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在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透露,我国正规划一项小行星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旨在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的可行性。该任务将采用“伴飞 + 撞击 + 伴飞”的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观测器将先期抵达小行星,获取其详细参数,随后撞击器进行高速撞击。整个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利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观测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以评估撞击效果。中国同时倡议与全球伙伴在地面监测、载荷搭载和数据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
🚀 **小行星防御技术验证**:中国正规划一项小行星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这是为了验证未来小行星防御方案的可行性。该任务将通过实际撞击来评估防御技术的效果,为应对潜在的小行星威胁提供关键数据和经验。
🛰️ **创新的任务模式**:该演示验证任务计划采用独特的“伴飞 + 撞击 + 伴飞”模式。这意味着任务将包含一个先行抵达的观测器,用于详细侦察目标小行星的特性;随后,撞击器将执行高速撞击;最后,可能再次由观测器或专门的探测器进行撞击后的评估。
🔬 **高精度观测与评估**:整个撞击过程将采取天地联合的方式进行观测,特别会运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先进技术。这能精确记录小行星在撞击后的轨道变化、形貌改变以及溅射物(碎片)的扩散情况,从而准确评估撞击的效果和影响。
🤝 **国际合作倡议**:中国认识到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并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中国将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寻求在地面联合监测、载荷搭载以及数据与成果共享等多个层面开展积极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IT之家 9 月 5 日消息,据央视新闻今日报道,近日召开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
吴伟仁院士介绍,这项任务拟采用“伴飞 + 撞击 + 伴飞”的任务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观测器先期抵达对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然后撞击器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撞击全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观测,准确评估撞击效果。
据介绍,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对于全人类具有深远战略意义,也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我国将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
据IT之家此前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在 2022 年进行了一项太空试验,用一个探测器撞击了一颗小行星,测试一种防止未来小行星撞向地球的方法。
当地时间 2022 年 9 月 26 日晚,NASA 发射的 DART 航天器以高超音速穿越太阳系,撞上了一颗遥远的小行星 Dimorphos,不仅改变了小行星的轨道,还把几十块巨石炸到太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