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9月05日
青年社交困境与时代背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当前中国青年普遍存在的社交障碍现象,并分析了其根源。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青年认为自己有社交障碍,尤其是在线上线下都面临困难。作者认为,尽管社会对多元个体的包容度提高是好事,但过度原子化的时代背景,即城市化带来的个体隔离和生活环境的快速多变,是导致人们难以建立深度人际关系的主要原因。这种原子化导致了不确定性,迫使人们在社交中戴上面具,增加了社交负担,尤其对内向敏感的个体而言。文章引用哈佛大学研究强调了满意的人际关系对幸福感的关键作用,并提出区分“不需社交”与“缺乏社交”的方法,鼓励读者通过提升透明度、减少社交焦虑、寻找共同点等方式,积极拓展和改善人际关系,找到真正同频的伙伴。

👥 **青年社交障碍日益普遍:** 调查显示,超过六成18-35岁的中国青年认为自己存在社交障碍,线上线下均有体现。这一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个体连接的挑战,尽管社会对多样性的包容度在提升,但深度人际关系的建立却面临困难。

🏙️ **时代背景下的原子化困境:** 文章将青年社交障碍的根源归结于“高度原子化的时代”。城市化进程使得个体被分割,生活轨迹碎片化,环境多变浅淡,难以形成稳固的社群联系。这种“原子化”导致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迫使人们在社交中戴上面具,增加了心理负担,尤其对内向者而言,维持关系成为一种“苦差事”。

❤️ **人际关系是幸福感关键:** 引用哈佛大学长达87年的成人发展研究,文章强调了满意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超越了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社交被视为人类的基本需求,缺乏社交对大脑的损害不亚于肥胖和吸烟。

🤔 **区分“不需社交”与“缺乏社交”:** 文章提供了一种判断方法:通过统计独处时的感受,区分是感到自在还是感到寂寞。若多数时间感到自在,则社交状态适宜;若常感寂寞(占三分之一以上),则可能缺乏社交,需要积极改变。

🤝 **积极拓展与改善人际关系:** 建议采取多种方式改善社交状况,包括:提高沟通透明度,坦诚展现自我;减少社交焦虑,认识到对方也可能在“小心翼翼”;积极寻找共同点,如共同兴趣、价值观等;拓展兴趣领域,参与社群活动,或建立小型社群;甚至尝试通过内容创作吸引同频之人,建立有意义的连接,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愉悦感和幸福感。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似乎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没什么能聊得上天的朋友,也不怎么去社交了。

2023年,中国青年报对2001名18~35岁青年做了一个调查,发现:64.2%的受访青年认为自己存在社交障碍,其中有20.5%的人认为自己在线上和线下社交都存在障碍。

这几年来,我也逐渐发现:认同自己是“i人”、内向、社恐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很多人开始喜欢用这些标签来介绍自己。

当然,这是一件好事。这说明,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允许越来越多的不同的人出现。许多在过去可能被社会认为不正常的现象,慢慢都变成了正常。开始被社会正视到、注意到。

但是,一切都要有个度。许多内向和社恐的人,可能会面临一个问题:过多地生活在自己的轨迹和世界里,难以跟他人建立长期的、良好的正向关系,也难以从这种关系里面获得力量。

这就导致了,他们容易时不时感到孤单;有很多事情无法跟别人一起完成、只能自己行动;遇到问题的时候难以找人帮忙,只能自己承担……

所以,今天的文章,我想跟你分享我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归根结底,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这是一个高度原子化的时代。

我们知道,人类其实是一种群居的生物。伴随着人类几十万年进化而来的一个基本天性是什么呢?就是“抱团”。它能最大程度地确保我们的安全感,避免我们陷入危险之中,团结一致地应对外在威胁。

但城市化打破了这种模式。在大城市中,人们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住所,工作地点,还是日常的生活圈和轨迹,我们都是以个体的身份去跟别人交流、建立联系。而我们所处的环境往往又是多变的,快速的,浅淡的,从而难以形成有效的联系。

想一想:你跟你同住一个小区的邻居熟悉吗?跟公司里的同事交流和联系多吗?每周、每个月都能出来见面和聚会的朋友又有多少?

这就是原子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和吸纳,使得我们每个人都被切割成一个个“原子”,沿着自己的轨迹跟别人交流和互动,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太远了会有吸力,太近了又会有斥力。

这就相当于什么呢?我们被从自己的圈子和群体中割裂出来,孤零零地抛到一个高度不确定的环境里。我们不知道周围的人是不是我们的“异类”,也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是我们的“同类”。一切都是未知的。

这就造成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我们时时刻刻都处于高度的警觉之中。我们不知道跟我们打交道的是什么样的人,不知道别人是同类还是异类,不知道对方的边界在哪里,也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去处理和应对……

因此,我们在跟人交往的时候,无时无刻都在背负着沉重的负担。我们需要为自己披上一层层面具,去适应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展现出不同的“人设”……

尤其是对于性格偏内向、敏感,又容易多想的人来说,要去设计这一层层面具和人设,去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理解和接收来自陌生人的信息,是一件更为困难的事情,会给他们的大脑带来更高的负荷。

久而久之,维持人际关系,就会成为一件苦差事。许多人不愿意交朋友,其实不一定是真的不需要,而是不愿意背负起这种负担。

但是,人能完全脱离人际关系而生存吗?这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需要人际关系,只是程度多少的差别而已。

哈佛大学有一项研究,叫做“哈佛大学成人发展研究项目”。它开始于1938年,至今已经跨越了87年,跟踪了724个家庭,包括最初参与研究的家庭,以及他们子女所组成的新家庭。

它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影响我们幸福感最大的因素是什么呢?是人际关系的满意度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物质条件才能带来幸福,这项研究一开始也是这样认为的。他们将许多物质条件优越的人纳入研究之中,包括富人、名人和明星。

但是,研究结果发现:这些人的平均幸福感的确比普通人要高一些,但并不是最高的。缺乏交心朋友、较为疏远的家庭氛围,以及不利于建立亲密关系,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

平均幸福感最高的人群是什么呢?是对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人际关系感到满意的人。跟物质条件、社会地位等其他因素都无关。

原因在于:社交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在几乎所有的需求模型中,积极的社交反馈,都是一项最基本的需求,跟食物、睡眠、稳定性是并驾齐驱的。

比如:2017年一项研究发现:缺乏社交对大脑造成的损害,跟过度肥胖和吸烟相当。

2014年一项研究发现:积极的社交线索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可以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

2025年一项很新的研究则发现:30分钟~2小时的社交是让一天感觉最美好的活动。

……

所以,如果你对目前的生活存在不满意,总是容易感到不满足、不开心、不快乐……其实有一定的可能性,是因为你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

那么,什么才叫做“人际关系满意度”呢?或者说,如何分辨自己是真的不需要朋友,还是缺乏社交?

有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当你独处的时候,有意识地做一下统计,看看自己是感到很舒服、很自在,还是感到寂寞,想跟别人交流?

不妨在你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静下心来,问一问自己的感受,做好记录,计算一下这两者的占比。

如果你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前者,那就意味着你的社交状态是适合的,不需要额外的社交;而如果你后者的情况很多,占到了1/3以上,那么可能说明,你有一点缺乏社交,需要想办法去做出改变了。

实际上,社交并没有那么困难,并不需要建立很复杂的强关系。家人,同事,邻居,身边的陌生人,维持弱关系的点头之交,网上认识的人,等等。但凡一切可能跟自己产生社会联系的,都包含在其中。

有时候,跟陌生人聊两句,其实也可以感到很开心——这就是社交线索激活大脑、分泌多巴胺的表现。

比如,当别人需要帮忙的时候,适当地伸出援手;又或者,参加活动时遇到跟自己有相同兴趣的人,随意聊上几句。这些生活中琐碎的细节,其实都可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可以试一试:让自己变得更开放,保持友好的微笑,试着跟看上去合适的人随意攀谈几句。

试着让自己去做一个“社牛”,不用担心会不会有回应,只要释放出你的善意和友好,可能会有意料之外的惊喜。

除此之外,也可以试着去找到跟自己同频的人,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

在生活中,不妨抽出一点点时间,去迈出自己的圈子,接触一些不同的人,尝试一些新鲜的可能性。也许,你就会打开一扇大门,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

比如:

多去拓展自己的兴趣,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培训班、沙龙、聚会,接触对应的人群和圈子,拓展线下渠道;

多去挖掘符合你品味的平台或内容源,加入他们的社群,参加他们的活动,来筛选出跟你的喜好、品味相似的人;

参加或建立一些小而美的社群,把跟自己同频的人拉到一起,尝试一起去做一些事情,试试看能否碰撞出什么火花;

或者,如果有能力和条件,试着去发出自己的声音,去做一档公众号、视频或播客,聚拢起一批跟你“同声相应”的人,形成一个小小的、蓬勃发展的小网络……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去尝试和探索的机会。

好的社交方式,也许可以考量“会带来什么利益”“能获取什么价值”,但我觉得,找到能够跟自己同频的人,聚拢一批跟自己认知水平相似、审美品味相同、志趣喜好相近的人,能够彼此交心,互相探讨,所带来的愉悦感和幸福感,会远远高于前者。

它会令你感到,自己真真切切跟这个世界紧密相连,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小技巧,也许能帮你更好地去行动。

1. 提高透明度

很多人在社交中总是维持着一个虚假的面具,很多话藏在心里不敢说,顾及到气氛、面子、氛围……

但其实,很多时候,增加沟通的透明度,更坦率地展现自己,也许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双方可能都会发现,自己其实无需背负着虚假的负担,而是可以放下来真心地说话。

这能够让交流变得更松弛,也能更好地拉近双方的距离。

2. 别担心犯错

我们很容易把社交的另一方放在“评委席”上,让他给我们的社交能力和表现打分,惟恐自己哪里做得不对。

但事实上,对方是评委吗?不是的,对方也是选手,也在期待着你的打分。

当你觉得“我那个问题问得好像不太礼貌,是不是有点冒犯”的时候,对方可能也在想“那个问题我好像答得有点敷衍,是不是不太好?”

当你觉得“我拒绝了对方,他会不会耿耿于怀?”的时候,对方可能也在想“我的请求是不是太唐突了,他会不会对我印象变差?”

当你在等待对方给你打分的时候,不妨想一想:对方的位置跟你是一样的,他也在“小心翼翼”地等着你给他打分。

3. 寻找共同点

我们总是更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因此,当你跟别人交流、拓展朋友时,不妨试着从寻找双方的共同点出发。

有哪些共同点呢?人类学家邓巴提出过一个“友谊的七大支柱”。他认为,具备这些共性的人,更容易彼此成为朋友:

不妨试试从这些方面开始话题,也许能帮助你更容易地“破冰”。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社交障碍 青年 原子化 人际关系 幸福感 孤独 城市化 内向 社恐 Social Anxiety Youth Atomiza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Happiness Loneliness Urbanization Introversion
相关文章