地方法院就以“过度负债”启动了自行管理的破产程序。

创始人也相继离开:Kiefl早在2022年就已离职;2024年9月,Jakob Bitner卸任CEO一职,由Volker Schulte接任。Peither也在最近几个月离开了公司。

“原因很复杂——市场逆境、投资周期和战略决策都造成了影响。”谈及企业关闭的原因,Alper如此概括道。他认为,团队已经将技术做到了极致,但仍旧困难重重。

这并非个例。

大洋彼岸,全铁液流电池先驱、纽交所上市公司ESS Tech,也正面临钱不够烧的窘境。

创立于2011年,ESS Tech的三位创始人在车库里做出第一款原型,此后投资人蜂拥而至,软银、比尔・盖茨旗下Breakthrough Energy创投、BASF等知名资方多轮加注,累计融资额达数亿美元。高光时刻是在2021年——登陆纽交所当天,盘中市值达到24.3亿美元,此后股价更是一度达到281.25美元的历史高点。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迟迟拿不到订单,ESS Tech去年实际仅交付0.9GWh,累计亏损则高达8亿美元。市场随即用脚投票,股价一路下滑到不足1.4美元,最新市值已不到2000万美元。

今年5月,ESS Tech就曾预警称,因为资金不足,预计将关闭其位于Wilsonville的工厂。尽管前不久公司宣布,获得了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团队主投的3100万美元的投资,但从现金缺口来看,这笔钱也只是杯水车薪。

曾被市场寄予厚望的铁盐电池,为何最终却昙花一现?

首当其冲的是经济账。由于产品性质不同,液流电池的初装成本本来就更高,加上受周期影响锂矿价格不断下探,两相对比,劣势越发明显。在能源这类成本敏感型市场,经济账算不明白,买单的人自然有限

另一问题在于,欧美不少地区能源基础设施老旧、亟待更新——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由于缺乏可用的电网连接,至少有1500吉瓦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已经停止或推迟。在欧洲,约40%的配电网有40多年的历史,升级嗷嗷待哺,但又谈何容易。

一面是短期内更高性价比的竞品,另一面是排队等待并网的拥堵,于是,大量初创公司倒在了商业化的门前。

启示录

“无法打破中国主导”

欧洲打造本土电池产业之路布满荆棘。

最轰动一幕莫过于欧洲最大动力电池公司Northvolt的破产。成立于2016年,Northvolt有“欧洲宁德时代”之称,不到8年融资150亿美元,是欧盟成立以来获得融资最多的创业公司,高盛、大众汽车等都曾重仓下注。

一度被视为“欧洲的希望”,Northvolt曾透露将于这两年IPO上市。在所有人都憧憬未来时,这家超级独角兽却轰然倒下——由于巨额亏损且无法争取到援助资金,Northvolt在去年11月申请破产保护,当时账上只剩下3000万美元现金,仅够运营一周左右,烧钱之快令人咋舌。

这也意味着,背后投资人的真金白银付诸东流,例如高盛因此蒙受近9亿美元的损失,为此不得不致信安抚LP。

Northvolt的陨落无疑给欧洲新能源行业带来沉重一击。彭博社评论称,Northvolt的破产,意味着欧洲试图打破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主导地位的努力正在失败。报道还指出,欧洲价值360亿美元的电动汽车电池工厂计划面临挫折,16家拟建工厂已有12家被推迟或取消。

如此一幕也暴露了欧洲试图构建本土电池供应链的结构性困境:在居高不下的能源与人力成本中挣扎,关键原材料和组件上仍严重依赖亚洲供应链,同时还要应对全球价格战与技术迭代的双重挤压。

欧洲本土电池企业举步维艰之际,来自中国的电池巨头在这里高歌猛进。当中“宁王”尤为瞩目,掌门人曾毓群曾亲自挂帅宁德时代出海业务,带领团队频繁调研欧洲市场。过去五年间,宁德时代在欧洲从零起步,相继在德国、匈牙利建厂,目前已占据欧洲电池近半市场份额,是欧洲最大的电池供应商。

比亚迪也在欧洲吹响号角。作为电动汽车和电池开发领域的重要力量,比亚迪今年5月在匈牙利布达佩斯落地欧洲总部。不久前,中国电池巨头欣旺达宣布落地欧洲首个自有生产基地,计划在匈牙利投资约19亿元人民币,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工厂的一期项目。此前,超1500亿市值的亿纬锂能也宣布将在匈牙利投资99.7亿元。

“如果(欧美)想要在电池领域赶上甚至超过中国,它们可能必须从教育着手。”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在媒体采访中道破了关键,相比欧美国家,中国仍然有许多大学在从事电化学方面的研究,但相关专业在欧美并不受欢迎,这是中国拥有大量电池行业人才的原因。

From China to the world,世界正在见证着这样一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余梦莹 周佳丽,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VoltStorage 欧洲电池产业 液流电池 铁基电池 Northvolt 宁德时代 新能源 破产 融资 供应链 VoltStorage European Battery Industry Flow Battery Iron-based Battery Northvolt CATL New Energy Bankruptcy Funding Supply Chai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