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在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透露,我国正规划一项小行星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旨在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的可行性。该任务将采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发射观测器先行抵近观测,随后由撞击器进行高速撞击。全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利用高清成像等技术精确评估撞击效果,观测小行星轨道、形貌及溅射物变化。此举意义深远,不仅关乎太空防御,也预示着在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方面,中国将向全球发出合作倡议,共同应对近地小行星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 **小行星防御技术验证:** 中国正规划一项小行星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核心目标是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的可行性,为未来应对潜在的小行星撞击风险提供技术基础。该任务计划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先进任务模式,通过观测器先行抵近观测获取小行星详细参数,再由撞击器执行高速撞击,从而为防御策略的制定和实施积累宝贵经验。
🛰️ **天地联合观测与评估:** 此次任务将实现天地联合观测,利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尖端技术,对撞击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和分析。这将有助于精确评估撞击效果,并详细观测小行星轨道、形貌以及撞击产生的溅射物变化。这种详尽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对于理解小行星撞击动力学和改进防御模型至关重要。
🤝 **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 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被视为对全人类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事业,并已形成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将积极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多个层面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小行星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小行星撞击的潜在威胁:** 文章强调了近地小行星可能带来的巨大破坏性风险。尽管发生高破坏性撞击事件的概率极小,但一旦发生,其影响将是灾难性的,与小行星的大小直接相关。即使是足球场大小的小行星也足以对局部区域造成严重破坏,而城镇般大小的小行星则可能引发全球性灾难,甚至导致大规模物种灭绝。目前太阳系内已发现超过3.5万个潜在危险的“天外来客”。
快科技9月6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在近日召开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
吴伟仁院士介绍,这项任务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任务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
观测器先期抵达对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然后撞击器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

撞击全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观测,准确评估撞击效果。
据介绍,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对于全人类具有深远战略意义,也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我国将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

近地小行星导致的高破坏性撞击事件虽属于极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则会产生极大影响,其严重程度和小行星的大小直接相关,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小行星足以对地球上的局部区域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一个城镇般大小的小行星将引起全球性灾难,导致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而如此危险的“天外来客”,在我们的太阳系中超过3.5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