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资讯 09月05日
汽车隐藏式门把手或将面临禁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汽车行业正酝酿一项关于全隐藏式门把手的新规,旨在提升车辆的实用性与安全性。据透露,监管部门考虑在法规中明确禁止全隐藏式设计,允许半隐藏及传统门把手,并要求配备机械冗余。此举源于隐藏式门把手在寒冷天气、事故场景下可能出现的失灵及对救援的潜在影响。尽管隐藏式门把手被视为新能源汽车的设计标志,但其在空气动力学上的实际增益有限,且可能增加车辆重量。此次调整反映了监管部门在技术创新与安全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也提示消费者在拥抱新科技时,应将安全置于首位。

🗜️ **监管部门考虑禁用全隐藏式门把手:** 鉴于隐藏式门把手在实用性与安全性方面引发的争议,监管部门正酝酿在汽车行业中全面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新规将允许半隐藏式及传统门把手,并强制要求所有门把手具备机械冗余,以应对电子系统故障或断电等极端情况,确保车辆在各种工况下的可操作性。

🧊 **寒冷与事故场景下的安全隐患:** 隐藏式门把手在低温环境下容易结冰导致无法开启,极端情况下,如车辆断电或电子系统故障,可能导致门把手无法弹出,从而困住车内人员,延误救援时机。这些潜在的安全风险是监管部门考虑限制该设计的关键因素。

💨 **空气动力学增益有限且存在权衡:** 尽管隐藏式门把手常被宣传为提升空气动力学性能的设计,但实际数据显示其对风阻系数的改善非常有限,远不及车轮或后视镜等部件的优化效果。此外,为实现隐藏式设计而增加的电机和机械结构可能导致车身重量增加,抵消了空气动力学上的微弱优势。

💡 **设计与市场“囚徒困境”:** 隐藏式门把手之所以被广泛采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其在外观设计上的现代感和科技感,成为新能源汽车的象征。然而,在市场竞争压力下,车企陷入“囚徒困境”,不愿意率先放弃这一设计,担心被视为落后或妥协,影响销量。监管介入有助于打破这种市场僵局。

⚖️ **平衡创新与安全:**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涌现出许多颠覆性设计。监管部门正努力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例如欧盟已明确将集成式触摸屏功能纳入安全评级考量。此次对隐藏式门把手的规范,体现了监管在鼓励创新的同时,更加重视消费者安全和基本驾驶需求的回归,确保技术服务于人。

隐藏式门把手,是新能源汽车崛起后,一个绕不开的争议点,宛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设计师眼中科技与美学的极致表达,另一面则是用户口中实用性与安全性的持续争议。

昨天(9月4号),媒体“明镜Pro”透露,有车企研发人士向其爆料称,监管部门正在酝酿汽车全行业禁用全隐藏式门把手。后续“将在法规中明确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允许半隐藏及传统门把手,且必须带有机械冗余”。

其进一步了解到的信息包括:

本月将完成门把手强制性标准草案讨论;

最终目标对全隐藏式门把手直接一刀切禁止使用;

给一年的过渡期,2027年7月开始正式执行;

还将会对于非标工况(包括各种事故场景)自动落锁解除进行讨论。

虎嗅汽车也向行业中求证了这一信息的真实性,一新势力车企向我们表示:早在今年7月,就曾召开过相关的国家标准会议,当时监管提出的是“必须增加机械冗余”,但当时并没有在会议上形成一致的意见和结论。

考虑到今年5月,工信部就曾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可以想见“隐藏式门把手”的监管落地,已经进入了“迟早要落地”的阶段。本期车圈脉动VOL.11,我们就来简单解析一下这一争议点的新进展。

风靡之下,争议何来?

作为新能源时代兴起的标志性设计之一,“隐藏式门把手”形式有好几种:

“按压/翘板式”,开启时需要像按跷跷板一样,用手指按压把手的一端,另一端就会翘起,然后握住翘起的部分拉开车门;

“弹出式”,门把手在解锁或被触发时会从车门内自动伸出,再由用户拉开车门;

“半隐藏式、内嵌式”,门把手部分内嵌于车门凹槽内,并非完全隐藏。用户先将外壳往里推然后再操作或者,直接将手伸入凹槽中拉动把手来打开车门;

“按键/彻底无把手”,直接取消了传统的拉手结构,只在车门上设置一个电子按键。用户只需按一下按键,车门就会自动解锁并弹开。

这些形式虽然物理结构和开门方式不同,但在实际使用中出现了很多“争议”。

首当其冲的是日常使用的 “不便”,也可以理解为目前行业中标准不统一,造成陌生用户每次都要“研究”这次怎么开。

特定场景的 “失灵”,例如在寒冷环境中,门把手的机械结构容易结冰,导致无法操作。不得不浇热水、用吹风机吹,甚至用拳头或扳手敲打车门才能开门。

极端情况的 “致命”,在日常使用中,发生过多起儿童手指被夹事故;在发生事故时,断电或电子系统故障可能导致门把手无法弹出,从而困住车内人员并延误救援。

更关键的是,与这些“失”相比,隐藏式门把手的“得”其实并不多。

尤其是车企宣传中突出的空气动力学与能效,其实并不重要。根据SAE论文数据显示,隐藏式门把手对轿车风阻系数改善仅0.005-0.01Cd,远低于部分车企宣称的0.03Cd。门把手改进带来的提升,远不如优化车轮或后视镜等更大尺寸结构和更突出结构带来的收益。

还有相关的研究显示,为了实现隐藏式门把手,车门上往往还需增加新的电机和机械结构,这部分硬件带来的7~8公斤重量,足以抵消空气动力学上的增益。

车企多年来不愿放弃这一设计的核心,并非源于实际的功能增益,而是深植于外观设计和消费心智层面的 “路径依赖”。

作为最早出现在1954年的奔驰300SL的汽车设计,隐藏式门把手因为不会破坏车身干净、流畅的线条,能够确保更平滑、更现代、更简约的外观,这种更具吸引力的外观设计,在特斯拉2012年于Model S上普及了这一功能之后,已经成为了新能源汽车高科技和未来感设计的象征。

对于新势力品牌而言,采用隐藏式门把手,几乎等同于向市场宣告自己的“现代”身份;反之,使用传统门把手,则可能在第一眼就被贴上“保守”或“落后”的标签,这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是致命的。

其次,这是 “囚徒困境” 下的无奈选择。 一位车企内部人士透露,大家之所以还在坚持,核心在于 “别人还在做,自己不能不做”。当市场上绝大多数竞品都将此作为标配时,任何一家车企的率先 “倒退” 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这很可能被解读为设计或成本上的妥协,从而直接影响销量。这种被市场潮流裹挟的 “内卷”,让单一车企很难作出改变。

监管仍需加速,跟上创新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刚过去的8月,中国市场汽车零售新能源渗透率已经来到55.3%。2025年全年新能源的渗透率将首次向50%发起冲击。

这场变革的背后,是大量“非传统”车企的崛起,它们为百年汽车工业注入了创新的“新鲜血液”,也带来了隐藏式门把手、全触控大屏、全景天幕和电子外后视镜等颠覆性的配置。

然而,当这些前卫的创新与并未同步进化的驾驶习惯和安全需求相遇时,冲突便不可避免。与隐藏式门把手一样,许多被视为“科技感”象征的设计,在现实中也引发了大量用户的疑虑和争议。

这并非杞人忧天,全球的监管和评级机构已经开始正视这一问题。欧盟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NCAP)已明确宣布,从2026年起,如果车辆将转向灯、双闪、喇叭、雨刷和紧急呼叫这五项关键功能集成于触摸屏内,而没有保留传统的拨杆或物理按键,那么该车将无法获得最高的五星安全评级。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监管总是带有一定的“滞后性”。

无论是今年4月官方为智能驾驶按下“急停键”,还是7月通过第三方测试提醒公众辅助驾驶并非完美,都反映出监管正在努力跟上创新的步伐。在这种“先探索,后规范”的模式下,消费者自身的清醒和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理性看待技术创新,将安全置于尝鲜之上。

究竟如何平衡创新的收益与风险,也已经成为国内监管的新工作重点:今年4月,官方给智驾按下“急停键”;7月又通过懂车帝测试给大众提醒,辅助驾驶功能没有想象中那么“靠谱“和”“完美”。

归根结底,汽车功能的创新终究要回归服务的本质。毕竟,再炫酷的科技,也无法与生命的重要性相提并论。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隐藏式门把手 新能源汽车 汽车安全 监管 技术创新 Flush Door Handles New Energy Vehicles Automotive Safety Regul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