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的分享 09月06日
CreatorHunter 案例:“凭感觉编程”的现实与反思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深入分析了CreatorHunter的“凭感觉编程”成功案例,并对其真实性、可持续性及背后逻辑进行了审视。作者指出,尽管该案例受到广泛关注,但其收入和用户增长数据可能被夸大,且缺乏透明度。真正的成功并非 solely 依赖AI生成代码,而是创始人Paulius在社交媒体推广、用户获取以及对特定生态系统的深刻理解。文章强调,AI工具在原型验证阶段作用显著,但不能替代全面的产品开发策略,并警示读者对过于乐观的“凭感觉编程”宣传保持批判性思维。

💡 **“凭感觉编程”并非万能,现实挑战重重**:文章通过CreatorHunter案例,反驳了“凭感觉编程”即可轻松打造可持续数字产品的观点。虽然AI工具在生成代码原型方面表现出色,但CreatorHunter的实际收入和增长数据存在疑点,且其成功并非仅依赖AI,更关键的是创始人Paulius在营销、用户获取以及对特定生态系统的理解。这表明,AI在产品开发中的作用更侧重于早期验证,而非完全替代技术专长和战略规划。

📈 **社交媒体推广与粉丝基础是关键驱动力**:CreatorHunter的病毒式传播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创始人Paulius在社交媒体上的高人气和有效的推广策略。他通过几条高浏览量的推文吸引了首批用户,这得益于他长期以来为粉丝创造价值并保持活跃的努力。文章强调,拥有庞大且忠实的粉丝群体,能够为新产品带来巨大的初始流量和信任背书,这在撮合类平台(如CreatorHunter)的冷启动阶段尤为重要。

🔍 **信息透明度与商业诚信是信任基石**:文章对CreatorHunter在隐私政策、退款保证等方面的模糊处理表示担忧,认为这削弱了故事的可信度,并可能违反相关法规。缺乏清晰、可信的商业实践,会引发对创始人动机和整个成功叙事的广泛质疑。作者认为,即使在早期创业阶段,基本的透明度和诚信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涉及付费交易时。

🚀 **AI在原型验证中的价值,而非产品开发的全部**:作者明确指出,AI工具在早期产品原型设计和概念验证(Problem-Solution Fit)阶段具有极高的价值,能够帮助快速迭代和测试想法。然而,将AI生成的原型直接视为一个可持续的数字产品,并期望在完全缺乏技术专长的情况下取得长期成功,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AI应被视为加速验证过程的工具,而非替代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

🤔 **警惕过度宣传与确认偏误**:文章最后提醒读者,对于AI领域中流行的“凭感觉编程”等励志故事,应保持批判性思维,避免被过度乐观的宣传所误导。许多故事被“玫瑰色滤镜”所包装,迎合了人们对“低门槛成功”的期望,而忽略了背后的艰辛和复杂性。作者承认自身也受确认偏误影响,但强调了对未经证实说法的审慎态度,鼓励读者保持开放心态,同时对过于乐观的宣传持怀疑态度。

作者:Pawel Brodzinski

CreatorHunter 的故事,并不是许多 AI 爱好者心心念念的那种「凭感觉编程」就能成功的神话。它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美好。不过,我们依然能从中学到很多。

我以前就说过,现在我再说一遍:

你能凭感觉编出来一个产品吗?长话短说:不行。

没错,这让我很容易成为 AI 爱好者们的靶子,他们会说:“你。错。了。这儿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打脸不?哈!” 这没关系。我本就无意说服那些对 AI 能力深信不疑的倡导者。

我的目标读者是那些正在考虑(无论是创业还是在现有业务中)开发一款数字产品,并希望提高成功率的人。顺便说一句,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人,欢迎联系我。

好了,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具体的故事,试着挖一挖幕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是如何「凭感觉编程」走向成功的

最近的一次讨论中,有人向我扔出了 CreatorHunter 这个例子。下面这个视频里,CreatorHunter 的创始人 Paulius Masalskas 讲述了他是如何在火车通勤路上「凭感觉编程」并大获成功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pSY4MlWX50

故事的要点如下:

    他不是软件工程师。 虽然他以前有过一些编程经验,但自称“菜得抠脚”。

    他没写过一行代码。 所有代码都是通过给 AI 下指令(prompt)生成的。

    他赚了足够多的钱(3万美元),辞掉了朝九晚五的工作,全身心投入 CreatorHunter。

首先,Paulius 的这段经历确实令人佩服。他打造产品的方法,正是我们教给大多数客户的那一套——他们总想一上来就搞个大而全的东西,而 Paulius 的做法恰恰相反。

CreatorHunter 的诞生过程,其实是一系列小规模的实验,旨在验证其背后最根本的假设。我真心希望所有的产品开发都能遵循这条路

如果他所说的数据是真的——对此我有些怀疑——那确实很励志。在最初几个月里就能有五位数的收入,这比绝大多数初创公司能指望的多得多了。更何况,创始人还是在技术能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做到的。

这故事听起来,简直完美不是吗?

真实的数据

根据不同信源,官方公布的总收入在 3 万到 4 万美元之间。Paulius 从 2024 年 9 月开始做这个应用,到 2025 年 5 月视频发布时,大概过去了 9 个月。

算下来,平均每个月大约 4000 美元。

这还只是收入。如果再扣除成本(虽然成本应该很低),剩下的钱也就比美国白领的最低工资高不了多少。而 Paulius 自己也承认,他付出的努力比普通的上班族要多得多。所以从目前来看,这算不上什么惊人的成功。

当然,CreatorHunter 还处于早期阶段。如果它的用户增长曲线是指数级的,甚至哪怕是线性增长,未来也可能一片光明。

然而,Paulius 声称去年 11 月产品上线几天后就达到了 1 万美元的收入。虽然我拿不到具体数据,但这似乎并不意味着后续的用户增长势头有多好。如果非要说的话,收入很可能不升反降了。

再加上,最初的优惠是“一次付费,终身使用”,这意味着最早的那批用户不会再贡献任何重复性收入。

早期的成功秘诀

在视频里,Paulius 把重点放在了他用来「凭感觉编程」的工具上。不过,他也稍微提到了营销。他发布产品的那条推文火了,获得了近 50 万的浏览https://baoyu.io/uploads/2025-09-06-ec636fd4-ce57-4122-b024-f4752969a7a9_725x662.webp7a9_725x662.webp" data-width="100%" data-align="center" alt="">

而且,他的许多推文都有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浏览量。毫无疑问,他非常懂得如何做社交媒体推广。

我这么说,不是要贬低他在推广上结合了技巧和运气的成就。我真心希望我写的东西也能有这么高的阅读量。但关键在于,创始人手头有这样的流量池,这才是这款应用能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否则,同样的应用可能无人问津,而它却能吸引到首批 100 个愿意花 100 美元赌一把的用户,去购买一个不确定到底好不好用的工具的终身使用权。

在这个案例中,早期的推广甚至更为关键。因为 CreatorHunter 是一个旨在连接内容创作者和初创公司创始人的平台。要让这样一个撮合平台运转起来,至少需要买卖双方都有足够的人数。

如果创作者太少,创始人就看不到付费的价值。

如果客户不够,创作者就会对入驻平台失去兴趣,或者懒得回复收到的合作邀请。

所以,Paulius 真正完成的绝活,不是用「凭感觉编程」搭了个网站,而是在他的平台上为买卖双方都带来了足够的初始流量。顺便一提,除了上面那条推文,他几乎没怎么谈论这部分。

我懂,你没法靠“凭感觉”来获取用户,所以这部分故事就没那么吸引人了。它听起来更像是,“持续好几年为你的粉丝创造价值,保持活跃,最终你才能拥有这一切。

补充一点:我并不想低估运气在早期用户增长中的作用。Paulius 自己也提到,他的推文之所以能疯传,可能也是因为当时人们正期待着「凭感觉编程」应用能取得早期成功。

缺乏可信度

免责声明:我明白,在制作产品原型和验证阶段,我们不一定能把所有细节都做到尽善尽美。我绝不指望一个早期创业公司从第一天起就把所有正规手续都办妥。但是,到了一定阶段,把最基本的东西做到位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一家想让你输入信用卡号的公司。

比如,最起码https://baoyu.io/uploads/2025-09-06-dcd9a385-389b-4639-9b30-0b55210edaa5_1002x380.webp-9b30-0b55210edaa5_1002x380.webp" data-width="100%" data-align="center" alt="">

地址在新加坡,顺便说一句,地址本身也写得不清不楚。但数据所有者是谁呢?它写的是“你正在访问的这个网站”。这说了跟没说一样……

我不是 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专家,但我猜这已经违反了一两条规定了。

定价页面写得明明白白:无风险。“100% 退款保证,不问任何理由。

所以,到底哪个说了算?我知道律师会选择哪个作为法律上的挡箭牌。

总之,当你看到这些东西时,你就会开始对整个故事的可信度产生更广泛的质疑。比如,那个核心的说法——“我在火车通勤路上凭感觉编了个应用,赚了 3 万美元”——到底是不是真的?

稍微在 Paulius 的 X 账号

恕我冒昧,我的日历可不是这么算的。

再说一遍,我不是要贬低创始人的辛勤工作(尤其考虑到这在头几个月还是他的业余项目),也不是要否定他的成果。然而,这又是一个令人疑窦丛生的发现,让我对所有无法验证的说法都打上问号。包括那些关于收入的说法,或者平台上 13000 多名创作者都是“精挑细选”的,又或者他们“筛选了数百万创作者,让你省心省力”之类的宣传。

「凭感觉编程」的布道者

想象一下,你正在开发一个早期产品,然后你中了大奖。你已经验证了问题-解决方案匹配(Problem-Solution Fit),获得了早期的用户增长,这表明你可能也验证了产品-市场匹配(Product-Market Fit)。这时候,你的重心https://baoyu.iohttps://baoyu.io/uploads/2025-09-06-a927d242-0483-4071-8b65-40b436bcf36c_733x557.webp的其他想法制作一系列原型?

如果是后者,人们可能会质疑你是否还相信自己最初的那个想法。或者说,你四处分享的那个励志故事,到底有几分是真的。

考虑到这一点,CreatorHunter 的定位就非常清晰了。它是一个资历证明。“我会教你如何凭感觉编程,而且我比那群狂热爱好者更可靠,因为我自己就做到了。你看,这是我在 Starter Story 上的视频为证。”

「凭感觉编程」的故事,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认为 Paulius 的行为是出于纯粹的利己主义。成为一名「凭感觉编程」的顾问可能从一开始就是他的计划,而 CreatorHunter 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垫脚石。

当然,这也可能是一次真诚的尝试,只是结果并没有最初看起来那么有前景。因此,转型或许是正确的选择。

我可以想象,获取用户的现实过程可能并不那么顺利,至少不像故事里说得那么轻松。

关于产品后续可能面临的挑战,我也有一些想法。但这篇文章已经够长了,我会另写一篇来讨论。

最后,我保留自己完全看错了的可能性。我内心那个梦想家其实很希望 CreatorHunter 的故事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但作为一个务实主义者,我仍然高度怀疑。即使我上面提出的论据都不成立,我还是会保持怀疑。不过,我已经答应你们,很快会带来更多关于技术层面的分析。

总之,不管背后的真实故事如何,我预计 CreatorHunter 对 Paulius 来说,充其量只是一个长尾的、无需维护的、用来榨取剩余价值的平台。更可能的情况是,它很快就会彻底消失。

我们能学到什么

尽管如此,这个故事里还是有一些宝贵的教训值得我们学习,而且未必是那些在病毒式传播内容中被强调的要点。

    触达正确的圈子至关重要。 Paulius 曾在 Pinterest 担任过广告代理客户经理,这让他拥有了为产品注入足够多创作者资源的人脉。更重要的是,他亲眼目睹了那个特定生态系统中的一些挑战,这让他在提出最小可行产品(MVP)时占据了优势。

    不要低估粉丝群的力量。 在 21世纪初,Joel Spolsky 碰过的任何东西都能点石成金。StackOverflow?成了。Trello?也成了。为什么?因为他有一群忠实的粉丝——他当时极受欢迎的开发者博客的读者——他们会立即涌向他开发的任何东西。在 Paulius 的案例中,他那条病毒式推文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同样的作用。而他通过过去几年建立的忠实粉丝群,为这一刻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经验是会累积的。 作为一个「凭感觉编程」的实验者,Paulius 多年来的经验让他有了一个与新手完全不同的起点。我没有费心去核实,但我怀疑 CreatorHunter 并不是他第一个尝试「凭感觉编程」的想法。只不过,这是第一个获得关注的项目,所以才有可能围绕它进行市场营销,说:“看,就这么简单!故事总是在事后看起来才那么理所当然。

    「凭感觉编程」在构建原型时才能大放异彩。 如果我们把整个故事重新定义为:AI 工具在早期产品验证中是多么神奇,那我绝对会举双手赞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这和原来的故事没什么区别。唯一的不同是,它不会许下一个无法兑现的承诺:在完全没有技术专长的情况下,打造一个可持续的数字产品。

    故事总是被蒙上了一层玫瑰色的滤镜。 不要把这些故事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尤其是当它们与炒作热潮沾边时。AI 生态系统中的许多人都希望「凭感觉编程」能成为一种可行的产品开发策略,以至于迎合这种希望本身就成了一种病毒式传播的捷径。所以,我们看到这类励志故事也就不足为奇了。给它们一点时间,看看它们是否真的能兑现人们的期望。

最后,我们都受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的影响。当我们听到证实自己信念的消息时,我们倾向于无条件接受。必须承认,我之所以能轻易地发现这个故事中的漏洞,正是因为我对纯粹的「凭感觉编程」在产品开发中能走多远持相当怀疑的态度

这并不是说我认为它毫无用处。事实上,它是早期验证的绝佳工具。但它的作用也仅限于此。

无论如何,请尽可能保持开放的心态,对那些过于乐观的宣传保持批判性思维。日后你会感谢自己的。


原文链接:https://pawelbrodzinski.substack.com/p/vibe-coded-product-success-stories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CreatorHunter 凭感觉编程 AI工具 产品开发 创业 社交媒体营销 用户获取 原型验证 Vibe Coding AI Tools Product Development Startup Social Media Marketing User Acquisition Prototype Validati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